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管控模式应用于血站采血过程的效果分析

2022-05-21 11:15蒋葭鸣周金洁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站发生率

蒋葭鸣, 周金洁

血站是严格根据当地临床用血需求、当地人口规模等设定[1]。中心血站通过省级卫生相关行政部门批准,可在人口流动较大的地方建立献血屋[2-3]。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目前,至献血屋的人流量逐渐增加,因而血站安全情况更受社会关注,所以需强化血站管理以提升采血工作质量[4-5]。细节管理相较于常规管理而言,可彻底避免传统管理过程中的消极处理措施,并进一步强化对不利措施的预防,将提前预防作为干预的重点,从而减少干预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细节管理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服务宗旨,从患者的安全性出发,并极大激发干预人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探究该管理措施在血站采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实施细节管控管理模式,对比常规管理模式效果,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3月来我站的献血者889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72人,女417人;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37.60±5.0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2人,高中或中专456人,大专及以上331人;职业:学生98人,民工162人,服务行业420人,其他209人。选择2020年4月至6月来我站的献血者1 087人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70人,女517人;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35.11±6.1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2人,高中或中专489人,大专及以上476人;职业:学生106人,民工201人,服务行业563人,其他217人。献血屋工作人员3名,均为女性;年龄38~53岁,平均年龄为(45.92±4.01)岁;任职年限8~18年,平均年限(13.71±1.03)年。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对血站采血工作人员实施综合技能培训,并对献血者实施指导,给予其有效心理疏导,在采血后做好样本存储及血袋防护工作。

1.2.2 观察组 实施细节管控管理模式。①强化细节管理理念:由于采血操作直接接触献血者,因此提前对采血护士进行细节管理相关知识宣教及培训,使其形成细节管理意识,所有人员培训并考核通过后方实施干预,确保血液质量及献血者的安全。并以质量为干预的核心,以服务为干预的宗旨,建立以安全有效为主导思想的工作管理体系。②完善采血相关制度:制定规范制度及采血操作标准,根据采血相关标准完成采血操作。并对各项采血操作进行严格审查,对存在违反相关规定的采血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处罚,使血站内所有采血人员明确安全采血操作的重要性。对献血者进入血站-完成体检-实验室检查-采血-血液储存等各环节落实相关细节管理,强化采血工作者关于血液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使用采血设备、采血信息核对、血液标本存储等。③强化细节采血服务:在整个采血流程中明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献血者作为服务的中心,为其创造舒适、整洁环境。在初次筛查时,确保体检筛查的准确性。采血前,让献血者先饮用一杯配比好的电解质糖水,以降低其血液黏稠度,使血管充盈,从而使采血过程更为顺利,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采血时选择弹性好且粗大的血管,减低抽血疼痛感。采血过程中献血者若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采血护士注意冷静对待,并实施如下处理:立即停止采血,拔出针头,用弹力绷带固定穿刺点,并开窗通风,嘱咐献血者抬高双腿,松开其衣裤,确保患者呼吸通畅;对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的献血者,用适当力度按压其人中和合谷等穴位,并及时唤醒献血者;给予献血者温糖水、面包等补充能量。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液报废率 统计两组血液报废率,血液报废因素包含溶血报废、血量不足报废、脂肪报废、其他因素报废。

1.3.2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两组献血者献血期间恶心、头晕、盗汗、四肢乏力、心悸等发生情况,计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1.3.3 护理满意度 采用血站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包含3项内容,每项0~100分,≥85分即为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血液报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血液报废率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血液总报废率(1.38%)低于对照组(3.04%)(P<0.05)。见表1。

表1 两组献血者血液报废率比较[n(%)]

2.2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9%)低于对照组(4.05%)(P<0.05)。见表2。

表2 两组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总体评价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血站作为采集血液的重要机构,承担采集、储存血液等重要职责。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献血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逐渐上升,其产生原因与献血后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血站工作人员的采血操作流程欠缺规范性等相关[6]。采集血液相关工作质量与献血者的安全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人们对于自身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因此需持续强化采血管理,不断完善和规范采血流程,从而尽可能减少采血相关差错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7-10]。

本研究通过实施细节管控管理模式结果可知,观察组血液总报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施细节管控模式护理可有效降低血站血液总报废率。分析原因主要为通过细节管控模式可使血站工作者将日常采血不安全隐患的消极处理方式改为积极预防措施,并且将事后处置改为预先控制,从而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原因主要为,细节管控模式将献血者作为干预的主体,告知其献血相关注意事项及内容,从而缓解其献血紧张感,降低由过度紧张引发的不良反应[11]。此外,细节管控模式更注重采血检查工作,并通过制定规范行为标准,有效解决采血相关操作可能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从而尽可能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2-13]。本研究中,观察组献血者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总体评价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实施细节管控模式干预可有效提升献血者满意度。原因主要为细节管控模式能够充分改变采血工作者的传统被动服务意识,转为积极主动护理,且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充分站在献血者的角度,主动积极与其沟通交流,使献血者在献血时有较好体验最终显著提升满意度。

综上所述,血站采血过程中引入细节管控模式可降低献血者血液报废率,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其满意度。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站发生率
南通市区献血者的体质量指数与肥胖状况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细节管理在血站质量控制科的应用效果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献血注意事项早知道
夏季单采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及护理
当前血站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