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互联过程中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

2022-05-26 05:29尚晓凤
关键词:冷链农商供应链

余 波 尚晓凤

农商互联过程中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

余 波1尚晓凤2

(1.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上海 200051)

农商精准互联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城市新型流通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与薄弱环节,提出提升农商互联互动服务能力的措施,设计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为构建新时代农产品流通需求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提供借鉴。

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升

2019年6月,商务部发布《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指出了推动农商互联的工作思路:构建长期稳定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上联生产、下联消费的符合新时代农产品流通需求的供应链体系。现有的以商超卖场、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为主的多种产销对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了农商互联交易效率。但由于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度低、供应链节点信息不对称和生产者分散的影响,农产品供应服务呈现出不稳定、信任度低和消极的特征。因此,要解决农产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面临的难题,必须分析农产品在生产前中后、物流、销售等环节中,影响各参与主体服务能力的因素,并建立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商互联互动提供指导性意见,从而提升农商对接服务的效益。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与薄弱环节

(一)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农产品要提质增收必须走特色之路,而特色化的核心出路是品牌化。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建设农业强省强县的重要驱动力。要真正做到精准脱贫,没有品牌化,农民的创收是不行的,因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所以各省农商口都是很重视的。以四川省为例,2017年四川省开始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动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整合和信息“五大工程”的落实。截至2019年5月,四川省拥有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优质品牌农产品150个[1],如郫县豆瓣、盐源苹果、中江挂面、攀枝花芒果等“川字号”农产品,发展势头相当迅速。品牌化能为农产品供应链两端的主体带来直接的效益增加,促进供应链生产和运营的标准化、透明化。其供应链具有如下特点:

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制定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标准,通过现场培训、建设示范基地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进村入户,对农产品的营销和发展指明的出路。

2. 区域农业产业集群化程度高

四川省各地区积极整合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同时推行商标注册战略,创立区域农业品牌。

3. 监管方加大农产品质检力度

监管方推进乡镇监管标准化服务站,扩大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采用多种检查方式以保证质检程序的规范性。

4. 网络助力品牌推广

借助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宣传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都很热衷对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直播或主播方式带货等等。

5. 农产品品牌保护

启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设立保护区,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并实时监管农业品牌的营销动态,维护区域品牌形象。

6. 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

线上由当地龙头企业或商务厅带头与国内电商平台展开合作,将地区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线下搭建推介会形式的产销对接平台,助推农产品与高校食堂、餐饮业等直接对接。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薄弱环节

1. 对生产者集中化管理程度低

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者分散。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耕地在10亩以下的农户有2.1亿户[2]。据走访调查,我国小农户大多数为单一农户经营,通常由中间商收购农产品。散户种植由于缺乏集中化的组织管理,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实现品牌价值,不具备竞争优势,且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订单需求。

2. 农产品生产运营理念及技术落后

在农村大多数小规模农户仍使用传统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不能适应主流形势下电子商务交易的标准。即使如今网络在农村地区已普及,但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较大的缺口,比如我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且我国人均冷库面积仍比较小[3],冷链基础设施配备的缺乏导致70%肉类、80%水产品及豆制品无法进入冷链系统。交通设施、车辆调配和仓储中心不合理规划是加速农产品在供应链流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 供应链层级间信息共享化低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繁多,从生产者、合作社、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电商平台到最终消费者都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电子商务交易的推广与应用,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以及供应链运作效率。但某些节点企业对其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虚报商品价格,通过压低上游供应商的价格、提高下游客户的售价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造成了供应链各层级间信息严重不透明,产品信息在逐级传递过程中失真,打击了供应链中弱势参与方的交易积极性。

4. 生鲜农产品流通成本高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40%左右,其中鲜活产品及果蔬产品占比达到60%以上[4]。生鲜农产品区别于一般农产品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易腐损,进而对物流运输条件要求高,工艺路线也更为复杂,涉及采收、预处理、分类、包装、冷藏、运输、销售、质检等环节。其中的预处理和冷藏需要专业的冷库基地、冷藏车、温控设备等,为保证农产品质量而采用的标准化冷链设施决定了生鲜农产品的成本会高于普通农产品。

5. 农产品电商人才缺乏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对新知识新技能接收能力弱,难以掌握并开展农产品网络经营。同时政府具备的由电商从业人员构成的教育培训资源不能均衡分配到各生产区域,虽然有些农校职校的学生资源,但大多数农民户未得到电子商务应用培训,依旧使用传统经营理念。

二、提升农商互联互动的服务能力

(一)加强农产品产后上行渠道的构建

我国农产品产地预冷技术落后,发达国家粮食产后仅损失约1%,而我国损失为7-10%,每年农产品产后损耗超过3 000亿元[5]。农产品在流通渠道中的贮藏不规范及流通衔接度低增加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转化率的关键在于打通“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双向流通渠道,形成农产品的上下游聚焦中心,整合资源,打通全产业供应链,并辐射农产品的上下游企业[6]。在农产品上行渠道中,消除农产品滞销问题,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生产、采集和包装的标准化是农商对接“最初一公里”的难点和重点。

构建“县—乡—行政村”三级农村电商体系,依托乡村邮政,在县里建立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在乡里建立服务站、直营店以及共享型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以达到行政村中各分散农户全覆盖对接的目的。

(二)提升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

1. 采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

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分散的土地集中,以提高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由合作社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做到统一培训、播种、施肥施药和采摘,推行标准化生产并积极申报产品质量认证,对产后农产品进行集中质检和统一仓储。

2. 打造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

政府要挖掘并整合区域内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构建价值清晰、形象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利用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成功创立如“泸州桂圆”“雅鱼”“烟台苹果”“赣南脐橙”“阳澄湖大闸蟹”等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发展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在8%以上,其中蔬菜等农产品腐损率高达20%,而发达国家一般果蔬腐损率低于5%[7]。高损耗低运输率是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晚、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技术落后所造成的结果。相比于传统的物流体系,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更复杂,为确保农产品保质保量且高效地流通到消费者餐桌上,必须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1. 冷链物流的总体规划

政府结合消费者地理位置、建设成本等,科学规划物流节点的分布,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分布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区;在区域内建立以生鲜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配送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中心,提高农产品从生产到运输的时间效率。

2. 使用冷链技术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

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需经历的预冷阶段、贮藏阶段、运输和配送阶段、零售阶段等对冷藏温度与技术均有不同要求,为降低农产品的途中损耗率,可以使用温度、湿度传感器等冷链技术来提高冷链物流的标准化。

3. 构建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普遍存在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不透明的现象,造成农产品质量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RFID等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制定溯源码,落实一物一码,能够帮助供应链中的供应者、管理者和消费者掌握农产品全面、准确的信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化管理与监控,促进生鲜农产品的冷链市场向优质优价的趋势发展。

(四)提升供应链末端惠民服务能力

建立农产品社区直销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便民惠民服务。该模式下,农产品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接受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反馈,从而调整和制定满足终端需求的生产结构,能有效避免市场信息滞后带来的风险。该直销模式下缩减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能较大程度让利给顾客。

1. 直销连锁店

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合作社在社区内开连锁店,将连锁店作为合作社的销售终端,合作社负责所有连锁店货物的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供应、统一仓储与配送,制定统一定价与服务管理,逐渐以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超市和门店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

2. 社区农产品网络直销模式

农业合作社或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线上交易订单的方式完成农产品的销售。采用“电话或平台下单,配送到户”的方式,缩减中间分销层级,在社区终端设立农产品储藏柜,以便顾客快速获取所需农产品。

3. 智慧新农贸市场

新型智慧农贸市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农贸市场,建立智慧农贸系统,其功能服务特点表现为:具有智能电子秤可实现称重收银支付一体化的服务系统,具有二维码追溯农产品供应信息和农药残留检测系统,具有闭路安防监控系统,具有市场实时监管农产品销量、销售单价变化并公开展示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公开、透明和便捷的农贸服务,守护好食品安全诚信的每道关口。

(五)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队伍

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 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全国农村网商突破1 300万家,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农村电商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8]。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可采用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培训平台。首先以农村青年、职校学生、大学生村官、创业青年、残疾人、留守妇女等为重点培训对象;其次对基层农技人员、品牌经营人员、电商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人才开展不同方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实操性”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人才招募和引进,鼓励优秀电商职业经理人的流动,同时要完善人才引进的待遇政策,留住人才。

四、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估

随着对农商对接理论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多种农产品交易的互联互动模式,为了科学、严谨地评估不同农商对接方式对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的效果,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择原则

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受供应链主体、供应链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的评估指标需综合考虑服务能力的特点、农产品特性以及供应链的现状,宜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简洁性原则

农商互联涉及到供应链中的方方面面,各参与主体的素质、能力、规则都不相同,甚至认识观念上都还可能有冲突,所以评估指标体系既不能过大,层次也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小或过少,应以面对农村农民为主,简明扼要,既反映细节又体现真实水平。

2. 整体性原则

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的运作活动均会对服务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对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评价时,要能够反应农产品供应链整体的服务水平。

3. 可测量性原则

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是为了量化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这就需要选择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便于数据的收集和计算。

(二)指标体系内容[9]

1. 农户生产绩效(B1)

C1:农户收益率,指农户的投资回报率,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本)*100%,收益率的高低是农户选择生产方式时首要考虑的指标;

C2:农户抗风险能力,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牛鞭效应、投入产出失衡带来的损失,增强农户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C3:产品达标率,达标率=(达标量/生产总量)* 100%,体现了农户生产水平的进步程度;

C4:商品化率,指农产品从生产转化为商品的能力,是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商品化率=(农产品商品量/农产品总产量)×100%。

2. 物流商服务绩效(B2)

C5:物流订单响应速度,即客户下单到接收订单的时间,是物流商对上下游客户订单需求的反应速度,反映出该物流商的客户服务能力;

C6:准时交货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农产品送交货地的能力,是评价物流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准时交货率=(准时交货次数/物流服务总次数)* 100%;

C7:冷链技术运用度,物流运输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能为客户提供更便捷、安全的物流服务;

C8:配送损耗率,按质按量将农产品安全、低损耗地送达目的地是物流服务的第一准则,损耗率=(运输损耗数量/运输总数量)*100%。

3. 消费者价值绩效(B3)

C9:顾客投诉率,销售次等或质量不达标的农产品,引发消费者不满而产生投诉,投诉率=(客户投诉次数/总交易次数)*100%;

C10:顾客满意度,顾客对购买的农产品满足自身需要和期望的程度,满意度=[1-(客户投诉次数/总交易次数)]*100%;

C11:顾客回购率,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售后服务,增强顾客对农产品品牌的认可度,培养品牌忠诚度,是农产品打入消费者市场的关键,回购率=(重复购买交易次数/总交易次数)*100%。

图1 农产品供应链服务能力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总之,这种框架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农产品产出、物流效益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的(图1),每一方面都包含了不同的重要因素。这三个方面评价指标的建立需要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运作背景和具体服务方式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传统农村农业的粗放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可评判性等方面灵活进行。至于绩效评估方法的应用,因可能涉及到大量农商对接企业的实证,这也是我们后续调查关注和跟进的重点。

结语

推动农商互联,促进农产品生产者与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精准、全面对接,能够有力提高农民收入并带动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农商对接互联的供应链较长,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博弈和合作,需要政策精心呵护和商务流通主管部门的切实引导,各企业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特别是国内当前的疫情刚刚平稳,物流正处在旺盛的恢复期,农村农民囤积了大量的特色农产品需要进城,需要走快捷通道,需要价格上不伤农不贱农。各流通环节在农商互联互动中提升服务能力,识大体、顾大局和想办法,充分保障措施及时、品质安全、渠道畅通、网点完善、对接有效和评估有力,才能实现联产品、联标准、联数据和联市场,打造好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和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构建好新时代农产品流通需求的农产品现代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xn0032)和西南科技大学“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项目编号:18LSXJ05)的资助。

[1] 樊邦平. 我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30个[N]. 四川日报, 2019-05-13.

[2] 国家统计局.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7-12-25)[2020-04-18]. http: //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1712/t20171215_1563589.html.

[3] 智研咨询. 2019-2025年中国保温冷藏车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 [2020-04-18]. http: //www.chyxx.com/industry/201903/725083.html.

[4]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8-2023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EB/OL]. [2020-06-18]. https: //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308-e060dd88. Html.

[5] 张正周, 郭奇亮, 刘继, 郑旗, 樊雪飞.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发展现状[J]. 农业与技术, 2019, 39(03): 39-41.

[6] 励莉, 顾建平. 大数据背景下农产品双渠道供应链协同创新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22): 138-141.

[7]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 2019农产品产地冷链研究报告[EB/OL]. (2019-09-24) [2020- 04.18]. http://www.199it.com/archives/941141.html.

[8] 陶凤, 汤艺甜. 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了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1.5倍[N]. 北京商报, 2020-03-28.

[9] 秦纪媛. 基于AHP模型的农超对接绩效评价研究[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2: 18-25.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Service Cap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Interconnection

YU Bo1, SHANG Xiaofe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 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The precise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interconne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 circulation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 link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in the e-commerce environment, propose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to interconne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briefly designs the index system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ervice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upply chain system of circulation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new era.

agriculture and business interconnection,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service capacity, promotion

F320

A

1672-4860(2022)02-0071-06

2021-09-10

2021-12-10

余 波(1966-),男,汉族,四川遂宁人,教授。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情报研究等。

尚晓凤(1999-),女,汉族,四川南充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物流供应链优化。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冷链农商供应链
太原农商银行支小再贷款利率仅5.5%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县域金融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倾情农商银行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