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哲学的生态观及其启示

2022-04-16 23:03刘致捷
关键词:自然界后现代哲学

刘致捷

当前,全球生态问题频繁出现,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党的十九大在对生态文明进行论述时,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来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工业思维的生态理念。以怀特海为代表的过程哲学,强调自然万物的有机性和整体性,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在过程哲学的视域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既可以丰富过程哲学的现实意义,又能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一、过程哲学的生态启示

上个世纪中叶,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创立了过程哲学。这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基础上的思辨哲学,也称机体哲学。怀特海认为,过程就是实在,宇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世间万物都是富有活力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它的内部各要素以及有机体之间,不断变化,互相转化,生成新的机体。在此基础上,整个宇宙就呈现出一幅生生不息活动进化着的画面。

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阐述了“过程原理”,即“现实世界是一个过程,该过程是现实实有生成的过程”。[2]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现实实有(actual entity)的生成,每个现实实有的生成过程都是一个有机体的生成过程,不存在离开生成过程的现实实有。这种过程被怀特海称为是一种“自我享受”“自我创造”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里的“自我享受”,是指有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把其他事物综合成自己内部成分的一个过程。而“自我创造”则是指将原有的潜在性变为现实的过程,这种过程实现和完成了有机体的目的。

可以看出,过程哲学推崇世间万物共生相依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主要表现在机体思想、整体相依思想和多主体思想。

(一)机体思想

过程哲学又称为机体哲学,在怀特海看来,大自然是“活的”,任何现实实有都是一个有机体。大到江河湖海,小到分子、质子,包括人类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是活生生的有机体。这些有机体又组成了更大的有机体——宇宙本身,在这里“机体”这个词,体现的是一种动态存在。在世界中的每个事物,即每个现实实有,它们的生成过程就是一个个不断流转运动的有机体的生成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和周围自然界中相关事物不断发生能量交换的复合过程。每种有机体的存在过程都是“自我享受”“自我创造”的活动过程,世间万物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生成和转变来实现存在的过程。在这种万物流传的大背景下,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验流不断交换能量,从而造成新的现实实有的诞生。这些新生的现实实有又为后续现实实有构成要素提供经验流。各种经验场相互交织、不断生成,在这些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性。整个宇宙就一直处于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世间万物都具有这种创造性,且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二)整体相依思想

在怀特海过程哲学中,所谓的“共生”就是共同生长,是指每个现实实有都是在和其他现实实有相互不断交换能量,相互“摄入”经验流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每个经验场都受到它周围其他经验场的影响。在宇宙这个最大的有机体中,组成它的各部分不能独自存在,必须要和其他成分相互影响才能共同存在下去,这些构成宇宙大机体的成分、要素本身,也是一个个小机体。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岩石等等各种经验场通过相互摄入、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整个宇宙展示出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过程哲学的这种重视交换、重视万物相互关系的思想,使得主客体不像传统哲学那样绝对对立,它更加推崇一种人与自然平等交流互动的形式。人类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无法离开自然而独自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必须认识到我们与地球上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每一块岩石的关系。过程哲学的生态观倡导人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家园一样对待大自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学者斯普瑞特奈克曾经说过,“我们与大自然是无法分离的,自然界为我们得以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3]和谐的生态系统对其内部的各个经验体都非常重要,“任何客体如果破坏了其所身处的环境,就是一种自杀行为”。[4]

(三)多主体性思想

不同于旧工业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过程哲学倡导世界是由多元的主体构成的。“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赖着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也都依赖着自然界。因此,人类应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界。人类应当与其他生命一起共享地球”。[5]人类是自然这个有机大整体的一部分。先有了宇宙、先有了大自然,而后才进化出了人类。我们是在与其他经验体的相互影响、相互摄入的过程中,形成了我们自身。自然界通过摄入融入了人类本身。在这种共生关系里,每种经验体都是主体,都没有高于其他经验体的特权。大自然本身具有它的内在价值,在自然中的每种经验体也都具有其各自的主体价值。“当我们审视自然并稍加思考其令人惊异的动物享受时,当我们认识到分裂的细胞和每一朵花卉的律动乃是在享受总的效果时,我们关于总体性细节的价值的意义便被我们的意识所理解”。[6]当我们忽视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事物的主体价值时,自然界整体价值也会随之被简化。人类不是先在的,而是在与自然中的万物相互摄入的过程中进化形成的,我们不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肆意忽略其他经验体的存在价值。

二、对传统工业思维方式的批判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附魅”到“祛魅”的过程。在大约170 万年前的渔猎文明时期,人们掌握了火的使用,驯化了狗,能够运用弓箭等简单工具进行采集、狩猎和捕鱼。这个时候人们的自然观是神化的,当时低下的技术和生产力使得人们靠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发生。自然界的风、水、光等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和神秘,以至于人们把人以及周围生物的特性投射到自然界,认为它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这就是古代具有“附魅”特色的自然观。人们对拥有强大力量的自然界充满崇拜之情,他们畏惧自然,依附自然,臣服于自然力的脚下。这个时候的人类数量稀少,对自然的影响力很低。

对自然的崇拜一直延续到农耕文明时期。技术开始发展,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游牧生活过度到了男耕女织的定居生活,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农业共同体的规模日益扩大,从村落到区域再到国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开始逐渐增大。

进入十六世纪以后,科技进一步发展。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开始运用观察实验对自然进行直接研究。不同于传统哲学家对事物本质、内部目的和趋向的定性研究,他转而对事物的重量、尺寸等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而开启了近代机械还原主义思维的大门。到了牛顿时代,他在综合了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数学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知识体系,正式确立了机械主义自然观。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视域下的自然观看来,世间万物的运动就是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世界是一台巨大的机器,所有事物都可以还原成最基本的元素,这些元素在空间和性质上相互独立、彼此分离。元素们通过相互间的作用力产生运动,它们之间只有空间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和运动并不会影响到它们的内在性质。在对生物有机界的研究方面,随着20 世纪后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迅速发展,基因技术开始日益成熟,生物还原主义和机械主义开始流行。基因论代替了传统的灵魂说,生命体被还原成化学材料,生命成为可以在实验室中被制造的对象。

近代科学以机械还原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机械还原主义自然观又不断得到近代自然科学的论证支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在技术面前被降低为单纯的材料,人们抛弃了传统的有机整体论,将自然以及自然中的所有生命体都视作冰冷僵硬的机器,否认其固有的创造性,祛除自然的有机整体性,正式宣判了自然之死。在大卫·格里芬看来,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的“祛魅”过程。在这种机械还原主义自然观中,自然成为单纯的没有创造力的物,丧失了有机性,成为现代科技体系想要控制的目标。“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器:一架按其字面本来意义上的机器,一个被在它之外的理智设计好放在一起,并被驱动着朝一个明确目标去的物体各部分的排列”。[7]这种机械还原主义思维方式是现代工业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对近代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众所周知,任何生命有机体都不可能以碎片的形式生存。在过程哲学自然观看来,自然这个大的有机体同样也不能够以支离破碎的状态存续。生存在自然有机体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组成和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现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研究有力证明了这一观点,这两种理论虽然有其对立和不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都证明了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处于宇宙大整体中的每个原子都包含着作为整体的宇宙的信息,部分包含于整体中,而整体也包含在部分中。所以,宇宙中的每个事物、每个元素都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即过程哲学中所描绘的现实实有间相互联系相互生成的紧密关系。人类并不能独立于自然万物之外,自然界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人类息息相关。这就是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许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过程哲学有机整体论的基础上,认为机械还原主义自然观是极其危险的,他们对此予以了强烈批判。机械主义自然观完全忽视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把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性的自然界还原成一架死气沉沉的巨型机器。人类可以像对待机械那样随意操控自然,使用自然中的各种资源,对它受到的伤害毫不关心。“自从机械论世界观在16世纪和17世纪科学革命中出现进而占据优势之后,现代西方思想便认为自然在一个惯性参考框架内是可以预测的。这个参考框架可用数字计算来确定。整个宇宙被视为一台由死物质上演的戏剧:各种对象散落在空寂无聊的空间,依照固定的机械行为法则运动,在始终不变的时间中流动。透过这副意识形态眼镜,整个自然看上去就成了志得意满的现代科学的俘虏”。[8]大卫·格里芬认为这种传统机械主义自然观否定了自然界的丰富属性,使得原本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自然界被抽象为“空洞的实在”。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许多人丧失了对自然界应有的责任感。

具体到现实的生态危机,近代工业社会以来,受机械还原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自然失去了人类对它的尊重。自然万物在人们眼中只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无法得到道德关怀。人类对其缺乏保护意识,认为自然可以按照人类的目的加以利用、改造、操纵、处理和统治。这种霸权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屏蔽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人们丧失了对自然的责任感,最终导致了种种近代以来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灾难。

三、后现代过程思维方式的建立

(一)“返魅”的后现代科学观

近代机械还原主义自然观与唯科学主义祛除了自然的魅力,使人们丧失了对自然的责任感,这是导致工业革命以来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之一。过程哲学的生态观富含有机整体思想,强调现实实有之间以及现实实有与其构成的更大的有机体之间的动态生成关系,认为自然是一个大的有机体,我们人类是这个有机体中的一部分。后现代建设主义哲学家们以此为基础,认为要解决生态问题首先应该恢复自然的魅力,即“返魅”于自然,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返魅”意味着应当走出现代科学“祛魅”的误区,恢复人类早期自然观中的对自然有机整体性、创造力的认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科学的发展与生态平衡应当是共同促进的。比起传统工业思维,后现代科学观更加具有“返魅”于大自然的特质,更加富有人文情怀,是“对地球共同体和宇宙的善意而艰苦的探索”。[9]这种科学观念认为自然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体,而不再是要去征服和驾驭的对象。传统的工业“返魅”科学观把人与自然视作互相对立的两面,破坏了曾经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后现代的“返魅”科学观则重视传统科学所忽视的自然有机性和内在价值,更加理性地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亦此亦彼的后现代家园意识

过程哲学自然观中的“共生理念”提醒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界唯一的主体,处于自然有机体中的一切元素都具有主体性和内在价值。在这种共生关系中,每件事物都是不可替代的。人类并不应高高在上,而应该与其他一切事物和谐“共生”。我们必须重视和倡导这种“共生理念”,注重人与地球共同体中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共生。相较于“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建设性后现代学者们倡导“亦此亦彼”的人与自然相处模式,以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方式生活。我们应该把大自然看做自己的家园,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邻居和朋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和睦的。大卫·格里芬在他的《后现代科学》中说,“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料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10]

自然并不是无生命的,它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经验体。格里芬主张用“家园意识”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们在自然界中诗意地生活。他在《后现代精神》表达了对未来人们把自然当做家园来生活的希望,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自然抱有一种家园感和亲情感。自然万物不是人们统治和斗争的对象,而是同我们一起生活在大家庭中的伙伴。在这个家园中,自然和人类、主体和客体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分歧和矛盾,不存在以谁为中心的问题。过程哲学家们倡导人类本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把关注人类福祉与关注地球福祉相结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

过程哲学家们所倡导的这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家园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留意生态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新的二元对立思维有生态法西斯主义的倾向,它高喊一切物种绝对平等的口号,完全否定人的主体性。为了防止环境继续破坏,极端的生态中心者认为应当限制经济增长或者让经济零增长,他们甚至主张回到原始社会的生活模式,它同样把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视为势不两立的两个极端,也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过程哲学的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并不是如此水火不容,自然的发展对人类的发展也有益处。过程哲学倡导的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协调的共同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奉行唯经济主义的资本家们出于对资本积累和扩大生产的需求,不惜付出环境代价来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各种促销广告充斥着媒体,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鼓励着大家的消费意识,从而导致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认为消费奢侈品可以彰显人生价值,可以获得他人的羡慕和社会认可。唯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激发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渴望,导致了一种“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排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人们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污染环境,进一步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称,人们的消费已经超出地球资源可持续消费水平的30%。过度的消费主义扭曲了许多人的价值观,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处于生态大整体中的人类依赖自然,有着人类本能的生态需求,而这种需求在长期追逐物质欲望的过程中被许多人所忽视。宇宙共同体中的每一现实实有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每个现实实有的诞生都伴随着“享受”的过程。比如万物对阳光的需求,除了能够为生命体注入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和温暖以外,它也能够在情感上、在艺术上给人们以诗意的享受。处于盲目的消费主义状态下的人们在追逐物质的过程中,遗忘了阳光、水、空气等我们最原初的生态需求,这些事物必不可少,美好而诗意,并且都不要钱。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能单纯地用奢侈的物质生活来衡量。

消费主义倡导人们超前、超量地消费,这种消费并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物质的无限制的追求,对奢侈生活的向往。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这种无节制的消费主义,倡导绿色的消费观念,提倡简约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倡导这种消费方式并不是倡导“禁欲主义”,并不是反对消费,抑制人的需要,而是鼓励人们可以更加适当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可以多从生态的、环保的角度来考虑,不应该太过奢靡,只要能够满足合理日常生活的需要即可,也就是说,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去消费那些可能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负担的产品,尽量避免购买那些有着过分且不必要包装的商品,不购买有可能涉及盗猎行为的商品等。[11]

绿色生活关注人们的生态需求,是一种尊重生态环境的,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人们的生态需求被满足、被重视,人与自然才能综合协调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绿色生活中所消费的商品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也是以对环境相对友好的方式产生的。绿色生活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5R 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从人们基本的衣食住行来说,在服装方面,有机棉就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材料。有机棉花的种植过程中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大程度低减少了这些工业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危害。在饮食方面,传统的消费主义导致人们无限制追求奢华的食品,研究表明,在许多发达国家,长期不健康的过度饮食是造成龋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各类癌症的重要原因。而绿色生活倡导健康的低碳饮食方法。这种低碳饮食方法建立在健康和营养的基础上,科学地配比食物,减少高蛋白肉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等素食的食用。采取这种饮食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由于奢侈饮食所导致的肥胖、糖尿病等“富贵病”。在住的方面,应当大力推行建筑材料和建筑物的环保低能设计,比如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用水的好习惯。在日常办公中,可以推行无纸化办公,降低用纸量。在出行方面,绿色生活中的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尽量减少碳排放。比如:路程较短,就可以采取步行和骑车的方式;路程较长,就可以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如果每个人都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承担起自己应尽的生态义务,就能够真正做到绿色、健康地生活。

结语

过程哲学的生态理念使得我们可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态问题,反思工业思维方式的缺陷与不足,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应该改变传统的“祛魅”科学观,转向“返魅”的后现代有机科学观,重视自然,敬畏自然,向自然学习。同时,可以用“家园意识”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双赢的“亦此亦彼”相处途径,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绿色简约地生活。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从未有过的长期的艰巨的大工程,这不是任何一个个体或者国家可以独立完成的,处于地球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肩负起自己的生态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维持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0页。

[2]Alfred North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8:23.

[3]Charlene Spretank,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7:4.

[4]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107页。

[5]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报》2007年10月19日。

[6]小约翰·柯布、大卫·格里芬:《过程神学》,曲跃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7]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8]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第23-24页。

[9]斯普瑞特奈克:《真实之复兴:极度现代的世界中的身体、自然和地方》,张妮妮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第103页。

[10]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11]岩佐茂:《环境的思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猜你喜欢
自然界后现代哲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菱的哲学
90后现代病症
例说“自然界的水”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