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脑微出血的相关分析

2022-05-27 02:14郑立冠
医药前沿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脑微检查者胆固醇

郑立冠,陈 薇

(1 汕头大学医学院 广东 汕头 515011)

(2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汕头 515011)

(3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汕头 515011)

腔隙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占脑梗死的20%~30%,指的是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深穿支动脉狭窄,管腔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形成小的梗死。在临床研究调研中发现,很多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在治疗中,经常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甚至双联抗血小板、抗凝治疗,部分患者使用后出现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增加了致残率及致死率。脑微出血是指脑内微小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的以微量出血为典型临床特征的脑部损伤,临床表现多隐匿,影像学诊断难度较大。我院自2019 年10 月—2021 年7 月对本院收治的56 例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检查,并选取30 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比较两组脑微出血(CMB)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0 月—2021 年7 月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6 例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56例,男38例(67.85%),女18例(32.14%),年龄40 ~79 岁,平均年龄(60.4±5.5)岁。选取同期头颅MR 平扫未见异常、既往健康体检者30 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8 例(60.00%),女12 例(40.00%),年龄40 ~79 岁,平均年龄(57.1±5.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年龄40 ~79 岁;②观察组患者有高血压及腔隙性脑梗死诊断,对照组检查者为无腔隙性脑梗死且血压正常者;③检查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伦理委员会通过。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病患者;②多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③恶性肿瘤、精神病、无法配合患者、意识障碍、颅内其他器质性病变如颅内感染或中毒性脑病、免疫性脑损害、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患者;④无法耐受MRI 检查。

1.2 方法

诊断标准:(1)观察组:高血压诊断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经头颅MRI 证实有急性或非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病灶最大直径不超过1.5 cm)。(2)入组者均行头颅MRI+SWI 检查,由我院两名不了解患者病情的神经影像科医师审阅并达成一致意见,记录影像学检查结果。CMB 定义为:SWI 上小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低信号或信号缺失灶,直径2 ~5 mm,最大不超过10 mm,除外其他具有相似影像学表现的情况(如钙化灶、部分容积效应、海绵状血管瘤、小血管流空效应等)。按脑叶、深部、幕下3 个区域分别计数CMB 个数。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1 ~5 个;中度,6 ~15 个;重度,15 个以上。

1.3 观察指标

(1)CMB 检出情况:两组检出CMB 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比较组间检出率差异。(2)血压:比较两组24 h 平均收缩压(24 h SBP)及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3)观察组不同亚组指标比较:根据观察组是否出现脑微出血分成脑微出血组和无脑微出血组,按照男性、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高尿酸、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个/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白质疏松评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肌酐(SCR)、纤维蛋白原(FIB)、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统计,比较组间指标差异。(4)观察组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 周后行头颅CT 检查,观察有无脑出血转化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检查者CMB 情况比较

观察组CMB 检出率85.71%高于对照组的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检查者CMB 检出情况比较[n(%)]

2.2 两组检查者血压水平比较

观察组24 h SPB 水平、24 h DB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检查者的血压水平比较(± s, mmHg)

2.3 观察组不同亚组指标比较

脑微出血组年龄、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脑白质疏松评分均高于无脑微出血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脑微出血组糖尿病史、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舒张压水平、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尿酸、HCY、SCR、FIB、HBA1c与无脑微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不同亚组指标比较

2.4 观察组患者脑微出血与出血转化的情况

观察组56 例患者在入院后采用抗血小板聚集等措施进行治疗,入院治疗2 周后复查颅脑CT,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出血转化患者。

3.讨论

脑微出血(CMB)属于一种脑组织小灶性缺血坏死,其病灶属于含铁血黄素沉着灶,在脑微血管壁严重损害和血流增加时,血液通过血管壁漏出发生,可被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发现并记录,而腔隙性脑梗死是在微血管腔血流明显减少或闭塞产生,两者同属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存在密切相关性。而有研究认为,高血压为CMB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引起CMB 的可能机制为,长期慢性高血压引起脑内微小动脉发生现脂质透明样变性,微动脉瘤形成、破裂,导致CMB 的发生。从发生机制看,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更易发生脑微血管的病变,导致CMB 的出现,这也意味着其更有血管出血倾向。

本研究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CMB 的数量,判断脑微出血的严重程度。这是利用各种组织的磁化率的差异,如显示静脉血、铁离子的沉积、出血等,在微小血管壁严重损害时,血液能够通过血管壁漏出,血细胞的分解产物会导致局部磁场不均匀从而产生相位差异,引起磁敏感效应,从而检测CMB 的数量,判断CMB 的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本文显示,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CMB发生率更高。有研究发现,CMB 的存在与脑卒中风险有密切的相关性,而且更易发生脑出血风险。据临床调研,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往往长期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这会增加CMB 甚至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在制定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可以通过SWI 检查评估CMB 的严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影响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数量、脑白质疏松评分,若患者存在上述危险因素,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糖尿病史、高尿酸、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与脑微出血呈负相关,但上述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本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密切监测血糖、尿酸、血脂等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是必要的。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血风险是远远小于获益的,但若发现,CMB发生于深部或幕下,需引起足够的警惕,这些部位属于高血压脑出血的高发部位。

综上所述,为了减少高血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风险,我们在做磁共振检查时可以加SWI 序列,判断脑微出血(CMB)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其防控提供指导依据,从而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脑微检查者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沟通方法在体检静脉采血护理中的作用
脑微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微出血及其与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与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比较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NT手动测量与半自动测量超声检查者自身及检查者之间的可重复性:一项交叉研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