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

2022-04-02 13:39樊向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视域中华思政

樊向飞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习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深厚力量,为课程思政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指出了思路。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在西藏地区,对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改革,是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特点,着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大量关于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容,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课程思政匹配不够一致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1.教师亟需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分离的传统教学思维,要紧紧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一致,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2]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实际,进行了有效探讨和实践。但是,仍需更加紧密联系地域特色和学生实际,凸显现实性,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这些,都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学习课程思政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升职业素养,即培养爱岗敬业精神、提升道德境界,时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2.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有待进一步深化。首先,把握学生情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实效。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难点不仅要考虑一般性,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考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考虑挖掘传统文化中课程思政的内容。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政治觉悟高低不一,授课教师只有在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其次,凸显地域特色,才能更好地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孕育出了悠久灿烂的高原文明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保护好西藏文化,既是保护和继承好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再次,贴近实际生活,课程思政才能增强说服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时候存在照本宣科等问题,导致出现“强行”课程思政,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课程思政是利用和开发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滋养,而不是生硬地说教。”[3]如何将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成为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3.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和便利化,学生的知识基础日趋多样化,注意力分配也日益分散。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在海量信息面前分辨良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运用,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用的意义。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只有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贴近现实生活,不脱离学生实际,才能使得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个人综合能力。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孕育出了悠久灿烂的高原文明和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保护好西藏文化,既是保护和继承好民族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外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更应该加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自己任教的西藏大学为例,总结目前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传统文化教学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西藏大学也先后设置了《中国文化概论》《汉字与文化》《藏文书法》《藏族传统诗学》《古典诗词与吟诵》等多门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为推动教学良性发展,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实现教学相长,近年来,西藏大学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教学比赛等一系列方式,大力引导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此外,西藏大学藏汉文学社等学生社团通过组织诗词大会、雪莲花艺术团通过组织跳锅庄等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述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为更好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保障和思路。

2.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自从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任课教师也开动脑筋,将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西藏大学切实把课程思政摆上重要工作日程,通过培训思政系列辅导员、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题线上直播活动等方式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出台了《西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试行)》(藏大党发[2021]9号)等文件,从政策上保证课程思政有序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需要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在改革反思中不断进行完善。此外,将传统文化中的因素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密切关注当前的时事,更需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充实。

3.教师个人素质对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教学的制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负责组织和引导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个人能力和个人素质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教师的努力工作来实现。但是传统文化授课教师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4.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需要加强引导。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仅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者几个点有了解,在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需要加强。首先,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被动地选择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在课余时间选择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较少,参与相关活动的更少。其次,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浅尝辄止。部分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不能进行深入思考,遑论付诸实践。流于表面的学习阻碍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深入学习起到了反作用。再次,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引导。传统文化思想深邃、内容广博,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兼顾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和特色,有步骤、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

5.地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影响。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无论是整体教育水平还是生源质量,都有待提高。此外,生源地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差距较大,地域性传统文化杂糅。鉴于上述实际,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兼顾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基础,并结合当下实际,以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以课程思政为方向,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才能引导课堂教学良性发展。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习总书记的论述表明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在高校中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习总书记的论述为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课程思政视域下传统文化教学的良性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合力推动。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积极主动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制度层面的激励和保障。

1.制度保障。西藏大学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但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不多。建议学校和学院能制定针对性的政策规定,对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给予相对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并能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学习的机会,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宽教师的思路,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

(1)提升理论水平。通过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通过认真学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文件,结合课程实际,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2)提升专业素养。承担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将广度和深度、整体性和地域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增加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知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等核心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3)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进修学习等方式,拓展视野,与区内外教师积极交流探讨课程思政的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切实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并将先进的教學理念和教学方法具体体现在更新授课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

3.与时俱进,生动活泼。

(1)在授课方式上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短视频等光影手段,营造情景或者氛围,既能增加课堂吸引力,又能通过直观深刻地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进行既生动活泼又严肃认真的课程思政。

(2)在内容上撷取时政热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贴近现实的内容,吸引学生,增强说服力,使得课程思政入脑入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4.知行合一,以理论指导课堂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水平。

(1)避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结合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以鲜活的事例,促进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发展。同时,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将课程思政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落实到实践中,培养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立德树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引者。教师承担着学生“灵魂塑造者”的重任,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努力成长为“四有好老师”。

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古今融会贯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是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承担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内涵,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选择过程中,注重人文性,加强实用性,深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其中有关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容,精心栽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此外,在教学思路上,注意多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满足我区社会交流和地区团结稳定的实际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适应课程思政的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提倡知行合一,探讨多样性的教育手段。为更好地完成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应当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 1):43-44.

[2]王田田.基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历史文化研究,2019(11):211-212.

[3]方胜.罗芳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9):1-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06:300-301.

基金项目:西藏大学2019年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ZDXJXYJ201903)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视域中华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