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恋的悲剧成因

2022-05-22 06:43蔡燕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7期

蔡燕

摘要:北京作家霍达笔下的《穆斯林的葬礼》与台湾作家琼瑶的《窗外》都描述了凄美的师生恋情,女学生与男老师从相识到相爱,最后皆以悲剧收场。两部作品发生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处于时代转型时期。本文将通过分析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两部作品的师生爱情故事,来分析师生恋终究沦为一场悲剧的共同成因。

关键词:师生恋、《窗外》、《穆斯林的葬礼》

一、两部作品之师生恋梗概

《窗外》中的江雁容是一位高三学生,她温婉清秀,国文成绩突出,引起了老师康南的注意。康南比雁容大二十岁,他博学审问,他欣赏雁容并时常给予她关怀。雁容在一次次去到老师宿舍后,发现对老师非常依恋,而康南也对这个柔弱女孩由怜生爱,两人的感情渐渐萌生,怎奈在舆论压力、家庭阻扰之下,最终以失败告终。《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新月(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一名学生,她冰洁如玉,英文成绩突出。大她一岁的班主任楚雁潮老师(汉族)知识渊博,两人有共同志向,他们心灵相通,灵魂相吸。不幸的是,新月被查出患有心脏病,并且日益严重,两人在宗教信仰、病痛折磨的种种困境下,最终没能走到一起。

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非正常”的师生关系不同,楚雁潮与韩新月、康南与江雁容这两对师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前者的关系是“今日丑闻”式,而后两者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堪称“民国浪漫”式[1]。基于后两者的师生关系,对两部作品中造成师生恋悲剧的共同因素进行讨论辨析。

二、师生恋悲剧的外因

(一)时代背景

《窗外》描写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台湾社会,当时,无所不在的情治机关、校园管控带来低气压的社会氛围;在土地改革下,逐渐走上轨道的经济发展,似乎终于迎来了战争过后“松散的平静”[2]。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的压抑和文化上的保守,使台湾社会思想禁锢。康南与江雁容的关系不为社会认可,康南在被雁容的母亲告上教育厅后,被发配至荒凉之地,而雁容早已婚嫁,他从此意志消沉、精神涣散。

《穆斯林的葬礼》完成于1987年秋, 主人公生活的时间从民国十几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这期间, 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主义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国内战争以及十年的“文革”浩劫[3]。文革刚结束,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以及文化发展都处于瘫痪状态,旧社会的封建礼教仍旧存在,在当时,不同宗教信仰人禁止通婚,同时,文革期间,对人的政治成分敏感度极高,楚雁潮有一位政治身份不明的父亲,使他一直备受折磨。

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故事,发生于1960年,在那繁忙学习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日子里,紧张的政治空气把一个青年的心扎得千疮百孔。压倒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宗教信仰,穆斯林不能和“卡菲尔”成亲,这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二)家庭阻碍

造成两部作品师生恋的悲剧之一是来自家庭的阻碍,从根本上归结于封建礼教的影响。封建礼教下的婚恋观讲求“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窗外》中江雁容的母亲得知女儿与老师康南私通后气急败坏,她从不相信老师与学生会相爱[4]。当她读到康南写给雁容的表白信件时,觉得这只不过是康南耍的把戏,她伪造康南背信弃义的信息,将康南告上教育厅,逼迫康南离开当地。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的养母梁君壁是一个长期受到宗教和世俗文化影响的人, 其人物形象中带有明显的宗教化和世俗化相结合的特征[5]。君璧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教徒, 当她得知自己的养女新月与其老师发生关系时非常愤怒,大骂新月“宁愿让你去死,也不愿你丢人现眼。”她极力反对女儿与楚老师相爱,主要来自于宗教信仰的不同、男方政治身份的不明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三、师生恋悲剧的内因

(一)人物性格形象

两对师生最终没能走在一起,与自身性格相关。康南与雁容的性格中都存在冲动而又妥协的一面,楚雁潮也是如此。他们的内心时常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归根结底是文明与愚昧、现代与传统、情感与理智上的冲突。当新社会来临而旧社会的种种陋习未散时,整个社会的思潮处于青黄不接,既开放又封闭、既理性又感性的状态,处于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既迷惘又坚定,既想冲破传统又害怕舆论压力,他们敢于追求爱情,却又担心身败名裂。

江雁容与康南对待感情都有着不理智的一面。雁容错把老师的关怀之情当作爱情,一句“康南,你在逃避什么”从此万劫不复。而康南错把对学生的同情当作了爱情,对于一位年龄相差甚远的学生,他理应克制,但他的内心防线却被雁容的楚楚动人一次次击破,丧失了中年男子应有的矜持,当江太太阻挠二人婚姻,雁容没有与家庭决裂的勇气。相较之下,韩新月和楚雁潮对待感情更加坚定与专一,但相同的是,两人也同样有着妥协的一面。新月在听到楚雁潮父亲的不明身份后也产生了动摇,楚雁潮在其家庭的阻扰下,也曾犹豫不决。

爱不敢大大方方的爱,决裂不敢堂堂正正的决裂。他们既要选择离经叛道、轰轰烈烈地爱一场,又不够洒脱或决绝,也不够顽强和务实,他们注定要承受这样悲剧的结局。

四、結语

两部作品所描写的师生恋皆发生于时代转型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的师生恋情的产生、发展、高潮与结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场师生恋都以悲剧收场,更具有对比性与研究意义。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社会的陋习尚未完全祛除,新时代的新思潮不断奔涌而来,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注定命运多舛,他们的性格与行为深受时代的影响,既大胆又软弱,既敢爱敢恨又患得患失,由此造成了两场师生悲剧。

参考文献:

[1]常乐.师生恋 从“民国浪漫”到“今日丑闻”[J].时代人物,2018(02):104-107.

[2]陈刚妮.《窗外》中的意象解读[J].名作欣赏,2016(08):97-99.

[3]张立杰,倪清.民族浪花翻滚在历史的长河中——漫谈《穆斯林的葬礼》的时代描写[J].电影文学,2008(24):152+147.

[4]文平. 母女情结[D].四川大学,2007.

[5]王俊忠.现代与传统的二难抉择——评《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形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0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