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落实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2-05-18 14:51师锦丽
中国德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语文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小学生眼中的“模范”,教师的日常言行对学生都有教育意义。毫无疑问,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灵魂”人物,是思政教育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体现和落实的重要主体。

2019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下,小学语文学科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以文育人的目标也是完善语文课程体系的要求。基于此,笔者从“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挖掘教材思政资源”“巧妙设计课堂流程”和“探索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探索小学语文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小学生眼中的“模范”,教师的日常言行对学生都有教育意义。毫无疑问,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灵魂”人物,是思政教育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体现和落实的重要主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主动培塑自身课程思政素养的大局意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素养,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领悟课程思政要义,探寻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思政方法,将课程思政渗透在教学行为始终,做到润物无声,育人明德。

首先,教师应从思想上意识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此指导自身教学行为。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想要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就必须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性,发挥带头作用,做学生的榜样,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更新与完善。另外,教师应避免将“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割裂和对立起来,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具备正确、积极的课程思政意识,才能切实促进语文学科价值引导、情感传递作用的实现。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多方位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着眼世界和未来,立足历史和传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体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汲取文化精华,尤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和散发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时,其自身的认识、情感就会不自觉地倾泻到课程中,带动学生,提升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挖掘教材,丰富思政资源

語文学科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丰富的思政内容。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英勇就义等舍生忘死的革命故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和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北国风光”诗词的豪迈中可激发学生萌生祖国大好山河还需我辈奋力建设的志向等。可以说,语文教学中,处处都有教师能发掘的思政资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课程内容中蕴含着的这些思政资源,有效加以利用。

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关注并分析语文教材中相关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文章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其成为小学语文和思政教育结合的落脚点,例如,在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需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教育背景——私塾教育,思考“当时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什么?”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应了解中国当时处于“落后就要挨打”的时期,了解主人公周恩来立志的社会原因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拓展,借助语文教学中提到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如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周恩来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的资料收集,该资料和学生的年龄阶段紧密贴合,使得语文教材中的伟人立体化、多元化,激发学生形成比较,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比,培养学生从小爱祖国、立宏志。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文课文写作的背景,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了特定的事,明白了一定的道理,想要抒发一定的感情,表明一定的态度。抓住这一点,就能挖掘到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作者想要表达的喜怒哀乐及其所持有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思想与观点是推动学生由人推己、看古思今,深化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的重要“元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小学语文的课程特点与其对应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这个挖掘过程具有连续性,教师可以采取区分挖掘、合作挖掘、系统挖掘、互补挖掘等方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政教育思路和方法。此外,教师还可同时观察、关注存在于教材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生活中的人文资源和思政资源,如历史和革命故事、博物馆、文化宫等,作思政资源的整合思考,系统利用。

三、巧设流程,融入思政元素

基于课程思政观念,收集并挖掘到适宜的课程思政资源后,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加工、组织与安排,即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安排好课程环节进行的先后顺序,层层推进,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流程的形成,建立在教师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之上,建立在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之上。为了使得育人目标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可以将教学流程设计为:结合时代和人物背景向小学生传递一定的思政背景知识——反复诵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感受——进行课堂教学,细致分析课文——利用教学拓展活动进行思政教育的升华。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在文体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简介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结构、人物、写作特点等的介绍,让学生掌握闻一多先生坚持真理、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再安排学习《闻一多教子》,进行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重要意义;课后让学生根据本演讲词的特点尝试写一篇相关的演讲稿,促进学生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

课程流程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课程流程的设计不应是固定的、死板的,而应该是动态的、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学科自身蕴含的思政要素,需要教师将这些思政元素渗透进各个环节,贴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与认识规律,逐步推进。教学设计既是对语文思政资源激活的过程,也是教师通过激活,不断更新思政资源的过程,如此,方能充分实现语文思政的目的和初衷。

四、探索教法,贴近学生生活

“立德育人”首先要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和可塑性。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思政,就应明确要以小学生为主体,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习惯。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十分关键的教学方法。引导小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形象,是引导学生接近作者,了解主人公思想观点和其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必经之路。课文中主人公正面、积极的品质往往蕴含在文章的细节描写部分。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的形成和成长都会受益于这种分析过程。为了更好地进行这种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法、翻转课堂、观看相关影片、分角色表演、学生互动讨论等方式,最大程度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使文学作品对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教育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与写作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式。如何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渗透思政教育也应是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读文学作品,在班集体中分享个人感受与收获;也应在此基础上鼓励全班学生共读,深入讨论并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观点和积极品质,从而反思自身,为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奠基。写作时也应鼓励学生以自身的阅读经验或所读、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与热点为素材,通过写作发表自身观点。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通过写作表达自我,在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中做中国人,做优秀的中华少年,做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语文中落实课程思政对于国家教育体系的建构、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科发展的大平台之上,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使其真正发挥出“立德树人”的实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内容。

【师锦丽,甘肃省天水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语文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