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为底 培养家国情怀

2022-04-23 23:26刘荐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生历史

刘荐

摘要: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人文、德育于一体,要求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牢记育人的使命,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与政治素养的发展。本课题研究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缺乏历史认知、民族意识淡薄、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对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利用历史课堂教学这一教育阵地,挖掘历史学科中的红色教育内容,在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领现代初中生去全面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加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当代中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爱、自强、自信、自尊的中国人。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教学;家国情怀

在历史学科的《纲要》中,对历史教师特别提出了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早在先秦时代的宗法制就已经产生,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和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代表。在历史学科之中,不仅仅有关于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历程,也有中华民族求发展、谋复兴的历史知识,更有霍去病、郑成功、文天祥等爱国志士,通过挖掘历史学科背后的育人素材,渗透对中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培育新时代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少年。

一、依托课堂教学,强化初中生的家国情怀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第一阵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我们首先要依托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的爱国教育内容。只有找到了历史教学和家国情怀的结合点,进而去精心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活动,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无形强化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引发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中国一直以千年文明古国著称,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有灿烂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不间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众多思想,百家争鸣,是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在《大一统的汉朝》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就会了解到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在文化上施行“独尊儒术”,从而导致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在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经过发展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以儒家文化的发展、兴盛切入,组织学生們去分析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不仅仅有助于学生们去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了解传统文化的入境思想,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发现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能够树立一种历史的思维,在看待历史事迹和现象的时候能够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批判性评价。

无论是什么年代的文化思想,其实对于现代个体的生存发展、为人处世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比如“经世致用”思想,启迪学生们实事求是、学以致用,这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指引的作用。再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启迪个人要具备家国意识,特别是在民族危难的时候更要主动作为、担负责任,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些都是培养初中生爱国情感的切入点。

二、挖掘历史人物,实现对学生的榜样引领

历史学科教学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资源,历史教材中除了包括历史知识外,其中的很多人物、事件等历史资源也都是很好的爱国教育素材。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光荣事迹、优秀品格、语言作品等,直至今日,依旧具有启迪人心、振奋心灵的作用。借助对于历史人物的教学,借助他们的力量下实现对学生的榜样引领。

例如,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领袖陈胜。在封建社会的通知下,民众生活非常艰苦,他率众起兵,反抗暴政,吹响了反秦的第一声号角。他曾说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敢于挣脱森严等级的封建社会的束缚,激励底层人士敢于突破社会的偏见,勇敢追求人生的使命和价值。孙中山最早是学医的,为了拯救当时的国家,选择弃笔投戎,加入革命的队伍。他曾说道经:“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万穷苦大众。”孙中山“弃医投政”的行为,是对当代青年学生很好的教育案例,是学生的榜样引领。林则徐虎门销烟,说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畏列强,敢于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去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除此之外,历史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名人,如爱国将士关天培,他英勇抵抗外来的侵略者,始终没有投降,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先给了国家。再如“中国航天之父”——当代科学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远在美国的他非常激动,面对美国给予他的各种优厚待遇他没有动摇,一心选择回国,把自己十多年辛勤的研究结果给了国家,为我们的航天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涌现出了浓浓的爱国精神,在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之中有助于当代青少年去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引导他们自觉向榜样看齐,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不怕牺牲、甘于平凡。

三、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育人价值

教师在历史教学时,除了要深挖教材中的爱国教育素材外,还要用对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无论是选择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要仅仅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要知道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是为了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针对不同历史知识的特点,结合高中生的生理特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之中,不仅仅有我国历史知识、优秀历史文化的内容,也涉及到了很多国外的发展历史,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好中国历史就好了,没有必要去学习国外的历史。其实,这是非常狭隘的思想。如今,随着国际交融和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中外的历史对比有助于学生去更客观看待中国的现实情况、了解国际发展动态,进而更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如学习日本的历史,当学习“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这一知识点,我们为学生们介绍日本幕府统治的历史,学生更容易明白明治维新运动的发生背景和历史意义了。此时,我们对中国的历史进行对比,特别是与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联系起来,学生们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可能会认识得更加深刻,也能够体会到国内的各阶级爱国人士什么要救亡图存了,如此一来在文人志士的奋起历程之中学生从内心会产生震撼,实现家国情怀的有效渗透。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对比、理性思辨,我们借助教学方法提炼养分、摄取精华,可以帮助学生们去树立世界的眼光,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这是一种更为高层次的家国情怀。F50A16B4-00BC-42AE-B790-EFCDE3090039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减弱抽象知识难以理解的弊端,我们还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与特点,提高历史课堂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引入孙中山病逝十几万民众为其举行葬礼的新闻,从真实的历史资源之中加强学生对孙中山的敬佩。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于“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地位”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孙中山》片断,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如何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智慧与力量的。视频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感染力强,视频的引入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内心的震撼。在信息化的课堂上,整个教室弥漫着浓郁的爱国氛围,在这一氛围的感染下学生受到启发,立志要向伟人学习、努力拼搏奋斗,为中国走向统一、民主、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见,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完成对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实现历史学科育人的目标。

四、开展实践活动,联系生活践行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更要不断拓宽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借助一系列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渗透家国情怀的教育,使这一品质真正内化于学生的内心,指导学生的行为。为此,在课堂教学之外,历史教师还可与带领学生们深入生活、走向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载体完成育人的使命。

例如,教学人教版《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在学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行为、特别是屠杀中国人民的时候,学生们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愤恨。为了更好地继承革命烈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情感与民族气节,在课下我们设计了一次活动:针对日本不承认侵华历史、更改国内教科书的行为,国内引发了热议。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组织学生们去写一封信,即《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请学生们在信中用历史事实来劝勉,号召青少年不忘历史、一起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奋斗,真正身体力行践行爱国情怀。

為了增强中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针对近些年流行的汉服热,我们可以基于中国古代服饰的主题设计实践活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特色的服饰文化,在众多的历史朝代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汉、唐、宋、清服饰。为此,我们设置了汉代服饰、唐代服饰、宋代服饰、清代服饰四个小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欢参与,每一个小组分工合作一起去搜集服饰文化的资料,总结不同朝代服饰在头衣、衣裳、足衣、配饰妆容等方面的特色,最后还可以自己动手去设计衣服,在教室里开一场汉服秀。本次实践活动以古代服装为着手点,渗透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们一边欣赏不同时期的服饰文化,一边深入了解了传统历史文化,其中的汉服秀、汉服设计活动等是给予了学生们充分的创作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培育了中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水平。

五、联系时政教学,引导树立正确历史观念

将时政资源应用于初中历史工作中,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发挥历史德育的功能,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国际社会与国际发展动态,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通过对时政资源的梳理我们发现,时政信息既有传统的文字形式的,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图文并茂、图片以及短视频形式的新闻多了起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对初中历史内容和目标的梳理,找到历史教学与时政教育结合的点,就有助于我们实现红色教育的目标。

在我的课堂上,我发现比起文字版的信息,图片一类的新闻信息更容易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虽然图片新闻不如文字信息承载的内容多,但是其更加直观、形象,也是历史课堂上出现最多的一种时政资源。例如,在讲到革命烈士的人物专题时,由于当代的学生多是出生于2000年之后,对于久远的革命战争年代缺乏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讲得热火朝天,他们也难以在心理上产生震撼与认可。其实,无论是什么年代都不缺英雄、不缺榜样,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的榜样人物。为了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此刻我在多媒体上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张新闻图片“高铁座位上看书的老人”。教师:“前段时间,有一张图片在微博上热传,无数网友进行转发和点赞。你们也来看看!”图片一展示出来,学生们小声讨论了出来,声音越来越大,比之前我上课的时候参与度高多了。我问学生们:“看完图片,说一说哪些地方打动你了?”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老人认真的表情,看的出来非常喜欢书。有的学生说老人虽然穿的衣服很朴素,但是看书认知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生活积极的态度。针对学生们的讨论,教师也总结道:“是啊。这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肯定有六七十岁了。和其他的乘客相比,多数人在玩手机、睡觉,可是老人赶路的过程中依然不忘学习,依然能够过艰苦朴素的生活”随后,教师在多媒体上放出老人的照片以及相关的介绍,原来这是刘先林院士,他用的书桌多年了还舍不得换,生活再贫乏,刘先林院士依旧不忘学习。在这里教师引入革命年代的一些英雄和生活照片,教师:“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吗?其实,井冈山斗争正是革命先辈优良作风、光荣传统的重要源头。我们的很多革命烈士一直将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践行自己生活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学过“朱德扁担”的故事,我们知道朱德经常穿着一身破旧的军服、交上穿着草鞋,同当地的人民一起劳作、一起生活,大家亲切地称为“伙夫”。还有我们的彭德怀大将军,也是生活非常朴素、与战士同甘共苦。有一次后勤部门想给他改善一下饮食,用伙食费买了一只鸡和半斤牛肉,他知道之后立刻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现代生活,我们都应该不断传承共产党人和革命英雄的艰苦奋斗作风,要能够在革命英雄、刘先林院士等人的人生经历之中,从历史的学习中缅怀先烈、不忘国耻,才能更加珍惜现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增强自己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更高生命价值的实现。

总之,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历史人物的榜样引领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爱国情怀、联系时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家国情怀教育。

参考文献:

[1]高鸾.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初探[J].学苑教育,2021(29):21-22.

[2]杨美玉.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J].新课程,2021(39):2.F50A16B4-00BC-42AE-B790-EFCDE3090039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初中生历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新历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