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传统曲艺文化”继承与弘扬

2022-04-02 01:11钟佳炜
民族文汇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钟佳炜

摘 要:通过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曲艺文化的宣传,通过互联网赋能,强化融合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传播,赋能于传统曲艺文化能够被更广泛群体所认识、接纳与推广。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统曲艺;绍兴曲艺

前言

绍兴五大曲种即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绍兴宣卷、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五大曲种在中华曲艺宝库中具有通性,但更具独特性和地方性。在继承与发扬中,在传统性曲艺关注人群当中,也因互联网赋能,正不断的得到了更多人群的关注。

一、继承与弘扬“传统曲艺文化”的重要意义

传统曲艺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性文化构成中,作为一支独特性强的文化基因与内核,在中国的整体性传统文化血液中流淌,共同构筑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下的蓬勃发展,必须要懂得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使中国人民群众,能够在坚实的文化底蕴下,以高度文化自信,高度文化向心力,认知、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形成在当今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绍兴五大曲种在中华传统曲库中,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是一支鲜明的中国传统曲艺名片,在传承与发扬中,坚守绍兴曲艺内核,在继承人的不懈努力 ,自发性的为绍兴曲艺发展继承人,使我国优秀传统曲艺文化在历任继承人手中,都能够与时代同频呼吸的得到良好传承。例如,“绍兴摊簧”(又称绍兴鹦哥戏,俗称鹦哥班),属摊簧中“后摊”的一支。流行于绍兴、嘉兴、湖州一带,也曾在上海、苏南等地演出。清末民初已有它的活动,20世纪30年代前后较为兴旺。它可由两位艺人自奏自演,也可多至六名演员表演、二人伴奏。它是以象征性的装扮和摹拟性的道具、以旦和丑两门脚色的人物表演故事的“戏弄”。如绍兴农村民谚所云:“鹦哥戏,勿是戏,也无刀枪也无旗,也无纱帽也无衣。”1956年在绍兴登记的鹦哥戏艺人有十多位。1961年,绍兴县文化主管部门和曲协开办的曲艺培训班中,有鹦哥戏学员十五名。“文革”前,陆续上演了一些大中型剧目。“文革”结束后的四、五年间,又恢复演出了一批剧目。1981年后,绍兴县曲艺团撤销了所属的绍兴摊簧剧团。此后,此后绍兴就没有专业的鹦哥班了。

鹦哥戏的传统曲目,素有“七十二本鹦哥戏”之说,全是反映下层百姓生活的小戏,多为男女私情、家庭纠纷、世态人情之类。表演戏谑滑稽,语言通俗风趣,深受市民和农民欢迎,当时有“看了鹦哥班,男人勿出畈,女人勿烧饭”之谚。

绍兴鹦哥戏是很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草根艺术”,在反映平民、农民生活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又有丰富的传统曲目。

绍兴莲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主要流行于绍兴、上虞、余姚、慈溪、萧山和杭州一带。代表性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初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主唱,一人打板,另一人和打板者一起帮腔,俗称“三股档”表演形式。后来采用了四胡伴奏,于是改为一人主唱,一人拉四胡,一人打板;主唱者手持三翘板,在音乐“前奏”及“间奏”中打板击节;演唱过程中,有时与伴奏者对白问答,有时由伴奏者帮腔接调,形式活泼,班子小而场面热闹。1949年前,绍兴莲花落艺人自发演出于农村或城区茶馆,观众多为农民及锡箔工人。1949年以后,文化部门组织艺人队伍,帮助整理书目,使绍兴莲花落纳入政府管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唱腔及音乐都有较大的发展。演出方式虽然仍以传统单档为主,但积极进行了双档、多角和伴舞等尝试。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休闲方式、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势必分散了人们对绍兴莲花落的注意力,导致观众大量流失。

绍兴平湖调,其根据《绍兴平湖调资料》的记载,具体包含的内容有节诗一百零八篇。作为节诗,它类似于苏州弹词开篇,具体的内容大部分为七字齐言韵文,它构成的短篇唱词时而抒情,时而叙事,内容多元性强,变化多样,在节诗的整体性内容中,有时它并不是一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整体性中,具有一定的随性,特征、特点鲜明,具有代表性的节诗名为,《曾记梨花细雨天》、《渔舟停泊柳荫东》、《花有清香有有影》、《单刀赴会》等。

绍兴词调的传统曲目有《天宝图》、《丝带记》、《罗帕宝》等。在新中国建国之后,相继创作并演唱了著名的《老虎村》、《刘二娃》、《血泪仇》等,为绍兴五大曲增添了时代的一笔色彩。

绍兴宣卷曾经是专门用唱的形式,讲述佛教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的传唱内容。瞿秋白在《论大众文艺·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中,为宣卷做了评价,他们所享受的是连环图画,是一种最为低级的故事类演义小说,时事性的小调唱本。

在涉及面广、包容性强、多元化发展的绍兴曲艺的继承与发展中,体现了与时代同呼吸的特征,从而在继承与发扬中,也需要加强对时代特征加以挖掘,使绍兴曲艺具有融合思维,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扬。

二、传统曲艺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

传统曲艺在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传统曲艺的爱好者眼中,传统曲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继承与发展中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从而,对于传统曲艺文化的继承、发扬过程中,对传统型文化坚守者、爱好者等,需要筑牢与该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该群体能够以坚定的初心与使命,弘扬传统曲艺的自身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曲艺文化的良性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人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心,立足于当今具有变化性因素的时代,变代表着新鲜感、创新性,传统的能够与创新的相互融合,形成更具生命力的继承与发扬新模式。变又代表着当今时代,互联网赋能,促进了信息的广泛性传播,以至于更为广泛、更为多元、更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内容,以更快的速度、更多的内容,传播到达用户身边,以更加了解用户的角度传播信息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若难以形成一整套更加有利于传播的新发展模式,若难以抓住新发展机遇,融合互联网思维的传播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化性的因素所影响,难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加广泛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本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树立与文化自信心坚定意識。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需要具体落实在实处,在互联网中的传统文化宣传工作,需要注重对互联网的应用,赋能于传统型文化内容的宣传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董朝霞. 文化自信须以文化自觉为基础[N]. 光明日报,2018-07-16( 15).

[2] 冯远. 以传世之心锻造传世之作[N]. 人民日报,2017-09-03( 1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