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022-04-02 13:39周子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语文课程

周子琰

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爱国主义,“立德树人是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学科的‘语文’,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并阐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特征、基本原则和实践策略,对引领中学生爱党爱国、体力和智力上充分且和谐地发展有着重要意義。

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切合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课堂的可行性与契合性。

首先,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须承担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任务,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或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的形式呈现,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从而真正培育爱国情怀。其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是通过熏陶感染的方式,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这也恰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

(二)深远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拓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仅在“知”爱国,更要“行”爱国,即用爱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刻常怀一颗赤诚之心,从而厚植爱国精神。

落实到语文教学时,语文课堂不仅通过大量的语文文本、生活案例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注重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要懂爱国之理,更要付诸爱国之行。今日的学生身处网络爆炸的时代,接受的信息鱼龙混杂,很难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输出进行辨别,语文课程因其独特性,深远地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共鸣,树立其报国之志,端正其爱国言行。

(三)丰富性

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灵活多样的形式。从书面语言上来说,有读写;从口头语言上来说,有听说,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得以真正浸染在爱国主义情境里,获得精神成长。

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爱国主义相关的阅读活动,如“红色经典我来读”、“英雄任务我介绍”等阅读交流;可以进行相应话题的写作活动,如爱国主义话题的随笔交流与展示活动;也可以到实地考察,拜访红色革命基地,拓宽自己的革命历史知识;还可以听老一辈们诉说历史的故事,感受百年中国的风雨征程……总之,语文课堂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活动开展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

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课堂的实施原则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中学语文课堂也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存在课务重、升学压力大等问题,教者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内容有温度”、“解读有深度”、“范围有尺度”等三项原则。

(一)内容有温度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还依赖于感性经验,若是课堂上一味的输出政治理论教育,不仅德育效率低,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而,教者教学时时,不妨选择有温度、能唤醒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容。

如教学《最后一次讲演》一文时,教者在完成文脉梳理,内容的基本解读后,可适时补充相关背景,填补阅读空白;教者还可以补充相关的爱国诗句,让爱国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学生脑海里建立文人志士的爱国情脉,用爱国基因点亮生命底色。

(二)解读有深度

解读有深度既是指讲清爱国之理,即“讲清爱国的真理、情理和事理”,也指讲透以语文价值存在的文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有效利用古诗词与散文两类文本,尤其是利用好蕴涵爱国主义的古典诗词。此外,在解读具体的文本时,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等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也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教给学生。

(三)范围有尺度

教师应关注学科特点与教材内容的契合,利用课堂氛围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爱国意识。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把握教材,凝练其中的内容,就能在熏陶感染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国情怀。但语文课毕竟不是政治课,教者在基本的课程任务完成之后,及时增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即可,不应该取代原有的语文味,沦为思想教育课。

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教者完成文脉梳理、人物品析、疑难突破等教学任务后,还应通过披文入情、朗读入境等方法带领学生感悟邓稼先为国鞠躬尽瘁的崇高奉献精神,并结合现当代同样为祖国为人名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践行爱国。但这一拓展的内容应适度,爱国教育只是本节课附带内容,不能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

三.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开发语文教材中的爱国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教育资源,从构成要素上来说,有知识、范文、助读、作业等部分,其中,范文占据比例最大,从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建党历史、英雄事迹、科文成果等三类。

1.讲建党历史,激爱国情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党史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理论创新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引,明确了教育目标;党的自身建设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深邃的思考经验,深化了教育内涵;党的革命奋斗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教育素材,丰富了教育内容。课堂上利用合适契机讲百年征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凝聚奋斗力量。

2.学英雄事迹,立报国志向

今日祖国之辉煌,离不开一大批爱国志士的艰苦奋斗,英雄们“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少年强则国强,了解过往英雄的事迹,有助于初中生体会建党历程的每一步,从而唤醒情感共鸣,树立报国之志,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

3.知科文成果,学建国才能

诸多领先世界且不断发展的科技文化,是教育学生学“建国之才”,真正实现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邓稼先》刻画了兢兢业业的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再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不计名利,不辞辛劳的科研精神……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应多途径、多角度得让学生领略到我国的悠久文明和伟大成就,学习建国之才,为国家振兴添砖加瓦。

4.观建设成就,施效国行动

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灵魂,学生应牢固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从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的艰难创建到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和践行初心和使命,走过的百年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是历经艰辛、饱经风雨仍砥砺前进、不懈奋斗的百年。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透过建设成就的现象看到党正确指导的本质,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做出行动,回报党和国家。

(二)平衡爱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大篇幅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本末倒置,背离了语文课堂的中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与课堂教学两者关系的协调至关重要。教师是教书育人重任的实际承担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应找准爱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平衡点,反对重知识与能力,轻情感态度的倾向,积极践行育人的职责。

1.整体把握教材。“整体把握语文教材的体系,了解每册教材在整体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编写的特点、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建议等”,同时综合编者的编选意图、作者的写作用意、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解读,找准进行爱国教育的方式和时机。

2.选择好切入点。恰当的切入点能够充分彰显文本特质,调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得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为此,教师需及时更新政治理论知识,主动读懂、读透教材,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实施报国之行。

3.开展群文阅读。因此,教师应深入开展群文“1+x”的模式,通过课上一篇例文的讲解,指导学生课后拓展相关阅读素材,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4.有效组织活动。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因此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如教授红色经典文本时,可引导学生用“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等形式结合身边的红色文化,深化爱国认知。

(三)极力追求“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应归于被教育者自觉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爱党爱国,点亮生命底色的红色基因,否则“爱国”只是一句口头空话。

1.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教书育人重任的实际承担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及时更新政治理论知识,自觉坚定爱党爱国的信仰,反对重知识与能力,轻情感态度的倾向,积极践行育人的职责。

爱国主义的“知行合一”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风化雨式的,不仅在课内,更在于课外,只有教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政治素养,注重以身作则。同时,灵活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前提,如此,教师才能准确判断在何时、何处、何等程度地进行爱国主义渗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应全面提升政治素养。灵活掌握政治理论知识是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前提,如此,教师才能准确判断在何时、何处、何等程度地进行爱国主义渗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言传身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风化雨式的,不仅在课内,更在于课外,只有教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才能成为学生的好榜样。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趣、有味、有力的渗透这一主题,教师读懂学生这本“无字书”尤为重要。

2.学生是核心

爱国主义的“知行合一”还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力行上。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塑形阶段,尤其应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其生命成长。

首先,处于12-16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年期”的初中生有以下特点: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解释开始产生质疑,学会思辨与质疑;注意力与思维水平有提升,但自制力还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动机,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来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误歧途。

其次,教育者应不断深化其爱国认知,“不断拓展和创新爱国主义主题和内涵,有力牢固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体悟爱国主义就在身边,触发其思想灵感,拨动其心灵琴弦,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同时规范其行为,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尊严感和认同感,通过多角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学习动力和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课上,以教材为蓝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教师为关键,以学生为旨归,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适时地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特点与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融合,对于提升民族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等将发挥极大作用,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白洁.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及其凝练[J]中共石家庄市委委党校学报,2014(07).

[2]寇萍萍.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2016(06).

[3]倪文錦.准确认识与把握语文课程性质[J].语文建设,2017(07).

[4]任志锋.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09).

[5]王其辉.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遵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5).

[6]徐林祥,张中原.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7]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

[8]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

[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明中学)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