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常见伤病分析

2022-05-14 07:16王宗琰李鹏鹏
临床军医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考察咽炎伤病

余 建,王宗琰,李鹏鹏,邢 豪,许 浩,苏 显,黄 罡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1.普通外科;2.肝外三科,上海 200136;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 201805

南极大陆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球最南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矿藏、煤气、淡水等),对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意义[1]。然而,南极非常寒冷、荒凉,且风速非常大,严重威胁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身体健康[2]。而且,科学考察船在海上长时间航行也给科学考察人员带来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在海上航行以及南极考察过程中发生的创伤和疾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治疗。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医师承担了第31次(黄罡)、第35次(黄罡)和第36次(王宗琰)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医疗保障任务。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这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常见伤病,为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参加3次(第31、35、36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1 026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73例,女性53例;年龄22~60岁。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间162 d(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281例队员,其中,男性269例,女性12例;年龄24~57岁。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间130 d(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共351例队员,其中,男性341例,女性10例;年龄22~58岁。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间191 d(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共384例队员,其中,男性353例,女性31例;年龄24~60岁。

1.2 研究方法 收集参加3次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伤病情况,并按病种及就诊科室进行统计,计算构成比。同一伤病未完全康复而多次就诊记为1人次。

某疾病构成比=该疾病就诊患者例数/所有疾病就诊患者例数×100%

2 结果

2.1 3次南极科学考察伤病按病种统计 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构成比排名前十的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9.93%)、咽炎(9.28%)、失眠(9.28%)、皮肤真菌病(8.59%)、牙周炎(8.59%)、严重晕动症(6.87%)、高血压病(5.8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5%)、胃肠炎(4.81%)及冻伤(4.81%)。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构成比排名前十的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9.12%)、皮肤真菌病(13.17%)、失眠(10.66%)、咽炎(8.15%)、牙周炎(6.58%)、严重晕动症(6.58%)、胃肠炎(4.70%)、冻伤(4.70%)、高血压病(3.76%)及慢性软组织损伤(3.76%)。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构成比排名前十的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6.81%)、皮肤真菌病(13.62%)、咽炎(11.01%)、牙周炎(9.28%)、失眠(7.5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25%)、严重晕动症(5.22%)、胃肠炎(5.22%)、高血压病(4.93%)及冻伤(3.19%)。3次南极科学考察伤病总构成比排名前十的伤病依次为急性软组织损伤(18.53%)、皮肤真菌病(11.94%)、咽炎(9.53%)、失眠(9.11%)、牙周炎(8.17%)、严重晕动症(6.18%)、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4%)、胃肠炎(4.92%)、高血压病(4.82%)及冻伤(4.19%)。见表1。

表1 3次南极科学考察伤病按病种统计/例(百分率/%)

2.2 3次南极科学考察伤病按就诊科室统计 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发生伤病就诊科室构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3.02%)、耳鼻喉科(18.21%)、神经内科(11.68%)、口腔科(10.31%)及皮肤科(9.62%)。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发生伤病就诊科室构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2.88%)、耳鼻喉科(15.67%)、皮肤科(15.05%)、神经内科(13.79%)及口腔科(7.52%)。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发生伤病就诊科室构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创伤与骨科(19.71%)、耳鼻喉科(17.68%)、皮肤科(14.78%)、口腔科(11.88%)及神经内科(8.99%)。3次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发生伤病就诊科室总构成比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创伤与骨科(21.78%)、耳鼻喉科(17.17%)、皮肤科(13.30%)、神经内科(11.41%)及口腔科(9.95%)。见表2。

表2 3次南极科学考察伤病按就诊科室统计/例(百分率/%)

3 讨论

近年来,已有多个国家进了南极科学考察,并调查整理了南极地区科学考察人员的伤病发生情况。日本科研人员统计了日本第1~56次(1956—2016年)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的6 837例伤病情况,发现各种伤病的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外科(45.3%)、内科(21.7%)、牙科(11.6%)、皮肤病(8.4%)、眼科(5.8%)、耳鼻喉科(5.3%)、神经内科(1.6%)及泌尿科(0.1%)[3]。印度科研人员统计了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的1 989例伤病情况,其各种伤病的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外伤(27.25%)、胃肠道疾病(19.66%)、心理疾病(2.66%)以及冻伤(2.01%)[4]。

中国科学家自从1980年首次踏上南极大陆以来,已进行了37次南极科学考察,先后建成了长城站(1985年)、中山站(1989年)、昆仑站(2009年)和泰山站(2014年),在横穿南极雪冰环境研究、南极陨石回收与研究以及冰穹A的天文观测与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国际一流的重要成果[1]。然而,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伤病资料相对较少,不够系统全面。许可青[5]报道,中国第5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越冬队员发生的伤病有感冒、紫外线烧伤、腰扭伤、烦躁、时差反应等。张越巍[6]报道,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腰扭伤、腰腿痛、感冒、紫外线烧伤、冷过敏性皮炎以及高血压等发生率较高,而带状疱疹、化脓性腮腺炎、胆囊炎、慢性鼻炎、咽炎、痔以及贫血等时有发生。吴全[7]报道,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的主要伤病有关节和软组织扭伤挫伤、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炎、尿路感染以及皮肤皲裂等,而心脑血管疾病等较少见。此外,在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1例45岁的男性在昆仑站(海拔4 087 m)发生了高山病,在我国和澳大利亚医师的联合救治下转危为安[7-8]。楼征等[9]报道,我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发生高血压病14例,2型糖尿病4例,骨关节炎4例,痛风3例。郝俊杰等[10-11]报道,我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2号”乘船队员发生的伤病按构成比排序依次为软组织损伤、咽炎、牙龈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失眠等。

在本研究中,急性软组织损伤是最常见的伤病,在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构成比高达18.53%,包括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扭伤、挤压伤、挫伤等)和急性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擦伤、撕裂伤、切割伤等)。分析其原因,一是船舱空间狭小;二是船体摇晃;三是在到达南极站点之后,因气候寒冷,防寒服较笨重,在冰雪环境中作业易发生滑倒摔伤。因此,要制定整个航行以及物资卸载过程的行为规范,以减少创伤的发生。

皮肤真菌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伤病,在3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构成比为11.94%,包括足癣、股癣、体癣等,其中,足癣最为常见。分析其原因,一是在科学考察作业过程中出汗较多;二是淡水资源有限,不能及时清洗;三是船舱较小,空气流通不畅,洗过的衣服、袜子无法经阳光晒干,易于真菌生长。因此,要引导队员更加注重卫生习惯,勤换衣袜,工作之余在船舱里尽量穿透气的衣服、鞋子。

咽炎、牙周炎的发生率也较高,这与极地特殊环境以及队员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一是在科学考察过程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容易导致维生素的缺乏;二是部分队员有吸烟、饮酒、餐后不及时刷牙等不良生活习惯。因此,要引导队员戒烟戒酒,养成餐后及时刷牙的良好生活习惯。

失眠可能与昼夜节律紊乱导致的褪黑素分泌异常[12]、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生物钟基因表达异常[13],以及船体摇晃等不良居住条件相关[14]。我团队以往研究发现,极地科学考察队员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可能与极地极昼及低温环境有关[15]。而焦虑、抑郁等可能与南极“高、寒、孤”等特殊环境导致的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有关[10,16]。建议给予科学考察队员合理安排值班、模拟昼夜周期、增进相互交流、加强心理疏导等措施。

晕动症由航行过程中船体晃动引起,大部分队员症状较轻,无需特殊处理;部分症状较重的,建议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口服药物。

紫外线眼炎、紫外线皮肤烧伤等极地特异性疾病是由于南极地区臭氧层稀薄、紫外线较强以及白雪对紫外线的放射,建议增强防护措施,如使用墨镜、颜面部涂防晒霜等。

综上所述,在南极科学考察过程中,由于空间狭小、气候寒冷、资源有限、习惯不良、昼夜紊乱、船体晃动,以及紫外线强烈等特殊环境,科学考察人员易发生急性软组织损伤、皮肤真菌病、咽炎、失眠、牙周炎、晕动症等常见伤病,以及紫外线眼炎、紫外线皮肤烧伤等极地特异性伤病。建议进一步规范科学考察的操作流程、增加物资供应、改良卫生习惯、增强防护措施等,以减少南极科学考察人员的伤病发生率。

猜你喜欢
科学考察咽炎伤病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慢性咽炎会癌变吗
近两次乒乓球比赛器材的变化对运动员伤病的影响
咽炎不是“一”种病
莫让伤病成为一种恐惧
井冈山市大鲵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及其驯养保护工作探讨
广开渠道,加强科学课的实践活动
编者按
中国缘何成为咽炎大国
关于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学考察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