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二重性视角下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探析

2022-04-28 18:53辛宝海李新宇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制度环境高质量发展

辛宝海 李新宇

〔摘要〕 目前学界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测度体系、制度环境具有较广泛共识。进一步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测度体系和制度环境之间构建起逻辑主线和共同的理论基础。从劳动二重性视角出发,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内涵的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测度尺度的定量尺度和定性尺度、制度环境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上存在二重性。二重性蕴含于高质量发展理论到实践的统一分析框架和共同理论基础中,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条新思路。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劳动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2)02-0015-05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价值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受劳动二重性理论启发,高质量发展理论二重性包括:理论内涵的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测度尺度的定量尺度和定性尺度、制度环境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由此建构高质量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分析框架和共同的理论基础,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新思路。

一、高质量发展与劳动二重性理论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也提出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解释商品的价值量决定问题,导致理论上还不成熟。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商品价值的本质问题——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量决定的。马克思使用抽象法,在充分竞争、供求均衡的假设条件下,价值创造就等同于价值实现,也可以说,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价值实现问题就从理论分析中被简化掉了。本来,具体劳动的作用体现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即只有商品交换双方在使用价值满足对方需要而又价值均等的条件下,商品交换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在充分竞争、供求均衡假设条件下,商品交换自然实现,使用价值中具体劳动的作用就被抽象掉了。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具体劳动不重要,在实际的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只不过为了理论分析的简化而忽略不计。

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侧重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学者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函数多样化问题,认为把使用价值纳入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是高质量发展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将使用价值纳入高质量发展分析是工具理性向本真理性的回归〔1〕。但这种理论分析马上面临巨大困难,即在实践中如何利用现有统计数据体现使用价值,从而对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从马克思开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混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理论谬误,因为他们把不可计量的使用价值(或者效用)混同于价值或者作为价值基础。因此,要对高质量发展的使用价值方面进行分析,必须构建新的测量方法和理论分析工具。

二、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和测度尺度的二重性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蕴含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中的各个环节〔2〕。从这一共识出发,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即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与此相对应,高质量发展测度尺度也存在定量尺度和定性尺度两个方面。

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类似于商品的价值,是高质量发展可以量化的方面。比如某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体现为高利润率、高市场占有率、高资源率、高污水处理率等。同时,这些体现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的指标完全是市场化指标,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相对性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同类市场主体的同类指标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与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在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分配相类似,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分配比例的。同样,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也是各行业和各企业按照市场竞争确定的比例来分配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来看,高质量发展集中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在这点上,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类似于超额剩余价值,难以被全社会同时获得,而只能被劳动生产率高的个别企业获得。同时,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表现为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数量的普遍增加,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必然会为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一般情况下,这会表现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处于繁荣状态。当然,这种高质量发展是通过使用价值标准体现出来的。

高质量发展的使用价值标准类似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体现发展最高价值和发展最终目标的定性表述。有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重视商品使用价值是对商品经济中只把使用价值当成是价值实现进而价值增值手段的工具理性纠偏”〔1〕。当然,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标准的这种定性描述也可以用数量指标间接衡量和体现。比如在对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所选取的指标中,有学者使用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册/人)这一数量指标来体现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进而测度高质量发展水平〔2〕。应该说,这种测度标准并不准确,因为定性指标并不能通过某一数量来准确表达,从而回答数量—质量转换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的关系类似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高质量发展不同的观察角度,也是对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作定性和定量的区分,将高质量发展划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此外,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相类似,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同时包含经济结构优化、收入分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

从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二重性角度看,学界在高质量发展测度的定量研究中,容易对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与使用价值标准进行混淆,造成定量分析范围的扩大。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是否定学界对于高质量发展定量分析的创新性、必要性,高质量发展确实亟待构建一个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但不可否认,综合的测度系数在理论上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不同指标的无量纲化模型和方法选择的不同,必然导致研究结果不同,造成研究的实践价值不足;二是各项指标权重不易确定,研究主观性较强;三是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导致分析结论无效;四是综合性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抵消和隐藏数据显著性问题,导致因果分析缺乏现实参考意义等。

对应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尺度也有定性尺度和定量尺度,这种尺度确定的主体也是二重的,即市场和政府。也就是说,高质量发展的定性和定量尺度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制度环境中综合确定的。当然,这种测度主体的二重性有时会造成两个尺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比如高利润率是市场机制认可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但是,假如这种高利润率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的,从政府干预角度来说则违背绿色发展理念,是应该限制甚至摒弃的低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的二重构建原则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能够促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构建必须在现有制度环境基础上,采取渐进变革的方式,借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式和手段,通过调整和影响市场主体的预期成本—收益,通过引导市场主体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趋于一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制度环境不再是描述性、规范性的定性规定,而是能体现明确的、定量的指标,成为影响和决定市场主体成本—收益的明确指标体系。其中,如何辩证认识和恰当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政府干预目标向可操作性数量指标的转化,如何确保指标体系有效运转等问题,既是“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3〕64,更是一个需要不断优化完善的实践方案。

(一)以高质量发展价值标准作为首要标准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将价值标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标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质量发展的使用价值标准就不重要,而是因为在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标准缺少现实可操作性的情况下,避免由于其模糊性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先富起来的很多民营企业家也正在真诚地回报社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而第三次分配绝不是“劫富济贫”,也决不搞“逼捐”〔4〕,回报社会应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正是由于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标准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在评判高质量发展标准中则是更多依据价值标准,主要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让市场对发展的质量作出评判。实践上,虽然“方向比努力重要”〔1〕,但是即使方向正确,如果市场主体失去了有效激励,成为“没有受到风力影响的巨大风磨”〔5〕时,高质量发展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为保证对市场主体的有效激励,在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中应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标准为首要标准,让市场主体充分地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二)以使用价值标准转化为价值标准作为重要路径

在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中,政府干预目标主要通过经济政策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建立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对此,全国各地在实践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有的地方规定了安全生产工作要纳入各地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从而形成了政府监督市场主体安全生产的外部压力〔6〕。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使用价值标准,这只能算是一种呼吁式、提倡式的要求。现实中,因为安全生产投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短期内一般会降低企业效益,从而导致短视的企业具有不增加安全投入的机会主义冲动。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标准向价值标准有效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3〕69所以,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标准向价值标准转化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例如明确规定市场主体安全投入标准和数量要求,使安全生产支出成为改变市场主体成本—收益的明确数量指标。

(三)以政府干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手段作为重要保障

一般来说,在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构建中,政府发挥干预作用的方式方法有:一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于市场失灵领域,将体现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标准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引导市场主体通过提供高质量发展成果获取经济利润。二是围绕一定时期内的政策目标,进一步明确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制定并实施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引导国家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其作用机制也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工具,形成有利于某一个或某一类产业发展的市场氛围和环境。当然,在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机会主义行为和政策目标变化等问题,这就需要产业政策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同时,也要警惕管理部门的利益集团化和官僚倾向化,避免产业政策成为利益集团谋取私利的“福利”。三是围绕市场机制有效运转不断深化政府干预方式和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3〕66以此来确保市场机制有效运转,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调整各级党政部门政绩评价和考核内容,建立质量效益导向的考核评估机制。

(四)以确保市场竞争主体间平等性作为基础条件

有学者提出要进行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和重视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7〕。在我国基本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作用,但也要重视民营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如鸟之双翼,彼此应形成互为支撑的良好市场关系。在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中,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各类型所有制企业在高质量发展当中应逐步找准定位,突出其在某一领域、某一产业、某一功能作用上的优势。这种优势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并且用同样的价值标准和使用价值标准来衡量确定。对此,要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同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降低宏观税负,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比例和政府投资比重等。

四、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的实践进路

(一)在合理的限度内实施产业政策

当前,学界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焦点是政府是否有能力制定产业政策。反对产业政策的学者认为,受到认知的局限,政府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产业政策扶持对象不容易确定。同时,由于存在机会主义的冲动,产业政策提供补贴很容易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寻租对象,而寻租这种非生产性竞争必然造成资源错误配置和资源浪费,反而阻碍创新的发展。关于产业政策争论,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有关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美国学者德鲁克的观点有一定参考价值。他统计发现,美国经济自1965年以来所创造的四千多万个就业机会中,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最多不超过五六百万个。同时,每年新成立的企业总共有一万家左右,但即使从最不严格的意义上讲,勉强算得上是“高技术”的企业,也只有1-2%〔8〕。美国历史实践说明,一方面创新型企业不好确定,即使找到了创新型企业,而产业政策扶持创新型企业也不会必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产业政策有助于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安全也要慎用。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对部分产业和企业的优待与扶持,相对于其他产业和企业是一种变相的“剥削”,产业补贴增加的财政支出也必然成为加在其他企业上的一种负担。同时,任何一个企业也不敢保证自身必然会成为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高质量发展政策最好是中央层面出台,以避免各个地方不正当竞争的发生,出现产业结构同质化、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产业政策的高质量,还需要做好空间布局的高质量。空间布局的高质量,就是注重协调区域、城乡等各自发展的优势,统筹好经济发展、生态发展、社会发展,实现经济、人力、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空间均衡,充分发挥好各地的优势。必须认识到各地区在空间布局和资源整合方面的实际问题,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和困境不尽相同。比如,北京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最突出的短板是空气质量问题,一线城市最突出的是住房问题,黄河流域最突出的是生态保护问题等。中国东西部、南北部等不同区域都存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差异,各地区的发展也都需要遵循并依赖这些客观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一种顺应自然的规律性发展模式。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制度环境,推动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等协同发展来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中国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三)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在探索碳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家庭垃圾分类、交通拥堵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有效做法和制度模式,为当代中国构建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提供了有益参考。在管理碳排放方面,欧盟设定了碳减排目标,主要采取的是排污权交易和减排任务分解等措施。在垃圾分类方面,德国的成绩最为显著。从1904年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在德国,通常情况下每栋住宅楼都有3至4个垃圾箱,分别收集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垃圾公司根据街区的住户密度,设置垃圾桶的大小及垃圾回收路线,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德国还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力推动了德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日本东京副中心以交通节点功能高的车站为核心,在沿线建设有特色的社区和基础设施,推动东京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四)继续深化测度模型和方法研究

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要加快建立适合高质量发展的政府业绩评价和考核制度。通过深入研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指标内涵,进一步修改完善五大领域发展指标体系。要根本改变唯GDP的考核目标,政府业绩就要全面体现“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在量化指标中,除GDP、就业等宏观指标外,加大质量与结构优化指标的权重,特别要突出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把“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落实到位,破除人才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努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丰富。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大难度的重大挑战和艰巨任务。理论上如何认识,实践上如何应对,都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高速增长是由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无限追求交换价值的工具理性所主导的,具有强劲的动力,可以并且确实取得了巨大物质成就,但也可能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当高速增长转向具有多维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就不能再仅仅依赖于这种“单发”性动力机制,而必须实行具有全面性的战略,在各政策目标间进行权衡协调,以达到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统一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金 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5-18.

〔2〕魏艳艳.中国省级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保护合法致富 鼓励回报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N〕.人民日报 ,2021-10-18(04).

〔5〕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M〕. 肖 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42.

〔6〕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N〕.大众日报,2021-08-25(03).

〔7〕侯为民.正确认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微观基础〔J〕.当代经济研究,2018(12):19-25.

〔8〕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世界经济科技》周刊编辑室,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3:3-4.

责任编辑 郎明远

〔收稿日期〕 2022-03-01

〔作者简介〕 辛宝海(1971-),男,山东利津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義中国化。

 李新宇(1992-),男,山东临沭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制度环境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的优化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
国家制度环境与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外部制度环境对于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