“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2022-04-02 21:55谢露诚朱健文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慢就业三全育人成因

谢露诚 朱健文

[摘要]“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也即高校应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高校应该继续给与学生教育指引和帮助。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殊性,在当下应届毕业生中,存在着“慢就业”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机制不健全和竞争意识浅薄、职业规划不清晰,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课程体系不完善,这不仅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更需要学生自我转变,实现自主就业。

[关键词]三才育人;慢就业;成因;对策

“三全育人”是由我国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对高校育人提出的提纲挈领式指导意见,一言以蔽之,就是高校应该确保自身能够做到:学生从升学入校到毕业离校都能够受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文件还指出,应让学生有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在具体的学生活动中,就是要求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或者毕业实习等。让学生进行上述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拓展社交网络等。然而,高校和学生都不能回避一个现象,那就是盖章式实践证明和编造式实习日志,这都表明学校的“三全育人”理念没有得到最佳的落实,使得学生的就业出现了“慢”这一现象。“三全育人”不是简单的理论术语,它是基于实践层面的系统性陈述,有着指导高校工作的方法论含义。

一、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

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发展格局应该呈橄榄形,以财富积累为例,应该是大富大贫的人为少数,大部分都是中产阶级,在可就业和待就业人群分布中也应该是这样。较被认可的观点认为,“慢就业”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暂不就业”或求职参与率下降是其主要表现。[1]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部分不良商家、媒体的价值观的错误引导,社会上出现了“躺平”“佛系”“内卷”等术语,为了诱导青年价值观扭曲,还特地为这些术语披上了“慢生活”、享受当下等外衣,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慢就业”颠覆了以往 “毕业就工作” “先就业再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 “慢就业”现象已不仅仅是一种就业形式的选择,更是青年。[2]这些流行语往往普及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使得待就业群体的青年群体急剧增多,乃至毕业时分仍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成为构建成金字塔坚实的根基。

主要表现为三种:第一,怕就业。也即怯于对外交往,不敢与面试官接触,甚至不投递简历。这一类较少,但解决难度较大,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第二,不就业。主要呈现为不想就业或者认为自己可以暂时不就业,可以依靠原生家庭的物质基础存活,有着极大的劳动惰性。第三,就业失败。呈现为自身实力不足而导致的竞争力不强,易被面试官忽视或者否定,丧失面试机会和上岗可能。

二、“慢就业”成因分析

“慢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交关系交织的难题,穿插着教育困境和人生追求,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如下几點原因。

(一)心理机制不健全

判断一个人心理机制是否健全的标志是看他是否有挑战的勇气和接受失败的能力。当今部分高校的课堂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容易让高校课堂成为简单的学理解读,根据课堂巡查情况,教师基本在课堂仅传授学识,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不穿插意志理念等的磨炼,那么这样的学生经受不起山水的阻拦。

以考研没有进入复试的同学为例,他们对于考研失败的解决措施是来年再战,但是当问到为什么认为初考失败但是自己二战可以成功时,他们对自己的失败闭口不言,认定自己只是因为选择学校失误。这就能够鲜明地揭示出,当今很多学生容易通过否定他人来肯定自己,类似逃避的心理机制让他们在面对投递简历被拒绝时也会倾向于认为,是用人单位不适合我或者没有眼光,而不从自身找原因,会容易自认为陷入就业失败的怪圈。

(二)竞争意识浅薄

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可以从不可替代性入手,简单来说,如果从事体力劳动和机械重复操作等自身价值低且不具备附加价值地工作,那么他的不可替代性低,价值相对较低,工资也就相对较低,反之,如果从事智力创作和创新等,那么他的工资会随着他的不可替代性而提高。

就毕业生而言,同样专业的学生不止千万,要想能够在万千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竞争意识,要挖掘或者拓展自己的第二乃至第三技能。竞争意识是不落人后的基础,然而很多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淡薄,他们满足于现状,甚至有着畸形的竞争生态,如竞争晚睡晚起等,都是不良竞争意识的反应。以体育专业为例,同样是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书或者裁判等级证书这单项证书就可以淘汰多位竞争者。当他们沉浸在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时,自身也就在面临淘汰了。

(三)职业规划不清晰

相对清晰的职业规划是一个人有没有长远目光的证明。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可行性分析和可操作性阐述。琳琅满目和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和网络上一夜暴富的故事串烧让很多青年毕业生迷失在资本编织的摇篮里。他们做着人上人的梦,却没有用行动去靠近。经过笔者的不记名调查问卷,一个班级中能够明确表示自己未来想要从事方向的人屈指可数,这就会导致跟风盛行。在面对学校的秋季招聘会和春季招聘会大量的工作岗位时,感觉无所适从,左顾右盼,延误了最佳就业时机,从而出现决策慢、行动慢等行为。[3]例如一个宿舍全选择读研或者全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不去考虑自身是否适配,仅仅是盲目地跟随众人的步伐,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一个人没有兴趣爱好的证明,是一个人不具备欣赏自己能力或者审美能力的写照。

(四)高校就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这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大问题,课程和教育改革从未止步,但有很多改革都是在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传达会议,以就业教育建设为例,大多数的就业教育课程教师由辅导员担任,他们往往也是应届毕业生,虽然学历较高,但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并不透彻,也难以提供明确有效的就业技巧,虽然具备编制考试的经验,但没有过多的社会磨炼和阅历,能提供给学生的有用信息大多时候只是几个招聘软件和网站。上述是就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但也暴露出高校教育建设存在的忽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即便高校是小型社会,但总归不是社会,学生虽然成年,但总归不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的中年人。高校缺失的就业教育体系也进一步让学生的职业规划缺失,让学生在就业的路上靠自己筚路蓝缕,最终也不得要领。

三、应对“慢就业”策略

“慢就业”是一种现象,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发现问题的同时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根据“三全育人”理念,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领导者都应该端正思想,建立切实有效的就业机制。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实现全程育人

“三全育人”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树人需百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基于专业课程的育人模式必须要以育人为导向,突出现代职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知识传授、信念教育与道德观念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课程育人机制的长效化发展。[4]一个完备的育人教育体系应该通过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反馈测验等多个环节。全程是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全过程,唯有完备的顶层设计,才能让学生面临就业难题时游刃有余。所以,在学生身上暴露的问题归根结底存在教育的问题,高校应该自我反思,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就业课程的顶层设计,让教育与就业精准衔接。及时更新课程,补充就业指导课程人才,做到全过程育人,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收获与社会就业紧密相连的社会知识。可以建立社会联结机制,术业有专攻,吸纳或者与省内名企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经验丰富的从业者进行现身说法,加强说服力,并能够用更真实的就业案例来增强学生的就业阅历,做到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

(二)转变就业观念,“慢”也是一种“快”,实现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除了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即校内外联动、课内外结合、线上下锁定,还包括从思想维度来实现育人。所以,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引导与训练,能够有效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人才支持,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5]就业滞后是学生能力低、思想怠惰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想要就业却没有成功就业的学生精心选择的表现。在学生想要进行自主选择时,学生就有了奋斗意识,有了追求美好未来和生活的愿望,高校和教师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强制学生上交就业合同,应该因人而异,具体分析。我们必须承认,就业不是一个人发展自我、接触社会的唯一选择,他只是大多数人获取财富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不签约来丰衣足食且自得其乐,那么我们也应该有接纳他们的包容。就业是常识,不就业也未必是反常,在提倡乡村振兴的今天,高校教师和毕业生也可以回到乡村慢下来想一想如何让乡村快起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就业方式?我们不应该用就业的常规思路来为学生划定一条所有人都必须经过的就业之路,高校需要允许人不同甚至出格。否则,就业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活着,但也仅仅是活着,就业者丧失了人生价值的追求,会沦为一个高智商和高学历的打工人。

(三)扭转授课理念,做到全员育人

育人的前提是教師自育,也即全体教职工应该先更新理念,主动探索人才培养趋势,为学生设置难度。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性、连续性,课堂内外的学习行为表现,学生集体学风情况和个体差异性学习实效,教师的主体责任不明晰、及时交流不够,容易出现盲区。[6]当前,大学考试出现了一种病态的现象,那就是为了不让学生挂科而在阅卷中努力给出及格分。这样的教师能够让未挂科的学生高兴,却未必能让学生感激。鲁迅先生有言:“从来如此,便对吗?”当高校挂科成为最高污点,那么高考的意义就不再存在。大学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人才,而不是合格品。当为了不挂科在考前加班加点看书,那么平时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再了。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学校的事,“三全育人”的标准要求高校校内应设置全员学习管理监督制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能力。而不是形成了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教育无疑会毁掉高考的天才。

总之,“慢就业”是一个现象性问题,但并不是难题,这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位一体,以“三才育人”为实践路径的方法论,才能绘就学生未来的精彩蓝图。

参考文献

[1]宁小华.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真相[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3):34-36.

[2]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276-280.

[3]孟丽娟.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2):83-84.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2.032.a

[4]张欣,杜昊.“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课课程育人实现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99-100.

[5]张园园.高职院校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2(03):7-9.

[6]刘娜.“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本科生导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02):161-164.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02.039.

猜你喜欢
慢就业三全育人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