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法律思维的案例教学探索

2022-04-25 18:46张丽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张丽琴

摘   要:《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案例教学可以缩短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对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取精简的文字、直观的图表、动态的视听等多种方式呈现案例,运用时更对其进行多项配合、案例组合、驱动性问题设计等针对性设计,能更好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让法律思维植根于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律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4-0054-05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即《法治教育专册》,第一次以集中一册的方式呈现法治教育内容,特点鲜明;内容的表述科学、严谨,很多都是法治专业用语;有大量的法律知识、法律规范条文……本文就以《法治教育专册》为例聚焦案例教学,展开探索。

一、依托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依托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法律思维,是由《法治教育专册》的特点决定的。

(一)《法治教育专册》旨在培养法律思维

对于德育教材而言,它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因此,法治教育专册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更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

法律思维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即指:在了解“法律是什么”的基础上,从法律角度来观察生活,分析生活问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能想到运用法律来解决的思维方式。

(二)案例教学于培养法律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广受重视,“如果我们要有那种能激发问题、引起思考的情境,那么我们就需要为学生安排主动性的作业,并让他们使用材料来完成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案例就是这样的情境材料,是將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案例,渗透法律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依托案例教学,培植法律思维的策略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本文着重论述的问题。

(一)案例选取,注重典型性特点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也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的选取,应该与本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选取案例时“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因此,选取案例应符合以下要求:

1.案例体现生活性。本课程的生活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案例选取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案例。“必须保证案例来自生活,切忌主观臆想和虚构事实……真实的案例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当课堂案例体现了生活性时,就能把学习与真实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主动、投入地去发现问题、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若直接运用教材配图,显然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将它替换成“研学旅行”“拓展活动”等本班同学近期参与的活动,这是大家亲历的、熟悉的,真正体现生活性的案例。

案例,应从学生生活中提取,针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加工,“拿来主义”式的直接运用,达不到应有效果。体现生活性的案例,能促进课堂更好地达成“感受法律无处不在”的目标,也让法治知识的获得更加自然,更加高效。

2.案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性”指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该针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在案例中蕴含法律知识。

在“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我们选用“校园欺凌,未成年少女被判刑”的案例:

此案例是触犯刑法的代表性案件,其一,这是未成年人第一次因为校园欺凌获得刑罚;其二,此案例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纪律与法律的区别;其三,案例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

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就在身边,更能够指导其生活,一旦遇到类似的事情,可以运用相应的法律解决,这对渗透法律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3.案例富有时效性。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案例应以今天所面临的疑点难点为着眼点……展示的事实材料应该是与整个时代相对应的。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将富有时效性的案例引入到教学中。

首先要体现“时”,用新近发生的鲜活案例进行教育往往更加有效;其次要体现“效”,要分析案例对法治课堂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提升法治知识的认识等是否有帮助。

“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选取2019年2月28日安徽省铜陵市的一则新闻,将其以案例形式出示:

富有实效性的亲近感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选择立场展开讨论,就水到渠成了。进而对“我们是未成年人”、对“法律规定达到一定的年龄才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典型性的案例,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律思维的最佳载体。案例选取要突出“源于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富有时效性”等特点,需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整合,以更好地渗透法律思维,培养遇事找法的意识和习惯。

(二)案例呈现,讲求多样化方式

如开篇所说:法制教育专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法律意识形成法律思维。而案例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实际情境的描述,不能简单照搬,需要教师针对目标对其进行再处理、再创作。因此,我们就要格外重视多样化的案例呈现方式,引领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去深入体验。

1.精简的文字,凸显案例关键要素。课堂时间有限,为了便于学生阅读、提高效率,以文字方式呈现的案例一定要精简。根据目标,提取出最重要、最关键、最有针对性的要素,凸显案例关键点,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如“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的案例,原文数千字,而我们将其引入课堂的目的,是借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了解“未成年人”的概念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于是,针对目标将其加工成为百字案例,凸显出案例关键点。

2.直观的图表,呈现案例丰富内容。不管是图还是表,所容纳的信息远远大于文字,并且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扼要等优势,通过图、表,学生能快速地获取信息,获取大量的信息。

在“公民意味着什么”的“我是中国公民”板块中,引导学生交流祖国举世瞩目成就时,重点以“蛟龙”号为案例,出示表格和图片。学生在了解祖国载人深潜技术方面的成就时,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法制教育和爱国教育自然地融为一体。

教学中可根据案例特点进行提炼,选择恰当的形式将信息、数据以图、表等方式呈现,力求简洁而高效。

3.动态的视听,展现案例生动情境。“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动态的视听能生动展现案例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其中,吸引其注意力,缩短了案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

新闻链接——上文“校园欺凌,未成年少女被判刑”这一案例,我们采用新闻链接的形式,直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这一代表性的案例,让所有学生都知道了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能对欺凌者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动感演绎——“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活动园”是以黄海洋一家在周六的活动为案例的,将它做成动感短视频配上同学的讲解,让同学们在观看、听讲解的过程中寻找线索,来判断哪些是国家机构。

百闻不如一见,视频、音频、动态图片……以动态的视听方式来呈现案例,让案例更加形象生动,让学生乐于与之对话。

以上呈現方式各有优势,可根据课堂所需针对性地组合使用。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案例,都应以提高案例的使用效率为目标。

(三)案例运用,力求针对性设计

案例运用,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效率倍增。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研究学情,更要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思维能力。

1.多项配合,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课堂所用案例,如果能再现生活场景,必然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会从中获得亲历性的体验,课堂收效更佳。

如“国家机构有哪些”一课,我们以动感演绎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案例——“黄海洋一家在周六的活动”,大家跟着短视频去体验,兴致盎然。同学们观看、听讲解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重温。学生不仅能找到身边的国家机构,还能罗列出它们的职权,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国家机构的保障。

文字配图片,文字配表格,图片配音乐,图片配讲解……多项配合,达到生动再现生活场景的目的,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案例的主体。

2.案例组合,巧妙地展现情节冲突。当两个案例形成一定的冲突时,可以将它们进行组合,使其对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的冲击力,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公民意味着什么”一课,教师出示案例:

紧接着再出示案例:

案例组合形成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认识到我们要妥善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信息,也要在身份证查验时履行配合义务。

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法律知识的教学模式,结论是他们自主得出的,对实践迁移有着正向的指导作用。

3.驱动性问题,充分地助力学生探讨。“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要想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需要设计与案例情境相匹配的驱动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渗透法律思维。

选取几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仅呈现案例不进行思考,不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就很难得到真正的学习体验,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驱动性问题将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在充分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体验。

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巧妙地展现情节冲突、充分地助力学生探讨……案例运用的策略并不止这些,教师要针对课堂内容、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合理运用,“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思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

鲁洁教授曾指出本课程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法制教育专册》,不只是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更预设了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这是需要通过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板块来实现的。在法制专册的教学中,依托案例教学,将法律知识生动地呈现在课堂,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让法制教育专册向日常生活延伸。案例教学,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法律思维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章   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2]杜威·约翰.民主主义与教育[M].林宝山,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78.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金荣君.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8,(08).

[5]施海霞.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J].德育与成才研究,2019,(10).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训练设计策略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