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探讨

2022-04-02 10:16廖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策略探讨大学生

廖菲

内容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必然趋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项重要使命。当下,由于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存在的教学弊端,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突显,中国文化素养严重不足。本研究将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存在的原因,并尝试提出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文化失语” 策略探讨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曾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等多次会议中指出,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基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需求愈来愈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文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偏向西方英语国家文化教学等原因,大学生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无法有效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主渠道,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将中国文化教学融入英语课堂、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内涵阐释

在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对“中国文化失语”这一名词做一个术语解释。该名词(现象)最初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2000年,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称“以往以应试教育为重心的教学体系所具有的严重弊端”愈来愈明显,其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跨文化本应是一个双向交流的互动学习过程,然而,我国英语教学偏重对英语世界文化的介绍,而对于交际主体的另一方——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基本处于忽视状态(从丛,2000)。他表示,许多学者虽然英文程度高,但并不能就诸如孔孟之道等中国文化内容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因为他们母语文化知识匮乏;而某些学习者虽然拥有较强的中国文化修养,但却无法用英语进行传达。以上两种情况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

基于此,从丛教授提倡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兼顾学生西方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学习,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以此保持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

此后,有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不断涌现,主要聚焦于背后原因分析和措施探讨。例如,赵海燕(2016)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失语”的历史文化根源,并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的文化路径,包括秉持中国文化自信、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向“自文化本位”回归、高校英语教育将“中国英语”纳入研究之中等;周雪婷和薛菽莉(2019)总结了当下高校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刘晓阳(2021)从课程思政视角出发,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文化导入策略;刘丽华、戴慧琳和黄振定(2018)则选取英语专业本科生为调研对象,从三个维度对被试进行了中国文化测试,并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英美文化强势输出,课程设置及考核内容不合理

近代以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蕴含的英美文化亦处于强势地位,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各大高校和教师,都将英语教育视为蕴涵英美文化的正宗,以学习和吸收英美文化为全部的教育目的(赵海燕,2016),忽略了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就课程设置而言,以英美文化为主,如《大学英语》《英语国家概况》等,甚少涉及中国文化相关的专门英语类课程;就课程目标而言,即便涉及中国文化相关目标,也较为笼统不清晰,如20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做了说明,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目标中并未提及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素养。而在教学要求中,仅仅在更高要求的翻译能力上提到了中国文化素养,即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但也并未从口语、听力、阅读等方面具体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表达,传播中国文化。

就考评内容而言,大学英语对中国文化的考评内容非常少,考评主要聚焦于英语国家文化的考察,而国内各级考试虽然对中国文化考评内容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仍然缺少中国文化能力测试题目。

(二)教师中国文化素养不足,教学手段陈旧

首先,英语教师大多是应试环境下培养起来的,缺乏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一方面,他们缺乏文化自信,存在着文化认知偏差,认为英语学习应该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忽略母语文化学习,导致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不足以去教授学生;教学中,他们虽然能够轻松讲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却讲不清本土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素养不足导致教师教学自信心缺乏,不愿意或者不敢教授相关知识。这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

其次,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即便教师教授中国文化,但其教学模式、方式和策略都较为陈旧。从内容上讲,很多教师主要教授中国文化相关文章阅读、知识表达及翻译,对于口语表达、场景交际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较少;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主要为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和互动较少,基本为单向输出。这不仅造成教学效果低下,还无法唤起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中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感。

(三)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学生接触中国文化机会较少

当下,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介绍英语国家文化为主,涉及中国文化的背景阅读、篇章学习、实训题目等都非常少。这里,以笔者学校当下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外研社新视野大学教材为例。其中,精读教程仅3篇涉及中国文化,占有率仅为2.5%(周红,2013)。而对应的视听说教材也基本选择BBC原版音视频材料,内容也以西方世界各地的文化生活为背景。这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但另一个方面却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英语教材接触中国文化,造成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空缺。

三.“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探讨

(一)更新教材内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蓝本。要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优化教材内容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这就需要教材编写者增强本土文化意识,有意识将中国文化内容有机融入英语教材。

编写者应该重新考虑中西方文化在教材中的内容比例,增加中国文化内容,这不仅仅包括课后练习翻译板块(《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后中翻英为中国文化内容),也应包含听力、阅读、写作等模块。例如,在阅读文章的选取上,可增加中国文化经典英文著作,如红楼梦、三国演义、中国传统故事英文版等;在听说上,选取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听说素材,如Hello,China, CGTN, China Daily等,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就内容难度来说,编写者应充分考虑学生文化基础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加内容难度,可从简单的中国节日、饮食、武术入手,再到较为深奥的儒家、道家思想,如此,才能保存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合理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培养

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落实课程思政,将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是要更新培养方案,将提升学生传播中华文化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同时,细化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常识、能用英语流畅地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二是要进一步规划课程设置。学校可在低年级开设中国文化通识课程,夯实学生基础的中国文化知识,而就大学英语课程而言,可开设中国文化(英语)后续课程,让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增强弘扬中国文化的能力。

最后,学校要举办各类讲座,支持教师参加中国文化相关研修,提升教师中国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改革考评模式,增加中国文化考核内容

不可否认,考试内容对学生平时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效果有极大的反向促进作用,学生往往更愿意在考核内容的学习上多下功夫。基于此,各大型英语考试,包括中考、高考、四六级考试、专四专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都可以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中国文化考核内容。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四六级的翻译往往选择中国文化片段,比如,在2021年6月的英语四级考题中,翻译内容就涉及普洱茶,2019年6月的英语四级翻译考察了舞狮、灯笼和剪纸,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该部分知识较少,相关翻译对他们来说是一大难点,这形成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压力和动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

同时,具体到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而言,教师应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从考核方式上来说,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文化展示、中国文化口语测试等纳入平时考核;从考核内容上来说,应增加中国文化知识考核内容,可将其作为期末笔试内容的一部分。

(四)提升中华文化素养,改善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师是中国文化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更是提升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教学效果。

首先,要提升“母语意识”,重视本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中国文化教学态度。其次,要主动提升个人中华文化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要夯实中国文化知识。一方面,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等多种方式,积累中国文化知识,提升个人文化涵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如依托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采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模式、产出导向法等,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中国文化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和课程组其他老师主要借助学习通,采用半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课前,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完成,课上教师进行内容检测和重难点讲解。

此外,在教材内容既定的情况下,教师也应积极寻求灵活导入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例如,以小组展示、角色扮演、文化创意秀等形式进行中国文化专题汇报;课上适时穿插补充中国文化素材,如在翻译等模块,进行中国文化相关文章、段落或词汇的翻译,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课后,教师也可推荐中国文化相关的书籍或视频给学生自学,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本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文化创意秀环节,且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文化教学话题,分组进行准备,展示不限形式,鼓励大胆创新。在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查找资料,共同探索,不仅自主学习到了文化知识,还提升了探究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五)丰富第二课堂,打造中国文化系列精品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学校也应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国文化系列精品活动,如中国文化知识讲座、“英语说中国文化”演讲比赛、中华文化翻译大赛、中西方文化对比辩论赛、中国文化话剧展演等。第二课堂活动不能只流于形式、走过场,活动既要丰富多样、趣味性强,又要注重活动本身内涵和质量的提升,贯彻好课程思政,将中国文化教育落实落地,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中国文化知识,掌握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学校应支持和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到田间地头,到蕴含丰厚文化底蕴的景点或实践基地,如到孔子的故乡、各类博物馆等,切身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开展游览、调研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传播中华能力的能力。

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既要做好英语教育顶层设计,又要落到课堂教学实处,既要靠教师自身扩充中国文化知识库,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又要靠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重视和自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升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183).

[3]刘晓阳.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吉林工商 学院学报.2021,(1).

[4]趙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

[5]周红.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与策略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6]周雪婷,薛菽莉.高校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商学院2020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大学英语Ⅳ》(项目序号:2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

猜你喜欢
策略探讨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中英语情感教学的实施探讨
探讨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