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22-05-05 07:08杨倩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强调教,也强调导和学,主张教学过程中要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协调的教学过程,以导学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学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合理运用这一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文章就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应用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12-0219-03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重视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导学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  培养学习能力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小学数学知识较为基础,但却非常关键,是学生未来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学式教学法的运用,積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并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1]。

1.2  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当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知识面不广、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较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的进度。另外,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加持,只有在思维的运转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对旧知识的巩固[2]。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而学生受到思维的限制,所能接受的知识量较小,难以在课堂中有效掌握所有知识。对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以导学式教学法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摆脱“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危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3  培养创新精神

是否具备创新精神是当下评判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当下,大部分教师也逐渐认识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在课前、课堂和课后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建立起抽象思维和创新意识,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好导学式教学法,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对此,教师应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情境的形式有很多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3]。同时,在应用情境开展教学时,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沉浸其中,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积极地提出疑问。

如在教学“四则运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解决相关应用题,教师应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开展“啄木鸟医生”环节,列举两个式子:850÷25×2=950÷50=19、345-164+36=345-200=145,要求学生扮演“啄木鸟医生”为这两个式子“治病”,找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学生在看到850÷25×2=950÷50=19这一式子时,会找出两个问题:①乘除法是同级运算,根据所学知识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②原题中是850,解题时被写作了950。这些都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以此来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还能巩固所学知识。此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教材中的习题作为案例开展教学,并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教师先提问学生:“冰雪天地”的一张成人票是24元,两个人去玩要花多少钱?学生轻松列式解答:24×2=48(元)。然后教师对问题进行拓展: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玩,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他们一家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多运用分步计算:24÷2=12(元),24×2=48(元),48+24=60(元)。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索这些式子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其运用四则运算列式,学生思考后发现可以用加法将乘除两个式子衔接起来,变为24÷2+24×2=60(元)。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2.2  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尤为重要。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组织合作学习探究能够引导其通过互动和交流产生思维碰撞,进而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4]。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后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效率必然也会提升,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教师可以开展合作学习,逐步引导学生。首先,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现象:“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小数,如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为什么要这么写呢?”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并引出本课所学主题。其次,带领学生探究新知,设计填空题目“1(  )=10(  )=100(  )”,让学生尝试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单位名称,使等式成立。学生1的答案为“1元=10角=100分”,学生2的答案为“1米=10分米=100厘米”,学生3的答案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接着教师将这3名学生的答案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分析,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可以表达为:0.1米=0.10米=0.100米并由此提出问题:“0.1、0.10、0.100是否都相等?你观察到了哪些规律?”最后,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小组成员拿出2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将一张纸均分为100格,另一张纸均分为10格,分别表示0.30和0.3,通过比较大小,可知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2.3  课堂引导,鼓励自主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对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这种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生本身的思维能力有限,如果教师没有发挥好指导作用,没有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有效分析,那么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5]。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互动、讨论,从而巩固课堂知识,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你仔细看一下,图片上的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期间用课件出示流动红旗、自行车、金字塔、斜拉桥等图片。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物体中都含三角形,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并提问:“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呢?”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引出课堂主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入正式的探究学习后,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指导学生翻开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如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找一找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并将所画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写出来。完成自学内容后,学生之间可以先進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向教师汇报自学成果。教师先进行提问:“大家仔细观察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有学生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接着教师追问:“大家同意吗?”其他学生则异口同声:“同意!”这样就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即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对知识点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在讨论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2.4  课后精练,重视学生知识巩固

课后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应用能力的有效渠道,教师应重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应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并围绕重难点设计相关习题,习题中可以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让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相同位数小数的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应对齐的道理,教师应重视课后精炼,借助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题:两根电视线,第一根长18.75米,第二根长23.2米,第二根用去6.6米后,第一根比第二根长多少米?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需要列竖式计算,并要将小数点对齐,否则就会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如有的学生计算的过程及结果为18.75-(23.2-6.6)=18.75-16.6=17.09(米)。可以看出,学生这一错误的解答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小数点对齐的方式导致的。针对这一情况,课后精炼中教师就可以多设计一些类似的题目,还可以将生活现象融入到题目中,指导学生在练习中攻克知识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2.5  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联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6]。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对“鸡兔同笼”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实践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到户外参与植树公益活动,让其亲身参与到种树实践中,并提出问题:“假设此次参与植树的学生只有13人,女生每人种3棵树,男生每人种4棵树,一共种了43棵树。参与植树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紧接着,教师可利用假设法引导学生分析,先假设这13个人都是女生,则应该种树13×3=39(棵),比实际种树少43-39=4(棵),由于男生比女生每人多种4-3=1(棵),因此男生人数应该是4÷1=4(人),那么女生就应该是13-4=9(人)。这种实践活动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应强调计算后应重视验算,从而提升解题的正确率。如果受客观因素影响,无法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活动,那么教师也可以设计具有竞争性质的比赛活动。以“数量关系”为中心,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抢答、接力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题,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挥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

总的来说,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使用导学式教学法,借助导学式教学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云.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2020(44).

[2]王丽芬.小学高年级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与反思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6).

[3]高诚波.导学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的运用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5).

[4]晏芳林.探究小学数学中如何科学运用导学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20).

[5]梁相炫.导学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读写算,2020(3).

[6]葛星星.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20(2).

【作者简介】

杨倩(1984~),女,汉族,甘肃静宁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导学式教学法应用策略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初探
浅析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