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代诗歌里描绘的河西画卷

2022-04-02 10:16王银治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河西唐代诗歌

王银治

内容摘要:在描绘河西走廊的诗篇中,最优秀的篇章大都是出自唐朝诗人笔下,特别是盛唐的多位著名诗人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都来过河西,他们或到此地出使、巡视,或到此地戍守、驻足。他们不但将足迹留在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还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篇,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属于那个时代的河西画卷。

关键词:唐代 诗歌 河西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又一个大统一的鼎盛时期,其气势恢宏的时代环境激发了唐人强烈的自信心及昂扬奋发的拼搏精神。唐朝诗人作为强盛时代的弄潮儿,必然要在这国力、军事强大神威的时代,建功立业,展露才华。而唐朝时期的西北及河西地区,南有吐蕃窥视、北有突厥威胁的局面,就为朝气蓬勃具有强烈进取心的唐代文人投笔从戎,归身军旅,以实现建功封侯,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和历史机会。而当年汉代英雄出没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阳关、玉门关和居延海地区也就成了唐代文人诗人神往的建功立业的好去处。就这样,中华西北大地和边陲迎来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走过河西大地,把足迹留在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并留下了歌咏河西风貌的不朽诗篇。

一.壮阔的历史风云画卷

河西走廊,古称雍州,简称“河西”。是位于祁连山脉以北,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以南,乌鞘岭以西,甘肃新疆边界以东,长约1000多公里,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堆积平原,因位于黄河以西,处于南北两条山脉之间,所以叫做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土地肥沃、草场肥美,自古富足,位置处于中原农耕文化和西部及北方游牧文化中间,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多民族争夺控制的重要区域。唐代,这里先后由隋朝残余势力控制,唐王朝管辖,吐蕃占领,归义军政权管辖和回鹘政权管辖。他们在这里多次掀起历史的波澜,都试图将河西地区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作为唐代主流文学的诗歌必然反映这一历史现实。

唐朝初期,河西走廊几度被突厥或吐蕃族、吐谷浑占领割据,唐王朝与之发生过多次战争。虞世南《从军行二首》诗中的“燹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郭震《塞上》诗中的“塞上虏尘飞,频年出武威”等诗句,就反映了唐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时,军队出武威支援的情景。

郭震在《塞上》诗中写的:“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王维的《陇西行》中写的:“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都描写了酒泉被敌人围困,军情紧急的情景。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离乱,唐王朝元气大伤,盛唐气象不复存在。西南的吐蕃则乘虚而入,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攻占河西。唐代的很多诗篇都反映了河西一带被吐蕃占领的历史事实。如: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张籍的《陇头水》中写道:“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王建的《凉州行》中写道:“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王建在他的《古从军》中写道:“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西英雄张仪潮发动反抗吐蕃残暴统治的大起义,先后收复河西各州,赶走了吐蕃人。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仪潮率军将吐蕃从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击走,彻底收复河西地区。皎然的《塞下曲》“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翰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踏雪归”。就描写了沙州都督张仪潮收复凉州的事实。薛逢也在得到张议潮率归义军攻占凉州的消息后,欣然落笔,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凉州词》:“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初唐至盛唐,唐朝控制着河西走廊和西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和平发展,到了唐玄宗时期,社会物质财富丰富,边境相对稳定,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无阻,唐帝国出现了空前的统一繁荣局面,开创了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开元盛世。而当时的河西走廊及凉州十分繁荣,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这首诗中说:“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元稹在《西凉伎》这首诗中说:“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刘景复的《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中有“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法暂蓬勃”。这些诗都直接反映了盛唐时国家强大,武威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各族人民生活安定,交流融合的景象。

元稹《西凉伎》诗中的“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则写的是西部民族前往长安,路过凉州,向天子朝觐的盛况。张籍的《凉州词》有:“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则生动地描绘了盛唐时骆驼商队响着驼铃,驮着丝绸、茶叶、瓷器穿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走向西域、西亚的场景。

二.独特的边塞风光画卷

既然唐代的河西是很多有志之士追逐梦想的地方,他们免不了要神游向往,或到此地游览,或到此地工作生活。河西走廊独特的山川风貌、人文景观等边塞风光,自然留在他们的诗篇当中。

高适的《陪窦侍御泛灵云池》,就写了武威秋日优美独特的边塞风光。他的另一首诗《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则描绘了武威西郊莲花山峰顶之上,巍然屹立、雄伟壮观的七级浮图砖塔。

而岑参在《登凉州尹台寺》中写到:“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在《河西春暮忆秦中》一诗写到:“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这些诗都真实地记写了武威三月的景象:细草长出,梨花纷飞,虽是春天,但天气仍然寒冷,人们还穿着御寒的衣服。

陈子昂的《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描写了张掖北部的合黎山山峰之一峡口山一带险峻的地理形态和奇异的风光景色。陈子昂的另一首诗《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在歌颂东征大军胜利大捷,慨叹自己北征劳而无功的同时,形象地记录了八月的张掖古城白露丛生,苍茫一片的景象。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乃千古名句,写尽了居延古国长河(今黑河)流经的大漠落日风光和边塞军旅风情。

燕支山,水草丰美,是河西地区天然的优良牧场。燕支山,现在叫焉支山,亦名胭脂山、删丹山,又稱大黄山。燕支山因山中出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而得名。又因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大获全胜,为汉家夺取河西走廊而闻名遐迩,声贯古今。

唐代,有十几位诗人在诗歌中写到了燕支山。李白的《塞上曲》《代赠远》《秋思》《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幽州胡马客歌》、王维的《燕支行》、高适的《登百丈峰》《送李侍御赴安西》《送浑将军出塞》、岑参的《过焉支山寄杜位》《送张献心充副使为河西杂句》都写到了燕支山。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花色”; “朝登百丈峰,遥望焉支道”; “燕支山西酒泉道”;“花门道,燕支北,张掖城头碛云黑”等都是写燕支山的唐诗佳句。

玉门关、阳关是河西通往西域的重要军事关卡和交通驿道,玉门关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路过于此而得名,唐诗中也称玉关或玉塞。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由于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东属于中原文化,以西属于多民族异域文化,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不仅是内地连接西域的重要军事要塞和经济关口,同时也成了中原人士心中家乡与域外的分界线和心理关口。

唐诗中写玉门关的诗歌有一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很多,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从军行》可以说是歌咏玉门关的代表作。正是由于唐代这些大诗人留下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名远播,享誉华夏乃至世界。

唐诗中写阳关的诗歌也不少,最知名、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除此,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和《送平澹然判官》,还有李昂的《从军行》、杜甫的《送人从军(时有吐蕃之役)》、钱起的《送张将军征西》、刘长卿的《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等也都是歌咏阳关的佳作。由于中原人出阳关类似于出国门,所以“阳关”多在唐代送别诗中出现,阳关意象由此成了“送别”的代名词,像“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阳关望天尽,洮水令人愁”等出现阳关的诗句,都饱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之情。

三.灿烂的文化艺术画卷

唐代的凉州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管辖范围是黄河以西地区,陇右道管辖范围是黄河以东地区,河西设凉州都督府管辖,治所在武威,故唐代的凉州一般指河西地区。

河西地区自汉以来,不仅在引进西域音乐舞蹈方面开后世风气之先河,而且在融合中西音乐舞蹈,吸取西域音乐舞蹈的丰富营养方面也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凉州曲,原本是河西一带的地方歌曲、乐曲、歌舞曲,既有当地民间音乐,也有大量由西域传入的音乐。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将搜集到的西域曲谱进献给唐玄宗,《凉州》乐曲从而进入了梨园、音乐教坊,由地方民间音乐登上了朝廷殿堂,变成了唐代风靡全国的流行音乐,但乐曲仍旧沿用产生他的地名“凉州”为曲谱名。唐诗中有不少诗篇都反映了这一盛况。如王昌龄的《殿前曲》,刘禹锡的《与歌者米嘉荣》,武威著名诗人李益的《夜上西城听凉州曲》,杜牧的《河湟》等。

盛唐时期,从河西走廊传入长安的音乐还有《胡旋》、《胡腾》等大曲,这些所谓的“胡部新声”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凉州词是凉州曲的唱词,并不是诗歌的题目。据《乐府诗集·乐苑》记载,开元年间,精通音乐的唐玄宗在得到瓜州人郭知运敬献的西域曲谱后,就让教坊翻成中原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所配的歌词便称为《凉州词》。从此,《凉州》就以有歌词、有曲谱的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后来又流传到民间而风行天下。正因为这样,唐代许多诗人如王之涣、王翰、张籍等,都曾为《凉州曲》填写新词,借以抒发个人情怀。唐诗中冠以“凉州词”的诗很多。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的《凉州词》(又名《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其中,王翰的《凉州词》第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写景状物抒情融为一体,情感慷慨悲壮,极富感染力,广为流传,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代是河西乐舞发展的极盛时期,其艺术成就的顶峰是《霓裳羽衣舞》。据《津阳门诗》自注记载,《霓裳羽衣曲》是由西域传到凉州的天竺乐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由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朝廷的。天宝十三年,宫廷将《婆罗门曲》改名为《霓裳羽衣曲》,同时吸收借鉴西域河西舞蹈精华成功编排了舞蹈《霓裳羽衣舞》。白居易的七言长篇《霓裳羽衣舞歌》、王建的《霓裳辞十首》等众多诗人都详细描绘了《霓裳羽衣曲》和《霓裳羽衣舞》的表演盛况。

除了《霓裳羽衣舞》,唐代河西的《凉州》《胡旋》《胡腾》舞也十分盛行。其实《凉州》《胡旋》《胡腾》既是音乐名称,也是舞名。张轱作《悖絮儿舞》诗:“春风南内百花时,道唱梁州(凉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悖絮儿”。就描写了悖絮儿听到凉州乐即兴起舞的情景。岑参的《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对胡旋舞的音乐、动作作了详细记述。李端(一说李益)的《胡腾舞》:“胡腾身是凉州儿,……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诗中对胡腾舞的优美舞姿作了精彩的描绘。

西凉伎,是流行于河西一带的本土民间伎艺,后来流传于唐都长安和全国各地,中唐诗人白居易和元稹都写有诗歌《西凉伎》。元稹的《西凉伎》中就生动记述了歌舞、杂技、剑舞、狮子舞等西凉伎艺术表演的形式。

四.鲜活的人物画卷

唐诗中描写河西人物的诗篇很多,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送浑将军出塞》,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赠酒泉韩太守》、《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敦煌太守后庭歌》、《玉门关盖將军歌》,李端(一说李益)的《胡腾舞》,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端的《赠康洽》、戴叔伦的《赠康老人洽》、李颀的《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等都是写河西人物、记河西故事的佳篇。

高适的《送浑将军出塞》,从渾将军高贵的家族写起,交代了他的祖籍在张掖焉支山,祖上是汉朝率众降汉的匈奴浑耶王,接着高度赞扬了浑将军的英雄本色、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为读者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忠勇爱国的唐代少数民族将领浑将军(浑释之)形象。赵熙在《唐百家诗选》中评日:“浑將军得此一诗,胜于史传一篇”。

岑参的《玉门关盖將军歌》,描写了玉门关守将盖将军的年轻有为、英武外貌、过人胆识及大丈夫气概,给读者塑造了一位善于带兵,战场上勇猛,战场外追求享乐的唐代边关守将的形象,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唐代边关生活历史画卷。

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生动地描述了凉州胡人安万善吹奏觱篥的精湛技艺,为读者塑造了一位精通西域、中原音乐的唐代少数民族音乐家的艺术形象。觱篥,西域龟兹国管乐器,以竹为管,以芦作吹嘴,有九孔,发生悲凉,这种乐器在安万善手中嘴下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胡汉乐曲,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端的《赠康洽》、戴叔伦的《赠康老人洽》、李颀的《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都是写康洽的,其中《赠康洽》和《赠康老人洽》可以说是康洽的传纪。这些诗塑造了没有诗歌流传的酒泉悲情诗人康洽的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王秉钧:历代咏陇诗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2]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

[3]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朱士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5]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河西唐代诗歌
诗歌不除外
霍去病与河西四郡
七月诗歌
河西玉米分级卖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