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深度学习策略探究

2022-04-02 21:25张海霞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情法治道德

张海霞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度学习现状

(一)教师主导过多,学生主体性有待加强

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认识到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从课堂设计到作业布置等环节还需要深入探讨。按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分层次地对学生存在不足的方面进行着重培养。比如布置作业要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高作业质量,要包括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实践性作业。

(二)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实际需要存在矛盾

在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时政性与生活性,深入剖析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在实际教学内容设置上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课堂的意识有待提升。教师在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素材,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课程本质,进而实现对学生有效教育方面需要加强。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学生积极性不足。

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创新不足,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以思考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单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强,独立完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缺失,教学生成的过程需要优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学生获得感走向深度学习的路径

(一)处理好“知识点”与“观点价值”的关系

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教师处理好“知识点”与“观点价值”的关系。“知识点”是客观的描述与分析,“观点价值”是基于客观认识的主观判断与选择。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没有特别清晰的“知识点”,要给学生讲“观点”,在研读教材时要提取“核心观点”。这需要我们明确把握教材的“核心观点”,不能机械、僵化地追求所谓“知识点”的落实,应引领学生灵活、独特地去认识“知识点”,从而真实地去达成教材所强调的“观点价值”。

(二)做好学情分析是获得感的基础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学情的有效掌握与分析。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理解或感兴趣的内容适当加入教学中,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例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九年级第四单元《共筑生命家园》这节课时,针对本单元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问卷星的方式设置了6个问题,在《共筑生命家园》的学习中课前设置了8个问题:① 你平时关注环境问题吗?②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什么? ③你认为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走向是什么?④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吗?⑤ 你觉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什么?⑥对于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你認为主要原因是?并分别设置了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可以看到数字比例,还可以参考柱状图、饼形图等直观的数据,针对学生困惑点,通过问卷星使得学情分析有据可循。

(三)精心设计导向深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既是对教师“教”,又是对学生“学”在达成度上的质与量的规定。所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向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状态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前调查问卷的设置助力教师认识学生的学习需要,协助教师作出提升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目标,以此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进行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是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讲到统编版教材八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时,通过活动“我眼中的国家主席”“习大大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学生从国家主席行使职权日常事务的故事中感受习主席的繁忙和为民情怀,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四)设置道德两难问题:直面矛盾,引领选择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必须改变单纯的说教、简单的告知,而要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各种体验式情景,可以参考现实生活案例导入———直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法律成长———关行为方法指导的模式。

例如,在讲到九上第四单元《共筑生命家园》时提出两难问题:伴随着塞罕坝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而来旅游的游客与日俱增,可林场旅行社负责人,却始终坚持,严格控制入园人数,再未批过旅游项目用地;再未增加过酒店床位,对超过限额的游客,拒之门外,对此,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人认为,过度开发旅游项目,虽然可能会再一次破坏塞罕坝,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经验,可以再次修复,不用过于担心。有的人认为,对游客限额,我们的收入来源就会减少,眼前的生活都没有保障,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提高?从而得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不矛盾,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观点。

(五)链接生活,在活动中促进情感生成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角度加以审视,就是要求学生所获得的自身社会认知与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并非是脱离情境的,而是能够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交往相联系,即能将这种获得的政治素养、社会认知与自身认知在新的生活中加以运用,实现“知识”回归“生活”的华丽转身。

在讲到统编版教材八上第二单元《以礼待人》时,为落实在生活中学会以礼待人的目标,设置了以下活动:初二学生小丽就读的学校与你所在中学结成手拉手,小丽结交了该校的学生钱合为笔友,本周丹江口中学有师生20人来北京参观学习,小丽和钱合作为两校学生代表,小丽应该怎样接待钱合呢?学校要求展现北京学生的风采,这下可难坏了小丽,她该怎么办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49-5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5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3]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猜你喜欢
学情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跟踪导练(五)(2)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