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嫉妒的中介作用

2022-05-05 02:26梁梦婷刘小艳吴桂翎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量表同伴校园

梁梦婷,刘小艳,吴桂翎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发生在校内外、学生之间单次或多次会使对方的身体、财产或精神方面受到损害的故意行为[1]。研究者一般将校园欺凌划分为四种形式:言语欺凌、肢体欺凌、人际关系欺凌和网络欺凌[2]。作为一种恶意行为,校园欺凌不仅会伤害他人,同时也不利于欺凌者身心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导致欺凌者产生攻击性人格、暴力倾向与反社会倾向,并且具有校园欺凌行为的青少年也容易遭到同伴拒绝。

同伴关系指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3]。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受到同伴关系的影响[4][5]。同伴关系支配性理论表明,校园欺凌行为产生于同伴间的支配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同伴中的某一方想要获得更高的同伴地位。个体在同伴群体中拥有更高的地位意味着其能够获得更多同伴关注及资源,因此青少年为获取更高的同伴关注,在同伴交往时易产生对同伴地位的渴望,Fairs 认为这种渴望往往伴随着欺凌行为[6]。研究表明,当青少年同伴关系较差时,他们为获得更多的同伴关注,想要在同伴中获得一定的同伴地位,往往通过支配、控制、命令他人以达到目的[7],因此,同伴关系越差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可能越高。以往研究虽然揭示了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但研究对象以学生整体和男生居多,难以知晓这种影响是否适用于初中女生。

近年来,女生间的校园欺凌事件愈来愈多,女生间的欺凌行为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研究数据表明,校园欺凌行为的形式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5],其中男生间发生的欺凌行为主要以肢体欺凌、言语攻击为主,而女生间发生的欺凌行为主要以言语攻击、关系挑拨为主[8]。这种性别差异或许与男女生不同的内在心理因素有关。与男生相比,女生较敏感多疑,更容易体验到关系嫉妒[9]。当女生同伴关系较差,获得同伴关心较少时,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如高友谊嫉妒的女生在看到自己的同伴跟别人玩耍时,由于其感受到同伴的关注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便容易产生嫉妒心理[10]。嫉妒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源于竞争与比较,当个体的某种优势或重要关系受到潜在威胁时,个体会产生一种不快的感受,这种感受往往包含多种消极情绪,如不满、怨恨、敌视等混合情绪[11]。认知-现象学嫉妒理论证实,同伴关系嫉妒水平高的个体在感受到自己要好的同伴与其他人有较好的同伴关系时,会对友谊中的“第三者”产生敌意,从而做出攻击行为[12]。

综上,在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间,可能存在嫉妒这一重要中介变量。本研究在同伴支配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嫉妒产生原因提出一个中介模型(见图1),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并探究嫉妒是否在二者间起中介作用。

图1 假设模型图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合肥市、池州市、广州市、三明市8 所初中7~9 年级的女生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有效问卷724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82%。被试平均年龄为11~15 岁(13.31±0.72)。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

使用郭伯良(2003)编制的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量表共22 个项目,以4 点计分的方式评定同伴关系,即“不是这样(1)”到“总是这样(4)”。其中,项目11、12、15、17、19、20、21 为反向计分题,其余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则同伴关系越差。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

2.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

使用纪艳婷(2018)编制的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量表参照学界对欺凌形式的划分,将校园欺凌行为分为四个维度,共18 个项目,采用4 点计分,即“从来没有(1)”到“总是(4)”,得分越高则校园欺凌行为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0。

3.自我报告嫉妒量表

使用Bringle(1979)编制的自我报告嫉妒量表。量表分为恋爱嫉妒、人际关系嫉妒、社会竞争嫉妒这三个维度,共22 个项目,采用5 点计分,即“很少或几乎不嫉妒(1)”到“很嫉妒(5)”,得分越高则嫉妒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

(三)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女生进行问卷填写,依次填写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问卷、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自我报告嫉妒量表;使用SPSS 22.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同伴关系、校园欺凌行为和嫉妒进行数据收集,可能造成共同方法偏差,故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做进一步分析。结果可知,特征根>1 的因子有13 个,第一个因子累积解释率为19.48%(<40%),说明本次研究不存在明显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表一显示,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三者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同伴关系量表得分越高代表同伴关系越差,其余两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水平越高,因此同伴关系与嫉妒、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当个体的同伴关系越差,其嫉妒水平、校园欺凌行为水平就越高;嫉妒与校园欺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即个体的嫉妒水平越高,其校园欺凌行为水平越高。

表一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三)各变量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校园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嫉妒在年级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二所示: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3.76,p<0.05),初二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和初三女生。同伴关系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F=24.11,p<0.001),初二女生的同伴关系最差,初三女生的同伴关系次之,初一女生的同伴关系最好。嫉妒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5.18,p<0.01),初二、初三女生的嫉妒水平显著高于初一女生。

表二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分析(N=724)

(四)同伴关系与欺凌行为的关系:中介模型检验

以往研究显示年龄会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在控制年龄、年级的情况下对嫉妒在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行为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三所示,同伴关系对欺凌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0.25,t=7.60,p<0.01),且当放入中介变量嫉妒后,同伴关系对欺凌行为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仍然显著(B=0.16,t=4.57,p<0.01)。同伴关系对嫉妒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B=0.43,t=12.79,p<0.01),嫉妒对欺凌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也显著(B=0.20,t=5.63,p<0.01)。同时,该模型两条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含0,表明同伴关系不仅能直接预测欺凌行为,而且能够通过嫉妒的中介作用预测欺凌行为。表四显示,该直接效应(0.16)占总效应(0.25)的65.29%,中介效应(0.09)占总效应的34.71%。

表三 嫉妒的中介模型检验

表四 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四、讨论

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在同伴关系支配性理论的基础上,以嫉妒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揭示了同伴关系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本研究结果对深化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欺凌行为二者的关系研究、预防与降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嫉妒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发现,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同伴关系、嫉妒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二女生在校园欺凌行为、同伴关系方面表现的问题比其他两个年级的女生都更突出。在嫉妒方面,初二和初三女生水平则都显著高于初一女生。

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可能与同伴间的熟悉程度有关,初二女生与初中同伴相处时间比初一女生更长,同学之间更为熟悉、了解,对不喜欢的同学因为了解而更加不喜欢,更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其次,可能与同伴交往方式有关,初中女生常采用小团体的形式进行交往[13],随着初二女生对同伴熟悉程度的增加,她们的小团体特征也会更加明显,而小团体交往形式具有排他性,同时也容易造成被迫站队的现象,因此易导致校园欺凌行为、嫉妒的发生;再者,可能与学习压力有关,初三女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因此与初二女生相比,产生校园欺凌行为及同伴交往矛盾的外显表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内在的嫉妒水平上没有显著变化。

(二)同伴关系与欺凌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同伴关系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即初中女生同伴关系越差,其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该发现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4]。究其原因可能有:第一,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喜欢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同伴关系不良的初中女生面对不喜欢自己的同伴,更可能采用说坏话、排挤等非善意行为表达自己的不喜欢[15];第二,据Erikson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初中阶段是女生发展同性同伴亲密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女生更为重视同性同伴如何看待自己,也更加注重自己与同性同伴间的关系[16],因此当她们遭到同性同伴拒绝时,会采用攻击、欺负、嘲讽等应对方式来维护声誉与自尊[17];第三,初中女生欺凌者中有一类依附型欺凌者,这种类型的欺凌者与第二种欺凌者不同,其在同伴团体中处于依附地位,为了不失去自己在同伴团体中的地位,避免被同伴所疏离,常被迫产生校园欺凌行为,为附和主动型欺凌者而不得不排挤他人[18];第四,同伴关系差的个体往往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与同伴进行交往时会采用不恰当的行为以求快速解决问题[19]。

(三)嫉妒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嫉妒是同伴关系与欺凌行为间的中介因素。同伴关系通过嫉妒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此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发现的愤怒的中介作用相类似,都显示当初中生遭到同伴拒绝时,易产生消极情绪,为了缓解或发泄消极情绪,会采用不合理的方式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16]。而女生相对男生更重视小团体形式的同伴交往,并且对小团体内同伴关系的感知相对敏感,当她们感受到同伴的关注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者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疏离时,会产生嫉妒心理,而这一复杂心理包含气愤、怨恨、敌视等多种负面情绪,女生为了缓解或消除心理上这些不平衡状态,通常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如说坏话、排挤、挖苦、讽刺等欺凌行为。此结果符合一般压力理论假设,即压力(同伴关系较差)通过激活和膨胀个体消极情绪(如嫉妒所造成的消极情绪)进而导致其产生攻击行为(如校园欺凌行为)[20]。结合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遭受同伴拒绝的初中女生更可能产生嫉妒,而嫉妒会进一步增强其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嫉妒这一中介作用成立。

(四)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结果以同伴支配性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揭示了嫉妒在同伴关系对校园欺凌行为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对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三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考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行为关系的内部发生机制,研究结果能够给初中女生校园欺凌相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教育工作者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工作可通过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以改变外部环境消极因素,促进自身人际适应能力,进而有效降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首先,同伴关系的好坏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注重利用班集体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融洽的班级氛围,利用主题班会与活动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同伴交往技巧,引导同伴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融入班集体,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其次,嫉妒是影响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中介因素,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女生正确对待嫉妒,增强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转化消极情绪,并且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此外,学校方面也应加强学生校园欺凌防控与治理,积极开展以团队合作、同伴交往、情绪修养为主题的讲座、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等多样化校园活动,创设积极、健康的合作发展校园环境。同时,针对具有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尽早干预,了解其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动机,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影响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因素众多,本研究中仅针对同伴关系与嫉妒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进行考察,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将其他因素,如其他关键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等考虑在内。其次,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虽然匿名填写,被试仍可能受到社会赞许、他人评价、个人保护隐私等因素的影响,在填写问卷时可能未完全按照真实情况填写,造成数据可能出现偏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三个变量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与验证。

五、结论

第一,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嫉妒、校园欺凌行为显著正相关,嫉妒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显著正相关。

第二,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

第三,嫉妒在同伴关系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猜你喜欢
量表同伴校园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寻找失散的同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