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文化与旅游融合概述

2022-05-14 11:08周愉春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融合旅游文化

周愉春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内涵展开了详细的论述,梳理出学术界对文旅融合内涵的认识,根据其内涵,总结了文旅融合的条件、内容、具体表现以及影响,并且根据现实对其进行预测,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

我国学者关于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的认识,目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一是“灵魂载体说”(杨振之,2009),即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诗和远方说”,如张玉玲的《文旅融合:奔向诗和远方》;三是“资源市场说”(范周,2019),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于光远(1986)表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在政策推动和产业发展的作用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开始从弱关系走向强关系。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旅融合成为当前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内涵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或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

文旅融合是一种互动的要素资源整合。文化、旅游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结合后,通过交叉渗透和整合重组,突破原有的产业领域,使产业边界收缩、模糊或消失(文化和旅游之间虽无清晰的产业边界,但各自业务领域和特点不同,事实上存在模糊的产业边界),共生共赢而形成新的文旅产品业态和产业体系。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有机的融合渗透和资源重组,从而实现文化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有机统一。

文旅融合是一种互补的产业价值创新。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在融合过程中通过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形成涵盖文旅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将释放更强能量,取得“1+1>2”的产业叠加效应,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增强旅游魅力,以旅游传承交流文化、带动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格局,并有利于构建新型文旅产业体系,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生活需要。

文旅融合是一种认同的动态优化过程。文化和旅游虽然是一对“孪生兄弟”,但真正走到一起仍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存在价值观念、体制机制、业务领域、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将经历“文旅磨合”—“文旅融合”—“文旅和合”的发展过程,需要通过调整各自角色,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培育文化自信,强化合作互动,动态优化调整,实现平等互惠和协调发展。

文旅融合是一种系统的多元方式交融。文化和旅游具有多元交叉的关系属性,文旅融合也是系统的多方式融合。既包括文旅思想理念融合、体制机制融合、规划技术融合、资源产品融合、产业业态融合、功能效用融合、空间载体融合、服务管理融合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又包括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消费者层面的多层次融合;还包括由文旅产业内部融合、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和产业外部跨界融合(如融入国家战略、融合一二三产等)构成的广角度融合。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条件

政府的支持。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宣布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旅部印发《国家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与旅游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社会的支持。国家支持旅游业的发展,扶持相关的旅游机构。社会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企业拓展自己的旅游线下产品,完成自己企业的转型提升,向着服务业进军。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新技术越来越成熟,5G技术的研发成功并应用于实践,VR、AR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应用于旅游业,智慧旅游的时代来临,旅游业向着高质量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内容

从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内容、作用和前景看,应该是兼而有之的融合。不过,在这种兼容性的融合中,核心是产业的融合。产业涉及文旅的各个方面,产业融合会带动各方面和要素的联动或组合,从而产生整体效应,这也是文化和旅游的最大最佳连接点。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观念依据,也是推进产业融合顺利发展的思想前提;资源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管理的融合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公共设施、服务或营销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必要支撑。

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表现

文旅融合紧扣产业发展。融合是建立在文旅产业基础上的,产业规模决定着融合的疆域,没有文旅产业的大发展,融合是难以成气候的。以山东相距很近的曲阜市、新泰市为例,虽然都是县级市,由于前者是文旅产业大市,如加强了文旅融合,成效将一定明显于后者。因此,要搞好文旅融合,一定要先推动文旅产业大发展。

文旅融合着力开阔视野。文旅融合的成果,可以表现在多样化的载体上,除了文旅景区不可移动、也很难复制(易雷同化)外,其他的融合成果则相对灵活一些,可以供给外地的需求方,成为某个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例如,像文房四宝这类文创产品,可以在较大区域的文化旅游点、景区、商场流通,而不是歙砚只在安徽歙县销售、湖笔只在浙江湖州销售、宣纸只在宣城销售。

文旅融合落实具体项目。文旅融合的目标可大可小,几乎没有边界,但成果体现一定是很具体的,大的可以是一处景区景点,小的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而不应是空泛无物的。例如,陕西漢阳陵、四川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遗址,被一致认为是深受游客欢迎的文物旅游产品;江南水乡六镇、丽江大研古城、贵州千户苗寨等,被认为是由于旅游崛起而得以保护和传承下来的,它们都应算是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

文旅融合巧借地域优势。文旅融合成果要表现充分,要显示足够的经济价值和综合影响,就一定要从当地的资源、特产、工艺、产业实际出发,去寻找一个能够与文旅产业对接的入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变现为文旅产业的综合优势。以浙江省为例,金华的东阳是著名的木雕产地,通过与旅游客源的对接,既把木雕企业作为了旅游参观点,又把木雕艺术品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

五、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影响

文旅融合有利于解决文化事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文化产业领域最常见的一个词语就是“文旅”,很多大型的文化娱乐项目,既有文化项目的属性,也有旅游项目的属性。“文旅融合”发展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用旅游来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增长动力,拓宽了文化事业的宽度与广度,使文化事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文旅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文旅融合”的发展将终结中国旅游业“流量经济”外强中干的状况,文旅融合将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创和服务设计的融合,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旅游发展的整个过程,在保证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旅游产业更具生命力与竞争力。近年来,红色旅游、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旅游新业态和产品得到快速发展。

文旅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赢。“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进步的互惠共赢的过程,它不会单方面注重或强调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其中一个产业向另一产业的植入和拓展,它强调的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赢,其产生的互惠共赢理念,有助于两大产业的决策人员和从业人员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心态主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两大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找到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共赢发展状态。

六、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趋势

文化旅游跨界融合趋势。文化旅游及其跨界融合是一个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融合,它不仅包括文旅融合、文旅科技融合,也包括线上线下的融合,即“ 文化、旅游、科技、互联网平台(旅游营销与旅游电商等)”的深度融合。而且,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后的文旅产品,可以以内容为驱动力,具有更强的体验型、互动性,以及更长的产业链。

文旅产业头部化趋势。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产业带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各地文旅产业正在逐步成为龙头型产业。当然,作为头部化产业,需要先将旅游项目文创化、IP化和品牌化,然后以IP和品牌带动其他产品包括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同时通过文创化和品牌化实现附加价值的提升。比如:以红色旅游、文化节和体育为例,其核心价值来自旅游产品的提升和延长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诉求。高质量发展的涵盖面很广,首先要解决内生增长问题,而不是依靠项目投资拉动。其次, 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收入的持续性,项目可复制性,在没有增加大量投资的基础上,已有的每个产品都能够带来“长销”的收入。

参考文献

[1]杨振之.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振兴[J].旅游学刊,2009,24(08):7-8.

[2]范周.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43-49.

[3]于光远.旅游与文化[J].瞭望周刊,1986(14):35-36.

猜你喜欢
融合旅游文化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