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困囿与突围

2022-04-03 14:40吴玉剑
职教通讯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摘 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构建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是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单一,高层次劳动教育师资匮乏等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实践策略在于设置劳动教育专业,扩大培养规模、拓展培养途径和渠道;优化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探索培养复合型劳动教育教师的有效途径;加大劳动教育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培养的层次与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BKS127)

作者简介:吴玉剑,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讲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3-0076-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已被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在探索中前进,随着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关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在实践中赓续发展。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培养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从制度保障、专兼职队伍建设、专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多举措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同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细化了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和举措。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存在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认识不足、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规模、结构、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培训机制等重点问题上面临诸多挑战。梳理并反思问题,分析其中的癥结,探索未来发展的有效策略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议题。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价值考量

开展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关键。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是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关涉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的质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我国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是指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劳动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在高等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和推动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搭建专业化发展平台、革新评价方式以及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等方式,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其能力和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对高职院校而言,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自身必须要拥有大师、名师等众多“大先生”。“大先生”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劳动教育教师承担着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是劳动教育内容的设计者、劳动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和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者。概言之,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成长为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现实困囿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殷切期待,为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反观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既体现为劳动教育师资数量供给的严重不足,也体现为劳动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整体偏低,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全面加强和深化。

(一)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谁来教”是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必须要厘清的前提性问题,不解决好“谁来教”这一关键问题,劳动教育就势必会被淡化和边缘化。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师资数量严重不足、社会化选聘渠道不畅、教师待遇政策有待完备、教师待遇无法保障等明显短板,不能有效满足新时代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诉求。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普遍没有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有学者参照体育和美育的平均生师比,测算出目前高校至少需要劳动教育专任教师3.03万人[3]。然而,当前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主要是学校辅导员、部分专业课教师、学工人员、后勤工作人员、实验实训课教师和校外的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由于劳动教育内蕴的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辅导员一直是承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辅导员并非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科班”出身,自身缺乏从事劳动教育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因而在现实工作中,他们往往习惯性地陷入到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完全替代劳动教育的窠臼,导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淡化”“弱化”“边缘化”甚至“异化”。劳动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的数量特别是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利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彰显。

关于高校劳動教育专职教师配备的数量和规模问题,在已经制定出台的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文件中尚未明确规定,在政策文本中的表述多为“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或“为学校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这样缺乏定量标准的表述一方面缺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实际上也弱化了“硬性”配备的力度,即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数量标准要求,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标准补足配齐。此外,学界也鲜有对劳动教育师生比和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数量配备的相关研究,更无法为高职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凡此种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数量配备成为了“悬而未决”的难题。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专任教师缺口较大,是开展劳动教育亟需补齐的短板。

(二)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单一

从政策和制度文件中的规定和高校教师培养培训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方式主要是专题讲座、业务培训、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等。这些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这些培训形式类型相对单一,培训模式容易陷入僵化,存在教师培训项目需求分析不精准、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资源利用不充分、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际操作能力与方法的训练、过程质量控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单一导致现有的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水平不高。其一,劳动教育培训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较少涉及劳动教育方面的主题和内容,辅导员以及相关专业课教师难以深刻领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意涵和价值意蕴,对承担劳动教育的主观意愿和内在动力偏弱,缺乏成为劳动教育教师的思想认同、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其二,在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体系中,劳动教育培训碎片化。劳动教育专项培训项目及教师参与机会较少、劳动实践训练的载体和平台单一、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也是导致高校劳动教育产生“无劳无育”抑或“有劳无育”问题的症结之一。其三,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方面,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工人员等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未能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导致其专业发展通道窄化甚至“堵塞”,从而极大地消解了他们在劳动教育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方面的内生动力。总而言之,对于现有承担劳动教育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要胜任劳动教育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尤为困难,面临着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

(三)高层次的劳动教育教师供给匮乏

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参照高职院校选聘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标准和要求,高层次劳动教育教师选聘的基本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高品正,即选聘的教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为指导,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形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观,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具有懂劳动、爱劳动和会劳动的劳动素养以及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情怀。二是业务精湛,即选聘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具有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能够深入了解国内外高校劳动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系统掌握劳动科学和劳动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三是素质优良,即拥有较为深厚的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劳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与服务的综合素养。

倘若以上述标准为评价标尺衡量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的整体发展状况,目前高职院校高层次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存在着“空白”和“断层”的现实难题。一方面,国内外高校尚无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的先例,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 [4],更遑论培养劳动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专门人才。具言之,当前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存在“断层”,尚未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贯通的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作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主力的辅导员面临着学历层次不高、劳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薄弱的突出问题。换言之,高职院校辅导员既不具备劳动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资质,也不具备从事高水平劳动教育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素养,其在所开展的碎片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中,不仅难以保证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成效,而且也难以产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综而论之,现有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不能满足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需求,缺乏高学历、专业对口、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的突破路径

要实现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前提和基础。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整体部署,也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指明新方向。由是观之,培养劳动教育教师的育人“内功”,促进其专业发展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价值指向。为此,我国应积极探索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贯通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统合校内研修和校外实践,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一)稳步扩大劳动教育教师培养规模

选优配齐教师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况,我国教育部门既需要激活“存量”,更需要优化“增量”,补充配齐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一是激活“存量”。截至目前,几乎没有高校专门设置劳动教育专业,即使从现在开始设置专业并招生,根据人才培养和成长发展周期,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广大高职院校供给优质的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在短期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的“挖潜”。具体而言:其一,开展学校内部的遴选培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课程设置情况,从校内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中遴选具备“双师型”素养的专任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伦理、劳动法、劳动关系、劳动经济、劳动安全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还要进行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的培训以及相关劳动技能的培训。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与认证。在教育部的统筹协调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区域实际,积极探索构建政校行企等多方主体参与的校外劳动教育培训体系,联合人社部门、有关劳动教育学术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展“劳动教育指导师”的专业资格认证、技能鉴定和业务培训。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适时出台劳动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在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和认定中增加劳动教育内容。

二是优化“增量”。从长期来看,为了保障劳动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在选聘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师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兼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意见》提出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5];《纲要》也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6]。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优配齐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逐步建立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需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我国教育部门可以在教师教育底蕴深厚的高水平(技术)师范类院校先行试点,设立劳动教育专业,研制并规范劳动教育专业标准。根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劳动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1)在专业情感层面,重点设置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发展史、新時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专业情感。(2)在专业知识层面,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劳动内容设置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劳动关系、劳动安全与防护、劳动危险应急处理、劳动政策解读等方面的通识教育类课程。(3)在专业能力层面,围绕劳动教育教学设计、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等内容设置课程,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培养充足的后备师资。另一方面,构建高水平的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周期,在短期内难以充分满足高职院校的需要。因此,在专业化师资队伍供给不足的缓冲期内,遴选高素质的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政府和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社会人才资源,通过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吸引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的兼职教师。

(二)优化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应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促进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首先,拓宽培养和培训途径,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没有接受过教师教育的大学毕业生能否直接进入教学领域,这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价值所存在的长久而激烈的争论[7]。因而,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构建国家示范引领、省级统筹实施、校本特色研修的三级培训体系。一方面,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教师培训项目,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示范引领,组织举办劳动教育教师高级研修活动,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专业建设和教师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抓手,落实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开发在线课程资源,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校企、校社共建劳动教育教师企业实践流动岗(工作站)机制,共建劳动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岗位。

其次,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一是组建劳动教育教学与科研团队,做好团队规划,完善团队内部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兼顾团队成员个性化,发展教学与科研团队,合理配置资源,凝聚优秀科研创新人才,鼓励劳动教育教师拓宽研究视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支持劳动教育教师参与科研培训,开展学术交流,提升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二是打造劳动教育科研平台。高职院校要积极培育劳动教育学术带头人,提升劳动教育整体科研能力,建设劳动教育优秀科研团队,打造高水平的劳动教育科研平台。三是完善校内校外劳动教育教师实践活动平台。高职院校要常态化开展校本教研、教学观摩和教学竞赛等活动,走进企业或者其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研修和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教学团队之间的研讨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强化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要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考核制度,完善劳动教育教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方法,构建体现劳动教育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当地教育部门要加大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的比重,将劳动教育课教师纳入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加大经费支持,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

(三)提高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层次

在构建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创新培育培训模式的同时,还需要对高层次的劳动教育师资培养进行设计和优化,尤其是聚焦劳动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通过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要求、高水平实施,扎实推进高层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

其一,加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完善劳动教育的学科体系。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劳动教育学”二级学科,逐步形成“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劳动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链条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已有两所高校获批设置劳动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加大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在开设劳动教育专业的基础上,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水平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高校还可以科学规划与论证,逐步设置劳动教育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高层次劳动教育创新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成效。

其二,优化制度供给,为劳动教育教师“赋能增值”提供多元支持。(1)鼓励劳动教育教学实效显著的优秀教师提升学历,关注其专业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不断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思想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劳动育人意识和专业化水平。(2)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指向能力进阶,聚焦高质量发展,促进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标準化,培养一批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和专家型教师。(3)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学术会议,分享交流劳动教育研究成果,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对劳动教育教师的表彰力度和宣传力度,激发劳动教育教师实践、研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和育人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劳动教育教师培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培养面临数量、结构与质量等多重挑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快”速度和“高”质量除了其个人自身的主观努力以外,还需要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拿出“实”举措、下足“细”功夫。为此,教育部门应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国情、校情和学情,增设劳动教育专业、扩大培养规模、拓展培养途径,有效补充劳动教育教师数量,创新复合型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培养层次与质量,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高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努力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广,李欣桐.中国共产党百年教师教育政策:历史进程、伟大成就与发展愿景[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9.

[2]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3]曲霞,党印.2020年度中国劳动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70-71.

[4]王飞.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与培养研究[J].中国教师,2021(4):75-78.

[5]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01-01].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 5495977.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材〔2020〕4号,2020-07-07.

[7]帕梅拉·格罗斯曼.专业化的教师是怎样炼成的[M].李广平,何晓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

[责任编辑   王文静]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