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针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2022-04-25 06:02覃家能唐福宇潘慧玲范凤杰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膜炎筋膜复发率

覃家能,唐福宇,潘慧玲,范凤杰,李 任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1)

背肌筋膜炎是指发生于背部肌肉、筋膜或肌腱的非特异性无菌性炎症,多因潮湿、寒冷、急性扭伤、慢性劳损而引起[1]。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人们低头、弯腰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好发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本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例如现代医学多予口服消炎止痛药,传统医学采用针刀、刮痧、筋膜松解手法等[2],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有时存在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费用昂贵等问题。本课题组发明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毫针的新型半弯曲型的针具——提针(专利号:ZL201820039632.2),并应用提针治疗背肌筋膜炎4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9月柳州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科门诊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化单盲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与《实用骨科学》[4]拟定。①中青年患者有背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病史;②颈肩腰臀部疼痛;③疼痛范围区内有明确压痛点,按压时有剧烈疼痛感,或可传导至肢体远处;④在疼痛筋膜区可触摸到皮下条索状物;⑤皮肤感觉、腱反射正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岁~60岁;③近1周内未采用过其他治疗方法,比如针刀、热敷或服用各类消炎镇痛药等。

1.4 排除标准

①脊髓型颈椎病、腰椎骨折、腰椎滑脱、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结核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颈背痛患者;②经手术后再发背肌筋膜炎的患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病、传染病等的患者;④严重的皮肤疾病或局部皮肤感染者;⑤妊娠、围产、哺乳期妇女。

1.5 脱落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因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研究的病例。②因患者个人原因未能完成1个疗程治疗或无法随访的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提针治疗。用触压法沿患者棘突两侧由内而外、自上而下找出阿是穴(特定压痛点或结节点,按压时,会产生一触即发的剧烈疼痛,疼痛有时可向肢体远处传导),在患者阿是穴取穴,用龙胆紫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提捏皮肤,用提针刺入皮下,根据患者病证之虚实、外邪与血瘀之轻重,采取顺、逆经脉的不同补泻手法,并运用刺、提、拉、牵、抖、扫等不同治疗手法,每次取2穴~4穴,每穴治疗约5 min,疼痛缓解后出针,治疗部位用无菌方纱按压止血。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毫针治疗。患者取合适体位,术者使用0.25 mm×50 mm华佗牌毫针直刺进针,治疗时均取阿是穴,颈肩部取风池、大杼、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等为主穴,腰臀部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等为主穴,每次取4个~6个穴位,在治疗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约0.5寸~1寸,防止刺伤内脏,并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约30 min再起针,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每次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在尺上设10个刻度,0表示无痛,10表示疼痛明显,让患者根据自己治疗前后的疼痛感觉,在尺上标出相应刻度。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治疗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消失,无活动受限,无条索状结节;显效:治疗后患者的腰背部酸痛基本消失,活动时无明显不适,结节变小,查体无明显压痛;有效:治疗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感减轻,活动时仍有不适感;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未见到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3.3 随 访

治疗1个疗程后记录患者症状体征并对疗效进行评价。患者治疗效果为有效以上者可停止治疗,1个月后随访了解疼痛复发情况。

3.4 统计学方法

3.5 治疗结果

3.5.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分)

3.5.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 %、92.50 %,经统计学检验,χ2=8.25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5.3 两组有效以上患者随访复发率比较

1个月后对有效以上的患者进行随访,两组复发率分别为5.13 %、13.5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有效以上患者1个月后随访复发率比较 例

4 讨 论

背肌筋膜炎作为一种无菌性炎症疾病,多因长期保持单一姿势或急性扭挫伤等未能及时治疗,劳损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等病理性改变,炎症迁延不愈使筋膜与肌肉发生粘连、纤维变性而形成本病[5]。临床上表现为背部弥漫性钝痛、活动受限,而且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背部两肩胛间,即斜方肌附近。发病时常有特定压痛点,按压时有一触即发的剧烈疼痛,或向肢体远处传导,受累区筋膜可有皮下条索状物或结节,但皮肤感觉、腱反射正常。古代医家多认为,背肌筋膜炎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症多因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肌表所致。《灵枢·官针》记载“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6]。传统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背肌筋膜炎历史悠久,研究表明针灸能调节机体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通痹止痛[7],从而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目的。

从解剖上来说,炎性筋膜发生部位即中医所称的“腠理”“络脉”,从病理过程来看,外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病邪的由体表“腠理”入里(皮下“络脉”)有较大相关性,病邪的发展是从浅入深,由腠理入肌肤、脏腑的过程。传统针灸疗法将人体作为平面看待,多为直刺进针,治疗时为解决筋膜炎的大范围疼痛,存在需多点取穴、留针时间长、费时费力等问题。课题组基于长期临床治疗经验,认为肌筋膜炎症的发生发展是病邪从浅入深、由点向面扩散的过程,并且发明了新型针具——提针。当发病患者炎症尚局限于“腠理、肌肤、络脉”等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时,运用提针进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采用提、拉、牵、抖、扫等治疗手法可达到阻断病邪入里通道、松解粘连、消除筋结、减轻筋膜内高压状态的目的。符仲华认为,针具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下扫散可以激发组织中的液晶状态,产生一定的电压效应,这种生物电信号有减轻局部炎症导致的异常高应力作用,从而恢复背部肌肉力学平衡[8]。同时在针具提拉、扫散等的作用下,与传统针刺相比,具有刺激量大及治疗范围广的优点,可对炎症部位受影响的微血管进行破坏重建,恢复营养供给,加速血液回流,影响新陈代谢,减轻神经根周围炎症反应,促进炎症消退及筋膜功能的恢复,达到消炎止痛效果[9]。

本研究显示:经治疗1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 %、92.50 %,1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5.13 %,低于对照组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型针具提针在治疗背肌筋膜炎患者方面,疗效确切,且优于传统毫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复发率低。

综上所述,提针采用提、拉、牵、抖、扫等治疗手法治疗背肌筋膜炎,尤其疾病处于初期时,可阻断病邪入里通道、松解筋膜粘连、消除筋结,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针疗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凸显了中医治疗简、便、效、优的临床特点,今后可进一步加强临床应用,在取穴、行针手法及治疗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猜你喜欢
膜炎筋膜复发率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老来爱运动要防足底筋膜炎
中药烫疗联合冲和软膏治疗腰背肌筋膜炎9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