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张力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2-05-27 02:14王海燕
医药前沿 2022年10期
关键词:盆底张力康复训练

王海燕

(宁津县中医院妇产科 山东 德州 253400)

女性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而在分娩过程中极易导致产妇盆底肌支持组织以及会阴神经受到损伤,继而导致产妇产后发生子宫脱垂、尿失禁等一系列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同时还可能诱发盆腔疼痛、便秘等病症,不仅不利于产妇产后恢复,还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多以盆底肌康复训练干预为主,该干预方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病症的改善,起到促进患者盆底肌肉张力恢复的作用;但是存在起效慢、耗时长的弊端,因而临床应用效果有限。而伴随近几年临床新型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盆底康复仪的研发则为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盆底康复仪是一种利用新型生物反馈技术,可对患者盆底肌肉张力情况及损伤类型进行准确判断,从而促进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加速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有相关研究显示,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盆底康复仪共同干预能够有效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本文选取宁津县中医院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92 例自然分娩产妇为例,分析予以产后盆底康复仪+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津县中医院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92 例自然分娩产妇,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产妇以1/1 形式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产妇年龄21 ~37 岁,平均年龄(29.56±3.77)岁;分娩孕周38 ~42 周,平均(40.52±1.27)周;新生儿体质量3 200 ~4 215 g,平均(3 785.35±146.52)g;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26、20 例;盆底肌力分级Ⅰ、Ⅱ级分别22、24 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0 ~37 岁,平均年龄(29.65±3.71)岁;分娩孕周38 ~42 周,平均(40.32±1.19)周;新生儿体质量3 200 ~4 236 g,平均(3 788.35±148.77)g;初产妇与经产妇分别27、19 例;盆底肌力分级Ⅰ、Ⅱ级分别21、2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自然分娩;②符合盆底肌功能障碍诊断,且经彩超及手法检查确诊;③单胎妊娠;④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剖宫产;②既往有子宫手术史;③伴有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难以配合研究开展。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常规护理,协助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进而为其介绍疾病成因、病症表现、治疗手段及护理方法等,注意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羞耻感、焦虑感,指导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对照组予以盆底肌康复训练,具体训练项目如下:(1)收缩肌肉群: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在其头下垫上高度适宜的枕头,指导患者逐渐放松腹部及腿部肌肉,进而将双腿分开做排便动作,然后快速收缩盆底肌肉,保持3 s 后逐渐放松,一次动作完成后经片刻休息后继续锻炼,每次锻炼时间15 min,3 次/d;在锻炼过程中护理人员负责在旁监督,以确保患者动作正确,能够最大限度产生张力。(2)提肛:指导患者平躺,将膝盖弯曲,进而深吸一口气,此后努力收缩臀部肌肉,保持向上提肛的姿态,此过程中维持盆底肌肉收缩时间在5 s 左右,进而缓慢呼气逐渐放松肌肉,反复训练50 次左右,用时在15 min 左右,3 次/d。(3)间断排尿:指导患者在排尿过程中暂停或减慢尿流速度,从而刺激膀胱收缩,达到改善尿失禁的目的;在实际训练中需注意结合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提升训练强度,而且要嘱咐患者在加重进行自行训练,在患者出院后需每月电话随访,嘱咐患者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回院复诊。

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观察组盆底康复仪辅助治疗(仪器产妇自武汉弘景医疗科技,仪器型号为EVA-C820)。在进行干预前,告知患者排空尿液,指导其取仰卧位;仪器频率调节为50 Hz ~80 Hz 之间,设置脉宽200 ~300 μs,此后在患者骶尾部及子宫宫底两侧涂抹皮肤电极片涂耦合剂,并固定电极片,设置初始电流10 mA,此后结合患者实际恢复情况及机体耐受度将电流调节到最大60 mA。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30 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盆底功能指标、盆底功能症状恢复情况及患者性生活质量。(1)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在两组产妇治疗6 个月后,采用会阴肌力评价量表(GRRuG)对其盆底肌肌力水平进行评估,具体肌力分级为0 ~5 共6 个等级,其中:0 级为未见收缩,1 级为有轻微颤动,2 级为有不完全的轻微收缩,3 级为基本可完全收缩但无对抗,4 级为可正常收缩且有轻微对抗,5 级为可完全强力收缩且对抗正常。(2)盆底功能指标:主要包含盆底肌张力评分、尿失禁程度评分、阴道收缩压、收缩时间等四项,其中盆底肌张力评分同(1)尿失禁程度评分总计1 ~5 分,以每周漏尿1 次为1 分,每周漏尿2 ~3 次为2 分;每周漏尿3 ~6 次为3 分;每周漏尿7 次为4 分;一直漏尿为5 分。(3)盆底肌症状恢复情况:比较两组发生子宫脱垂、阴道松弛、尿失禁及腰骶痛等症状发生率。(4)性生活质量:在治疗6 个月后,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对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其中主要包含6 个维度—阴道润滑、性高潮、性欲望、性交痛、性唤起以及性生活满意度,涉及19 个条目,每条目记为0 ~5 分,总分95 分,评分越高则对应产妇性生活质量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比较

护理后,两组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1、2 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4、5 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比较[n(%)]

2.2 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阴道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尿失禁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收缩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功能指标比较(± s)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护理后,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2.4 两组性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各维度FSF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FSFI 评分对比(± s,分)

表4(续)

3.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多组肌群、筋膜、韧带以及神经组成,其主要功能为保持腹内脏器(如直肠、子宫、膀胱等)处于正常体位及承托脏器重量等。在女性妊娠后,由于其子宫体积及重量不断增加,则会大大增加盆底组织压力,进而导致盆底韧带松弛,故在女性分娩后极易引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松弛等症状。因而在女性分娩后期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就需要以盆底肌康复训练为主。盆底肌训练主要包含腹式呼吸、提臀训练、会阴/肛门收缩训练等训练内容,在训练中能够有效促进产妇盆底肌肉群的增加,并可起到改善其盆底肌血循环及筋膜张力的作用,最终促进患者盆底功能的整体改善;但就临床实践显示,该训练方式作用较为缓慢,且治疗后存在盆底肌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因而在鼓励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的同时,合理采取其他有效的盆底功能改善方案十分关键。

盆底康复仪则是现阶段临床针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一种物理形式,其主要包含生物反馈治疗模式及电刺激治疗模式两种模式,治疗中可在了解产妇盆底肌电信号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实施盆底肌收缩、舒张等,促进患者盆底肌张力的恢复,达到改善盆底功能的效果。有相关研究证实,采取盆底康复仪+盆底肌训练共同干预可有助于促进训练效果的提升,进而加快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结合此次研究可见,在采取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康复仪干预下,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肉张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单一盆底肌康复训练的对照组(<0.05)。陈穗君等在相关研究中也发现,在予以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康复仪干预下,观察组4、5 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与此次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此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预后盆底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5);而且对比两组预后6 个月性生活水平可见,观察组高于对照组(<0.05)。这一研究结果证实,盆底肌康复训练+盆底康复仪联合干预能够更好地改善产妇产后盆底障碍,进而促进产后康复,提升患者性生活质量。

分析可见,在盆底康复仪的电生理刺激及生物反馈模式下,首先能够通过定量电流,在一定频率及脉宽下对机体进行电刺激,进而触发神经-肌肉偶联机制,达到提升局部兴奋性的效果,促进部分因受压所致的神经及相关肌肉功能障碍的盆底得以恢复。通过经电刺激尿道外括约肌收缩,也可促进患者控尿能力的提升。而且在电生理刺激神经肌肉作用下,还可对交感通路及膀胱收缩能力进行抑制,促进逼尿肌代谢水平的降低,扩大膀胱容量,强化患者储尿能力。其次,通过生物反馈治疗则能够通过肌电图、压力曲线反馈肌肉活动信息,进而由护理人员依据相关信息指导产妇正确开展盆底肌肉训练,并逐步形成条件反射,有效控制盆底肌肉收缩,改善盆底功能。

综上可见,予以产妇产后盆底肌训练+盆底康复仪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盆底肌张力的恢复,改善其盆底肌功能,提升性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盆底张力康复训练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