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

2022-05-17 01:14王飞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学性

王飞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之困惑,为中国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加强对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凝心聚力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思想进行研究、论证,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思想;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1-000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实际,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高度关切中国扶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新高度,解决了新时代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当前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反复证明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层面分析,习近平扶贫思想也同样体现出了非凡的科学性。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

反贫困不仅是中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论断。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并没有走向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在理论层面否定马克思的科学论断,却在实践层面不断践行马克思的科学论断。主要表现就是大幅度改善工人阶级和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极力避免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大规模、深层次的冲突,从而保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继续维持下去。因资本主义生存需要,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不得不从事反贫困研究工作。抛开出发点、所有制形式的差异,西方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在反贫困方面的目标是十分相似的。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反贫困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视角下有了成为科学理论的可能。

(一)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反贫困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社会下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将土地收归国有,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确保农民拥有生产资料,有效避免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马克思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五个阶段”论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从而影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原材料一定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财富的积累,是“富”的问题。公有制决定了不存在剥削,全民共同享有劳动成果,是“平”的问题。因此,“共同富裕”成为发展好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意。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就谈到了“共同富裕”的理念。邓小平更是在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受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限制,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站在时代潮头,邓小平的科学论断把准中国之脉,为中国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困问题的创新和发展

事实证明,邓小平对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断是科学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经历四十年发展的中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平”的问题没能有效解决。换句话说“先富”的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东西部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伴随着资本的连续积累不断扩大。这个问题留给了新一任的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出的就是“平”的问题。

当前,西方经济学对于反贫困问题主要分为了三个学派,即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不能通过向富人征收重税来无条件、无底线地帮助穷人,否则,富人投入生产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而穷人过度依赖社会帮扶,将不愿意从事劳动;最好办法就是通过资本的逐利性,使资本自然向收入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流动,从而扩大这些地区的就业,最终解决贫困问题。福利经济学认为,以“帕累托最优”为前提,把富人占有的一部分财富通过合适的方式转移给穷人,同时加大对穷人的教育、技能培训,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发展经济学认为,解决贫困的最终办法是发展,提出了“大推进”、“贫困恶性循环”、“倒U假说”、“发展极”、“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等众多理论。

习近平扶贫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实践经验,并结合当前中国实际进行了必要的取舍。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发展需求是不同的……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扶贫很难奏效,必须采取更精准的措施”,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重大理论,在实践层面采取了“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组织劳务输出脱贫、资产收益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方式,使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中国反贫困工作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以及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的辉煌成就,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受历史局限性影响在实践领域的空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缜密的科学性。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实践,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习近平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关注扶贫问题,在延安插队时期,他就深刻体会了中国农村的极度贫困,他曾讲到“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①在地方从政时期,他也十分关注贫困问题,他总结道,“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①这些经历为日后习近平下大力气解决贫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谈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第二次到地方调研,……我到这些地方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②

(二)问题解决办法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生动实践

《资本论》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阐释财富的积累问题。一是劳动价值论,说明了财富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资本积累、循环、周转等理论,说明了资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增值的问题。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财富积累的方式方法没有本质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分配方式。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制,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劳动创造的价值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包括集体占有和劳动者个人占有。习近平扶贫思想实质上就是关于集体占有、劳动者个人占有之间的比例调整问题。在东南沿海发展初期,中央根据实际情况,为保证集体利益最大化,通过一系列措施,将集体占有的劳动价值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集体占有的价值得到极大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利用获得的资本积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之相对的西北地区,获得的改革却红利十分有限。2017年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以来,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调整个人所得税等手段,对社会总价值进行了重新分配,确保全体社会劳动者更加公平占有社会财富。在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又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分配社会总价值(社会财富)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补充完善。

(三)问题的成功解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发展

马克思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完全、彻底地将理论转化为现实。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解决了用马克思主义建国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了发展的问题,也必将解决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从当前中国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建立公有制、积累公共资本两个发展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者叫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阶段。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接下来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将公共资本变为大量的公共商品堆积,从而使“人”摆脱“物”的限制,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夯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重大创新理念,最终目标是通过夯实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激发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高阶段,保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的设想顺利进入高级阶段,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西方经济学视角下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体现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为了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们进行了一定的假设,极大限度地屏蔽了其他因素对研究的影响。这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有利于经济学家发现经济现象的本质。在实践中,要辩证对待经济社会现象,不能完全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必须综合施策以达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理论现实“拟合优度”最高。在以上论述中不难发现,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并没有像西方经济学家一样注重一个方面、采取一种措施解决贫困问题,而是综合运用了經济学家们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品格。同时,也充分利用了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是西方经济学成果同中国发展实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

(一)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普遍真理

习近平提出“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贫困人口众多、国家财力有限的重大现实问题,无法采取北欧国家完全依靠国家转移支付实现全体国民高福利的政策,必须区别对待现有贫困人口。现有大部分贫困人口本身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具备通过劳动就业实现脱贫的基本条件。对于这部分劳动人口,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为全社会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生产制造业改造升级,增加一、二产业就业规模,稳步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习近平指出,“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源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②“要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这是短期内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对贫困人口外出务工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③

(二)坚持社会兜底、金融扶持,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的后顾之忧

贫困人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自身积累的严重不足。一方面,抗风险能力脆弱,难以抵抗疾病、自然灾害、生产经营失利等突发情况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普遍偏高,生产经营性活动资本严重匮乏,“贫困恶性循环”现象突出。习近平在深刻认识到上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他提出,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在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多渠道增加扶贫开发资金。”④

(三)增加教育投入,拔掉贫困的根子

受恩格尔系数偏高的影响,贫困人口教育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在事实上造成了人口学历层次偏低、劳动技能水平偏低的困窘。在家庭承担劳动者主要学习费用的社会中,教育投入有限会在劳动人口中形成“教育投入不足-低收入-教育投入不足”往复循环的圈子,导致人口不断滑向贫困的深渊。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学历、技能、年龄是影响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认为,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在学历、技能和年龄三个因素中,年龄属于自然现象,是不可变因素,但学历和技能是认为可以改变的因素,成为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报酬的突破口。习近平在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表达了对加强贫困人口教育工作的看法:“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家庭孩子辍学失学还比较多,读书无用论观点也有所蔓延,不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同普通家庭的差距在扩大。……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業,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①

深化对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学习、研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才能彻底摆脱困扰中国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习近平扶贫思想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具有普遍的科学性、真理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务院扶贫办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1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   王国勇,邢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3]   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4]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5]   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11-18.

[6]   冯朝睿.中西比较视野下的反贫困治理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54-64.

[7]   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12-18,152.

[8]   洪名勇,洪霓.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6):1-5.

[9]   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6):129-133.

[责任编辑 柯黎]

猜你喜欢
科学性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论提高农村经济统计准确性及科学性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初探
语言艺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注重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
关于青少年科幻画创作辅导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数列概念教学探究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立足听说读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