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

2022-04-29 12:59胡昌艳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学习策略初中数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实际教学中要能切实保证问题设置的合理性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结合实际构建问题沟通渠道.

关键词:问题驱动;初中数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2)11-0017-03

收稿日期:2022-01-15

作者简介:胡昌艳(1979.9-),女,江苏省连云港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在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不断落实的背景下,现代化教育教学由学生为主导的驱动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利用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一系列新教学法问题驱动的提出和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用问题来驱动,实际上是通过提出问题的合理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以“问题驱动”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起来,逐步地将课堂主导权让渡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数学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来看,将问题驱动教学法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具体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聚焦学生课堂关注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其核心主要在于问题的设置.要想课堂充满活力,情境创设很重要,需要有一个能吸引住学生注意的导入,继而运用问题串的形式将整节课要突破的重难点串起来,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般情况下,一个问题可以对应一个知识点或者涵盖几个知识点.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设置问题,设置的问题有梯度,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等方面,其作用同样有效.同时设置的问题要有深度,学生一旦能够把目光牢牢锁定在问题上,层次高的学生就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以问题作为抓手,通过集体的智慧就有新的生成,这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问题驱动”策略的总抓手在于学生自发地解决问题这一行为.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适时的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分析典型例题等方式学会分析问题.以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问题为契机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理清逻辑思路.教师要在这一教学模式下,从主导人逐步变为了“引路人”这一身份.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更加的乐于学习,学生通过成功解决问题,自然可以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动性.“问题驱动”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行探索,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决老师的问题,学会梳理相关的知识点,理清逻辑思路,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留足时间给学生展示,展示的面不能局限于优生,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全班学生都发动了起来.从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学习中能发挥更大的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成功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快乐,体会班级同学合作的重要性和自己主动学习带来的喜悦感,甚至促使学生保持比赛解决问题兴奋状态.

第四,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问题驱动的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其问题解决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自主学习两个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索,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在充分提升学生的學习自主性以及促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等方面也起到关键性作用.与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驱动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学习的探究活动,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获得更科学的解题方案创造条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在一道几何习题教学中,已经知道,AC=AB,DC=DB,∠CAB=60°,∠CDB=120°,F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E是AC上的一点,并且BF=CE,(1)试求DF=DE.(2)若点G在AB上,并且∠EDG=60°,则试求CE、GE、GB之间的关系.

在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探索解题思路,然后借助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排除错误的解题思路,并设计如下启发性问题:∠CAB=60°,当∠EDG=60°时,则上述(2)中的结果仍然成立.

2 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1 切实保证问题设置的合理性

问题驱动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其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问题驱动不是简单的问题堆砌,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有导向性,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由浅入深,有层层递进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有效突出问题驱动教学法的作用效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该切实保证问题本身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在准备阶段需要注重问题具备以下三种特性,即相关性、趣味性以及发散性.其中相关性主要是指问题设置与教学目标之间紧密相连,同时也要保证问题与学生的开始的的学习思维特征适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情要有一定的了解.问题本身的趣味性,则是保证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问题的发散性主要是指涵盖基础内容的同时,问题本身还需要适当的做出拓展,或者进行适当的变式,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也不要满足于一种方法,而要尽量的追求问题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模式的形成.

例如:开展苏科版数学七年级《证明》这一章节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围绕命题、定理、证明的定义,依托生活场景设置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上述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依据课前准备,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生活中的命题、证明以及定理,并提问定义、定理等概念,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探讨.真正的做到在探索中发现结论,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在证明中证实结论,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2.2 合理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多年来,随着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问题,为了更有效的强化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和突出学生在课堂是的主体地位,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在教师教学课堂运用期间,应该把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特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结合当前课本教材内容和大纲教学要求,让问题驱动新教学法在课堂上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问题驱动新教学法在课堂上体现出它特有的价值.

例如:在开展苏科版七年级第七章7.4《认识三角形》和八上第一章《全等三角形》这两节课的教学任务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章节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对此,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突破点,在备课阶段根据上述内容设置一定的问题串,用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新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下达准确的任务,以小组分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领学生制作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叠合、度量等一系列操作,发现不同三角形之间的区别和相似点,从实际操作经历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样的学习经历会给学生留下更直观而深刻的印象,更容易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弄清楚之前的相关错误认知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三个角或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不是全等形.当学生理解全等形的定义之后,可以大胆的追问: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不是必须三对边和三對角都对应相等才行呢?这种看似矛盾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发生偏差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继续深入探索,要求学生画两直角边分别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剪下和同桌进行比对叠合,学生就会欣喜的发现原来两边夹一角就可以全等,通过动手操作得到的结论会让学生认识更深刻.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定义酌情引入发散拓展部分的问题.再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可以大胆地追问:如果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bx+c=0变成y=ax+bx+c,试着猜想这是什么函数吗?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通过类比,很容易知道是二次函数.由一元二次方程的认知经验就很容易得出二次函数对于待定系数a,b,c的取值有什么要求.通过类比,知识的迁移让课堂有新的生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相信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自发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相信学生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

2.3 结合实际构建问题沟通渠道

为了让问题驱动在平时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达到最优,教师在合理融入问题驱动理念的同时,需要注重结合实际构建问题沟通渠道.一般情况下,问题沟通渠道的构建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来实现.一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大限度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起到重要作用.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积极的互动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学情,并且具备较强的引导能力,对课堂有较强的掌控能力,在学生讨论方向偏离的时候及时引导,合理把握引导干预的程度,避免出现代替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

例如,在学习完“三角形全等”的学习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整理本章节内容,并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利用已学知识完成题目:自己完成以下习题.在△ABC中,D为AB的中点,已知AB=AC=6,BC=4,试求(1):如果点P从点B处以1 m/s的速度向点C处做运动,而点Q也从点C向点A运动,①若Q从点C向点A运动的速度也为1 m/s时,则1 s后,则试求△BPD≌△CPQ;②假设点Q与点P运动速度不相等,则试求在某一时刻要使△BPD≌△CPQ,则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2)若点P以1 m/s的速度,点Q以②中的速度分别从点B、点C处沿着逆时针在△ABC上运动,则试求经过多长时间,则点P、点Q在△ABC的哪条边上第一次相遇?大部分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毫无压力,但在解决(2)时部分学生会有疑惑,这时教师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的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他经历探索、引发思考,师生思维碰撞之后再适当点拨引导,往往会让学生茅塞顿开.

除此之外,在构建问题沟通渠道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确保问题本身具备实用性特征,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问题沟通效果.比如:在解决“至少”类型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提出以下问题“学校组织学生五一出游,要求总花费控制在1800元,报名参与游玩的学生一共256名,协助管理的教师一共7名,要求每辆汽车至少有一名教师,现在已知车辆甲最多可以承载43人,其租金为360元,车辆乙最大承载32人,其金额为240元,请问如何租车费用最低?”由于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易激起学生的热情,利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突出数学学习价值.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作为现代常用教学方法之一,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保证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合理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结合实际构建问题沟通渠道.只有切实加深对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认知,从多角度、多层面入手,充分发挥出问题驱动在教学工的中作用效果,才能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为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问题驱动让复习更高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9(8):9-10.

[2] 魏爱凤.在“挑战难题”的学程中生成新知:以“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9(5):7-8.

[3] 朱建良.问题驱动模型识别揭示本质:基于求解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探究与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2019(6):7-10.

[责任编辑:李璟]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学习策略初中数学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