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解读

2022-04-28 18:53吴宗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高校

〔摘要〕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客观要求。从关系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之间存在着现实基础同源、价值引领同向、具体内容契合的内在耦合关系。从价值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强化斗争意识、厚植爱党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从实践维度来看,高校应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完善以及教学方法优化等方面同向推进,以形成促进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合力。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九届六中全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2)02-0106-06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科学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202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其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力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深厚的理论资源,无论是对于涵养大学生的求真精神、担当品质,还是对于增强他们的斗争意识、人民情怀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承担着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重要任务,还担负着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既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科学举措,也是引领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关系之维: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

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前提。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等特质,能够多维度地激励、教育、引领青年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与伟大建党精神之间存在着现实基础同源、价值引领同向、具体内容契合的内在耦合关系。

(一)在现实基础上具有同源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只有回到社会存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解释。实践中,我们要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内在关系,显然不能从纯粹的抽象概念出发,而是应从现实基础出发。古往今来,人类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尚的精神风貌,其中有许多崇高精神品质传承至今,但也有许多“精神”由于时代的变迁而丧失了现实性,无法确立起与现实基础相适应的基本遵循,而是在被超越中逐渐走向了消逝甚至是被摒弃。伟大建党精神拥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以及实践根基,是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品质,它既生成于社会现实基础之中,又具有超越性、传承性,直至今日仍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并在当代语境中建构起了更为系统性、科學性、拓展性的阐释体系,这也正是其现实性根源之所在。基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同时关注到物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群众性能动主体培育。这就要求高校要以伟大建党精神等崇高精神品质影响、形塑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以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理直气壮办好高校思政课,同样也是党中央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等现实环境的深刻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推进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具有现实基础上的同源性。

(二)在价值引领上具有同向性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其价值引领目标在不同维度上分别有所侧重:强调“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为了让受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求真精神,在认知维度上重视理论、胸怀理想;强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为了让受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践行精神,在行动维度上重视实践、勇于担当;强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为了让受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在意志维度上磨炼毅力、敢于斗争;强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为了让受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在情感维度上拥护核心、心系人民。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来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本质即可发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多维内容之间不是相互割裂、孤立存在的,而是水乳交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伟大建党精神多维内容的价值引领目标在各有侧重的同时又具有一致性,即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全方位展现中国共产党理想动力、实践动力、意志动力以及情感动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性问题,指明了这一课程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精神动力,可见,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滋养。此外,伟大建党精神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行为遵循、精神风范、人民情怀等,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具思想感染力和情感吸引力。实践充分证明,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有助于大学生充分汲取党史营养剂,在弘扬光荣传统的同时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之间具有价值引领上的同向性。

(三)在具体内容上具有契合性

伟大建党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来源、以完成民族复兴历史任务作为时代背景、以伟大建党活动作为实践基础,其具体内容在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中均有体现,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一,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高度契合。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等特质,还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诸多基本原则,如无产阶级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彻底革命性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能够为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人们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等理论指引下更深层次地理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其二,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与再现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个过程中,是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结,集中展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与政治追求。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能够为全面研究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历史载体,有助于人们在大历史观指引下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其三,伟大建党精神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高度契合。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因源头,共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优势、政治优势和精神优势。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能够为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基本立场,有助于人们形成完整的思想脉络,从理论创新发展的角度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与内涵。其四,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高度契合。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宝贵精神财富。具体而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大学生应有的正确认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其应有的精神风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应有的革命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其应有的政治品格。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能够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深厚的道德土壤,为大学生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支持。

二、价值之维: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法宝

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功能与价值,是利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铸魂育人主阵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所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强化斗争意识、厚植爱党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

(一)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可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完成民族复兴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当下,有些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继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真理性,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与偏差。高校思政课教师理应直面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现实张力,不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在注重理想信念抽象概念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讲解的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百余年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懈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执著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经受住无数考验、战胜千难万险。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百年经验的精神凝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因素,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丰富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倾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说服大学生,引领他们逐渐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另一方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增强对大学生主体价值需求的观照,用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生动实践回应他們的思想困惑,并扫除大学生的价值迷茫。

(二)引领大学生勇于担当作为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广泛开展使命担当教育,是实现富国之梦、强国之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当前,有些大学生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意识缺乏,他们或是由于家庭溺爱失去了健康人格;或是由于繁重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失去了青春活力;或是由于自身价值观念出现了错误偏差,思想肤浅、随波逐流。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使命担当教育的重要力量,理应直面使命担当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张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在重视理论研学的同时强化思想价值观念引领,使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5〕538百余年历史实践深刻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在攻坚克难中一次次绝境重生、走向胜利。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百年经验的精神凝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使命担当教育资源。其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大学生摆脱低俗文化、快餐文化、媚俗文化侵袭,逐渐形成锐意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其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有助于大学生建构起积极健康、胸怀天下的心灵世界,在不同人生选择与多样社会评价的相互印证下,形成敢于实践、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三)引领大学生强化斗争意识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5〕225高校广泛开展斗争精神教育,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深入解决各领域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的内在需要。当前,部分大学生受犬儒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影响,缺乏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坚韧的斗争意志,他们或是在多重生活压力下“佛系”对待人生,随遇而安、无欲无求;或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之下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躺平”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或是在生存焦虑、知识焦虑以及身份焦虑之下选择了精致利己主义,只求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斗争精神教育的重要力量,理应直面斗争精神教育面临的现实张力,不断丰富斗争精神教育内容,向大学生讲清楚秉持斗争精神的重要性,说明白斗争的方向、斗争的艺术以及斗争的具体方面,引领大学生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5〕225百余年历史实践深刻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才能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百年经验的精神凝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教育因素。具体而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敢于斗争的风骨品质,用先辈们的精神风范激励大学生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善于斗争的高超本领,用中国共产党复杂严峻的百年斗争经历引领其不断接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进而形成善于斗争的超凡智慧。

(四)引领大学生爱党爱国爱民

高校大学生只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政治认同,才能始终保持爱党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当下,虽然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仍有个别大学生没有厚植起爱党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他们或是缺乏对中西政治体制的理性比较,在价值判断上呈现出片面化倾向,盲目艳羡他国发展模式;或是缺乏对现阶段我国形势政策的足够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模糊、错误的认知;或是习惯于从自我发展需要出发看待政治问题,目光短浅、功利至上。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现实张力,不断丰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引领大学生在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形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一致性倾向。百余年来,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才能一次次在艰难困苦中获得新生。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百年经验的精神凝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认同教育因素。可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向大学生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态度,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最终在思想情感上忠诚于党的信仰以及党的事业,而且有助于向大学生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态度,引领其深刻认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终在实际行动上不辜负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三、实践之维: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中,不仅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更要打造深度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课教学课堂,以形成促进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的多维合力。

(一)多措并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5〕330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同样要把握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问题。实践中,高校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充分调动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要坚定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三观”的养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地融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怀教育、思维教育、视野教育、自律教育和人格教育之中。例如,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思政课教师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践行精神融入自律教育之中,引导思政课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斗争精神融入人格教育之中,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与错误言行作斗争;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融入情怀教育之中,引导思政课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

第二,要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当前,高校有些思政课教师理论积累不够、内功修炼不深,在面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崭新任务时,有时会出现不会阐释、不懂阐释甚至不敢阐释的情况。因此,高校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断增进他们对于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深刻理解,这也是思政课教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前提。

第三,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教师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讲透彻、讲鲜活,还要关注到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方式以及关注焦点,这无疑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诸多挑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夯实理论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钻研教材体系,协同攻关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以过硬的教学能力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切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完善教学内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

鉴于当下伟大建党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显性知识呈现不足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以使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

第一,高校要根据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侧重点,不断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生获取思政新知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中。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理层面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人民性等特质,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严谨论证伟大建党精神的先进性、合理性以及传承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国史、党史内容,深刻揭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给予伟大建党精神清晰的历史确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教师要注重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形成脉络及重要价值;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教师要注重具体章节的设计,如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恰当地融入理想信念培育、价值观念养成等相关教学章节之中。

第二,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课程中的内容呈现,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实现各门主干课程的纵向衔接。高校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避免重复与交叉,反之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大学生产生抵觸情绪和厌烦心理。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让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在各有侧重的同时又能有机统一。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渗透,形成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合力。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国内外的热点问题,适时恰当地扩展教学内容外延。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扩展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各类热点问题。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把伟大建党精神与重大时事问题结合起来,并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全面阐释。

(三)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深度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课教学课堂

高校要打造深度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课教学课堂,必须做好“三结合”工作。

第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抽象性,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并且对大学生产生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理论精髓与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理论教学深入浅出地消除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如通过知识竞赛、红色观影、社会观察等活动充分调动起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将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相结合。显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系统性教授给大学生,而隐性教学则是让大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发领悟和归纳出知识要点。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全面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特有的精神魅力,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即时提问等方法,使大学生从中得到知识启迪、思想熏陶。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即时性讨论、专题性讨论等多种形式触动大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他们对于伟大建党精神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

第三,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双线教学”,打破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时空边界,积极推动相关在线课程建设,在教学现代化与信息化过程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双线教学”,全面整合伟大建党精神相关资源,运用数据收集、行为记录以及学情分析等新型技术手段精准对焦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知识传授、精神塑造以及行为引导的内在统一与相互联结。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双线教学”,优化师生交流模式,采用多样化交流平台建构多元立体的师生交流模式,让大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思践悟伟大的建党精神。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3〕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5-01(0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7.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芳 晔

〔收稿日期〕 2022-02-06

〔基金項目〕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思践悟”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2021TJMYXSJWZD01)。

〔作者简介〕 吴宗伟(1995-),男,安徽安庆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高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