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2022-05-18 01:58刘国剑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双减内涵

刘国剑

【摘要】“双减”政策下,落实好作业“减负”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不但能减轻学生生理表象的负担,还能舒缓学生的焦虑情绪和心理负担。文章分析了“双减”政策的内涵和实施目标,通过教师预做,优化作业结构、总量,家校共筑,有效调控作业时长等措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精挑严选,布置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现实性作业,实现数学作业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优化设计;内涵;目标;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120—04

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该文件,《意见》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政府部门综合布局,通力协作,学校科学规划,加快教育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方法为学生减负,学校成为了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主力军。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智力开发、发展创造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数学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与学生興趣、学情相符的数学作业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家长盲目攀比补习、过度拔高知识难度,过难、过量的数学作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增强课程意识,结合学科特征,精心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控制作业总量,提高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一)作业“减负”的实际内涵

《意见》分别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方面对全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通过对《意见》的详实解读,指引学校、教师、家长合力做好学生作业“减负”工作的具体落实。在追求成绩的短视化理念影响下,小学数学作业简单、机械、重复,通过“刷题”熟悉和掌握题型,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作业设计中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分层设计,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难以消化“过量”的作业,就容易失去做数学题的乐趣,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减负”的首要任务是减轻学生生理表象上的作业负担,将学生从每天牺牲睡眠、玩耍时间和不断“刷题”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从心理上舒缓学生无形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重拾、建立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享受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为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最终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二)作业“减负”的目标展望

《意见》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服务水平,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的作业,做到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该具备长远的目标。首先,回归快乐学习的本质。小学数学知识脉络清晰,抽象程度不高,在优化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减少过难、过重的数学作业,坚决把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遵从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适量布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课程标准的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夯实“四基”“四能”。其次,建构良性发展的作业处理生态系统。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载体,单靠教师优化作业不能根除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新的作业生态环境中,学校重新定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范畴,将日常作业的辅导、批改等活动明确界定为教学行为,探索适应实际需求、相互制约又能相互促进的新作业生态系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从根本上改变作业布置与教学工作“两张皮”的现象[2]。最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达到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设计,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构建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数学语言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等。通过“减负”让学生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有助于激活学生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和个性追求的自我价值实现。

(一)“控量”是基础

减负是“双减”政策实施的最终目的,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的精神压迫感和生理疲劳感,是减负工作落实的衡量标准之一。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数学作业是构成小学生作业的主要来源之一[3]。“双减”政策下,如何有效地控制数学作业量,在复习巩固课堂成果,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不增加学生负担是当前数学教师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

1.教师预做,优化作业总量。机械训练的“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作业的效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坚持“优化+适量”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精心筛选题目、题型,杜绝出现“从第XX页第几题至第XX页第几题”这种粗放型的作业布置方法。通过教师模拟班级中等学习水平学生做作业的实际情况预做学生作业,预估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直观、精准地以时长把控总量,精心筛选题型达到作业优化。

2.家校共育,控制作业时长。小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使教师提前做题,预估作业用时,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时间还是有差别。为此,除了提前预估作业量外,教师还需要与家长协同,反馈学生当日完成作业的实际用时。每个家庭是一所独立的“小学校”,家长监督和反馈学生的日常情况,及时肯定、鼓励和夸奖孩子的进步,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评判,及时优化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二)提质增效是目的

笔者认为,优质的作业“量”不必多,但类型要多样,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成就感的机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经历不一样的思考过程,展示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设计如何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严选精挑,减量常规作业。传统常规作业是以呈现结果为目标的封闭式单一性作业,它是课堂学习成果的巩固与内化,也是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4]。此类作业侧重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没有重视内容的设计,作业配置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留这种类型的作业,有其价值所在,不能片面“一刀切”,而是要通过优化减“量”,实现提“质”。首先,选“好题”,分析一道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和容量。做题训练的路径不只是让学生“解”题,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辨析“好题”的过程中,辨析构成题的知识点,分析题的层次,筛选出一些题型不同、知识点不重复的练习题,减掉机械、同质、重复的作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辨析好题减少了作业量,同样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这种亲自参与题的辨析过程取得的效果远甚于单纯做练习。其次,比题型“结构”,比较、分析题目的相似性。每学完一个新的知识点,教材和练习册通常会安排大量同质的解题练习,这时,教师要扮演好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基本知识点的训练目标达成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题量我来定”的活动中,精挑严选,找出其中结构相同的题目,通过集体讨论后,选择性地保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题目,将题量减下来,不仅提升了学生解题、析题的能力,还提升了参与决定作业量设计的成就感。

2.融入生活,布置实践性作业。数学源自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有教育研究表明,将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同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能有效地启发思维[5]。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处于相对感性的认知阶段。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坚持激发兴趣的同时,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才会感受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懂得学好数学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例如,在布置“测量”的课后作业时,教师巩固基础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精确测量家里常用物体的长度并用正确的单位记录下来。学生在亲自测量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长度的概念、单位,从宏观认知过渡到直观、形象、具体的认知,进而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能做出清晰、正确的判断。在优化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应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形成知识的自我储备,并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形成“生活—数学—生活”模式的学习闭环,不断强化其数学综合技能,帮助学生在不断学习成长中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3.善于引导,布置探究性作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儿童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传统教学中,教师布置的作业以书本知识为基础,挖掘和探索知识点来提升能力的练习较少,作业构成单一、陈旧,缺乏创造性,难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双减”政策指导下,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发展需求,灵活设计一些探究性小课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此类探究小课题的构思和设计,应给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综合处理已知信息,最终得出结论。通过探究性作业,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给学生,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开展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敢于动手实践,点燃学生内心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完“角”这个知识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量角器量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及正五边形的各内角,并计算内角和,引导學生探究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通过类似探究性训练,拓宽了探究性学习的范畴,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完成探索性作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细心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具体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4.因材施教,布置分层作业。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先天智力或者后天对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领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学习以及完成数学作业时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均衡、同步的发展。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若不考虑这种差异,势必会造成学生“吃不饱”或“过剩”的情况。长此以往,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将作业有梯度、有弹性、科学地分层。具体地,纵向分层设计,主要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为划分依据,由易到难设计阶梯性作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同阶段不同层次思维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横向分层设计,主要侧重以学生的认知为划分依据,具体区分小组作业和独立作业,根据语言和表象区分为文字作业与画图作业。布置分层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的层次、类型都应该与学情相符,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教师要全程参与到学生可选性作业的策略指导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设计时应合理分层,讲究梯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对于基础性作业和提升拓展性作业,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在完成基础性作业的前提下,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是否做提升拓展性作业。教师不过度人为拔高,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有“质”的进步,在循序渐进的良性环境中进步与成长。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新知的成就感。

总之,在“双减”政策如火如荼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从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数量上把控、优化作业设计,为落实“双减”政策助力。

参考文献

[1]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2]杨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作业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6-10.

[3]袁小梅.作业的内涵与减负的实践走向[J].教育探索,2016(02):35-37.

[4]胡卫华.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39-240.

[5]宋秋前.有效作业的实施策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54-57.

编辑:徐春霞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双减内涵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活出精致内涵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