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心制:“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县域创新

2022-05-30 10:48陈国良张超伟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学校管理

陈国良 张超伟

【编者按】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需要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江苏省太仓市在通过政社互动开展社会治理方面积淀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2020年,在教育部重点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县域教育治理创新的行动研究”的引领下,太仓市教育部门借鉴其政社协同经验开展了县域教育治理的“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实践。本期《关注》,采撷他们可圈可点的创新行动。

摘要:基于中心制是“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县域创新,具体实践路径有:政校协同,全方位对接区域治理;校社协同,多维度挖掘课程资源;校院协同,个性化培养拔尖人才;家校协同,多主体构建育人格局;校际协同,高品质促进交流互鉴。“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其评价需要跟进和完善,尤其要重视和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家校政社”;协同育人;中心制;学校管理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县域教育治理创新的行动研究”(批准号:DHA2003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心制,是江苏省太仓市教育部门提出的一套学校管理机制。该机制直指层次重叠、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不高、政社相隔等弊端,以加快信息流速、提高决策效率、打通政社壁垒、实现多元共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设立“六中心一部门”。中层管理机构下设的“六中心”包括党政事务中心、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信息和装备保障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六个管理部门,“一部门”指“飞天志远项目部”。中心制是“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一种县域创新,本文基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实践予以阐述。

一、 实践路径

(一) 政校协同:全方位对接区域治理

简政放权、管理转型、协同治理是学校和管理部门提高教育治理效率和效果的必要途径。实践证明,基于“中心制”的学校管理体制,能够极大地缓解层次重叠、冗员、组织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方面,学校与区域的联系更加畅通和高效。新的治理体制让我校能够与区域“活力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步骤保持一致,确立“五育并举”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并深化“活力课堂”的基本理念。在承接区域理念的基础上,传承发扬我校的教学主张,研究推广教学模式;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让教学成为一种研究”的教学主张,深化“三新”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助力学校教育教学的高品质发展。另一方面,学校与垂直学校有效衔接,打通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的壁垒,建立沟通的桥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制订长期教育计划,做好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有效衔接,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校社协同:多维度挖掘课程资源

“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社会参与度不高,教学与育人分离,学校、社会协同程度不高,学校与社区“共育”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中小学要积极探索扩大社会参与学校办学与管理的渠道,完善与社区、有关企事业组织合作共建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引入社会资源,健全制度,扩大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褚宏启.自治与共治:教育治理背景下的中小学管理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4(11):1618。要强化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社工等主要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最大化地激发社会的参与活力,挖掘社会资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校外专家、高校等研究院所力量,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学生的实践活动项目化、系列化、课程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以我校升级后的课程与教学管理中心为例。

一是“引进来”。课教中心在扎实推进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求校本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贯彻研究性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专家进校园”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与科学探索精神。利用太仓地理位置的优势,引进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优秀师资以及科技力量,邀请西北工业大学的师生来我校开设普惠类的STEM课程。与西北工业大学全面合作,开展“飞天—志远”科技特色课程、“空天地海”课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兴趣。与南京大学合作,邀请多位学术“大牛”,建设“科学之光”项目,开设系列通识课程。由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等5个学院瞄准未来,围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各开发1门课程,每门课程主要由两院院士领衔,由学科带头人、高水平教师等组成教学团队。如此,落实五育并举,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构建层级完善的课程体系,开设更加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走出去”。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综合素质拓展体验活动。例如参加浙江大学主办的机器人夏令营,参加学校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空中无人机暑期营”活动,让学生在营地课程中开拓技术视野、提升实践能力、探索未来科技,感受科学,体会动手与创新的乐趣。

(三) 校院协同:个性化培养拔尖人才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对一些潜力大、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区域和学校需要为其提供适合对应的平台和环境。我校与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成立“飞天志远项目部”,在教育管理创新、德育有效融合、课程开发实践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实践表明,这一方法能够有效筛选人才,加强校院合作,促进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第一,教育管理创新。项目部与太仓市内联盟学校以及省内兄弟学校信息共享,交流拔尖创新人才的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共同谋划发展之路。第二,德育有效融合。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德育常规,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注重学生文明素养的提高,注重环境育人,注重主题教育活动实效性;加强学生会干部培养,打造精品大社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第三,课程开发实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课程的开发,本项目部的课程目标是:培养“面向未来的杰出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创新思维、人文精神和领袖氣质。据此分别开发志远课程、智创课程、雅正课程和具身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太仓本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太仓城市精神,即根植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此外,开设竞赛类以及开发制作类的项目学习课程。项目部联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选拔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自主构思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开题报告、中期研究并顺利结题。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比赛,能够体验到基本真实的科学探究及科研开发过程,并能进行较高层次的科技制作与开发。加大力度鼓励和辅导学生参加五大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电脑制作大赛、全国服务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无人机大赛、DI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等科技类竞赛。

(四) 家校协同:多主体构建育人格局

我们以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为抓手,引导家长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例。每月在阶段性质量检测后,各年级召开线下或线上家长会,开展“主题讲座”交流,又称为“家长进课堂”活动;联合校党委各支部在学苑社区服务中心以座谈会的形式,联动开展“家校互助·服务行”活动。邀请学校心理教师做有关“亲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的讲座,并与家长代表就亲子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积极开展“家长课堂”活动,让家长从自身成长角度和孩子分享:高中阶段或求学阶段某次重要的经历和感悟,工作中某段重要的经历或奋斗历程和感悟,现在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具备的技能和对口专业等,或者,从社会环境角度和孩子分享本单位的情况和其他职业的情况。还可以播放一些公司或乡镇的宣传片;介绍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情况和家乡的巨大变化;畅谈对未来某个领域或行业的发展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学生的建议等。通过系列活动,家、校、社三方合力,切实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校际协同:高品质促进交流互鉴

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孤立地发展前行。我们注重加强校际协同,促进交流互鉴,实现大区域整体发展。

一是“身体力行”,营造区域良好的文化和生态。开展系列回馈和互动活动,如开展对外支教活动:每年学雷锋日,具有科创类特长的教师前往三港小学支教,为学生送去手工制作、宇宙天体等课,开阔他们的人文视野、科技视野;前往新疆克州、贵州玉屏、陕西周至等地区支教交流,传播区域教育理念和治理方法,营造更宏观的互助、互动、互长的文化和生态。

二是“敞开大门”,欢迎全国同行过来交流经验。苏州实验中学、贵州玉屏教育代表团、陕西周至教育代表团等多次来我校课程基地和创新实验室考察交流。学校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良好展示了学校的独特风貌,彰显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育人文化。依托新的区域体制,学校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区域教育治理水平更快、更好发展。

二、 实践启示

(一) “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

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经历许多阶段,在实践完善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第一阶段:学校教育阶段。该阶段,学校以教师和课堂为主要阵地,开展教育教学。第二阶段:协同育人尝试阶段。该阶段,学校关注到校外资源和力量的存在意义和教育意义,并开展一系列实践尝试和研究。第三阶段:协同育人成熟阶段。经过实践尝试和研究,该阶段,学校和校外力量能够有效协同,配合默契,使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大部分区域和学校正处于第二阶段,“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基于中心制的“家校政社”学校管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后续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二) “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评价需要跟进和完善

教育评价改革很大程度上也依靠健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评价要更加注重由结果到过程,由单一的以分数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到多元评价。分数是能力的部分体现,有其重要性,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多元共治中“各元”的潜力和作用。

(三) “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尤其要重视和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应引起充分关注。近年来,央视公益广告对家教、家风教育的宣传力度可见一斑。然而,在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当意识到这并不是学校和家庭“五五開”的作用分工,应当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以学校引领,家校协同共育。在协同育人格局中,学校教育如何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将会是接下来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方向。如“家长进校园”等活动,就是良好的实践和尝试。学校应当积极探索,营造开放、包容、共享的协同育人生态。(陈国良,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校长。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张超伟,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太仓市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学校管理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