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贵州卫所制度及其移民影响

2022-05-30 10:48钟会
炎黄地理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卫所移民少数民族

钟会

贵州作为明清两代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对中央王朝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朝在贵州设立了大量的卫所及军户屯民,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贵州,经略西南。因此,贵州地区卫所制度以及卫所带来的移民在后期对贵州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明代贵州卫所制度及其移民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论述明代贵州卫所制度及其移民在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构成等方面对贵州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的真正发展要从明朝在贵州建省开始说起。在明中央王朝制度的强力推动下,贵州在人口、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民族构成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人口上,随着卫所制度的施行,军事移民随之而来,贵州的人口在此期间急剧增加;在经济上,人口的增多必然带来经济上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在文化上,卫学的设立使得贵州的文化教育发展也有所提升;在民族构成以及民族关系上,卫所制度所带来的大量军事移民使贵州的民族构成发生改变,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总体上呈现出友好发展的态势,各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化认同不断增进。贵州是明中央王朝经略西南的重要地域之一,明朝在此处建省即代表着明王朝对贵州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并且试图通过单独建立行省,设立三司,在后期的统治过程中逐渐将贵州地区牢牢掌控在手中。在这当中,明中央王朝所施行的卫所制度及其所带来的移民在明代乃至后期对贵州的发展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明代贵州卫所制度的基本概况及特点

明代贵州卫所制度的概况

明代卫所兵制,主要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屯田经验,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是一种“屯守结合”的建军制度。明朝初年,国家初立,由于刚刚结束了战争,百废待兴,百姓渴望安居乐业。明政权建立初期,元朝旧势力尚未全部消灭,明朝急需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来稳固自身的政权。但战争刚刚结束,明朝既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稳定政权,又要减轻百姓的负担,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卫所制便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法。《明史·兵志一》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1]明代贵州卫所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经营西南边疆地区,加强对贵州及云南的统治,巩固中央王朝政权。因此明代在贵州境内遍设卫所,以确保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宁及通往云南的军事道路的畅通,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卫所主要设立在交通要道上,不仅促进了贵州交通的发展,而且也对贵州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明代贵州卫所制度特点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贵州广设卫所,将贵州大部分疆域直接置于明中央王朝的管控之下,卫所成为明王朝管理贵州的主要机构。明代贵州卫所的设置有着极为复杂的情形。其一,当时的贵州还未曾单独建省,其界内疆域分属于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四省管辖,明王朝在进行卫所建置时较为复杂。其二,在贵州境内土司众多,存在着大量“世守其土,世长其民”的土司,其势力范围不尽相同,卫所的建置以及屯军屯田会侵占到土司的利益,容易引起当地土司的不满和反抗。其三,贵州地区地形地势较为复杂,山多水深,不利于寻找屯军屯民的土地。其四,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文化的兼容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将府、州、县寓于卫城的保护之下,形成了“州卫同城”的现象。因此,明代贵州卫所的设置与中央王朝直接统辖下的内地卫所有所不同,具有因地制宜性,即变通性,且从空间分布上来说存在着卫所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明代贵州卫所制度所带来的移民

明代所施行的卫所制度导致的大规模人群移动,对于地域社会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从某种层面来说,人群的活动是形成某一个地域社会的重要因素。在明代之前,贵州大多数居民为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不多,被中央王朝称为“羁縻之地”。但在明朝,由于卫所制度的建立,明王朝派遣军队到贵州进行屯军,并允许军人家属随军而行,因此为贵州地区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明史·职官志》记载:“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2]明王朝一般在各省设立少则十多个卫所,多则二十多个卫所。“而洪武十五年(1382)旧设之贵州都指挥使司,是后以次领贵州、贵州前、龙里、新添、平越、都匀、清平、兴隆、威清、普安、平坝、安庄、安南、乌撒、赤水、毕节、永宁十七卫。”[3]如果再加上当时地属贵州而兵辖于湖广都司的镇远、偏桥、清浪、平溪及五开五个卫所,共二十二个卫所。仅洪武年间,贵州境内就设置了22个卫所,卫所之下还有一定数量的千户所。明代卫所制度以5600人为一卫,洪武十五年(1382),贵州因卫所设置所带来的移民就有十二万人之多。并且明代為了让士兵安心在此处屯兵,允许家属跟随,如果我们将一个士兵算为四口之家,仅仅明洪武年间,贵州的移民就有五十万人之多。而嘉靖《贵州通志·兵防》所记明初全省18卫及黄平、普市两千户所驻兵员额,且每卫均超过定额人数,最多的是普安卫,达30093名,其次赤水卫10307名,安庄卫9976名,龙里卫7388名,最少的贵州卫也有5704名,总数达16万余人[4]。如果我们再加上偏桥、威远诸卫的话,将远超过20万之数。我们将每一位士兵算成单独的一户,以一户四口人来进行计算的话,仅明朝时期贵州境内的移民就达到六七十万之多,而且其中大多都是汉族人口。卫所带来的移民对后期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促进了贵州的整体发展。

明代贵州卫所制度及移民带来的影响

由于明王朝经略西南地区,在贵州地区设立卫所,大量的汉族人口持续不断地迁入贵州地区,并长期在此居住,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这些因卫所制度的施行所迁入的汉族移民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对贵州地区的人口构成、社会关系、经济文化、民族构成、民族关系、城镇化进程、国家认同和边疆稳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代卫所制度在贵州的设立与贵州地域的经济开发有着直接关系,对贵州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一,人口数量的增多为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明代卫所制度设置以5600人为一卫,而明制规定允许家属随行进行屯兵。“有妻在籍者,就于结领内备开妻室氏名年岁,着令原籍亲属送去完聚。”[5]按一户四人计算,明朝进入贵州地区的军人及其所带来的家属,就有六七十万之多。第二,贵州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人口的数量直接影响当地土地的开发程度,再加之明代贵州卫所制度施行“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建军制度,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便会大力开展屯田,使得贵州的土地资源急剧开发,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嘉靖《贵州通志·土田》记载:“贵州卫,水陆田地四万八千八百六十九亩九分;贵州前卫,水陆田地三万七千零五十六亩八分七厘;新添卫,水陆田地两万八千八百八十五亩三分;平越卫,水陆田地三万七千五百三十二亩九分;清平卫,水陆田地一万九千七百零八亩;兴隆卫,水陆田地四万九千零九十七亩一分;都匀卫,水陆田地三万三千五百二十四亩零六厘;威清卫,水陆田地四万一千三百五十亩一分五厘;平坝卫,水陆田地三万六千一百一十二亩四分。”[6]从嘉靖《贵州通志·土田》上所记载的卫所田土数量来看,仅贵州、贵州前、新添、平越、清平、兴隆、都匀、威清、平坝九卫的田土面积较明代之前明显有所增加,这对于贵州水陆田地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生产工具的引进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汉族移民进入贵州,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农作物(如玉米、蕃薯、马铃薯、甘蔗等)带到贵州地区,促进了贵州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且在当时人口较少的贵州地区,人口增多所带来的劳动力对当地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第四,卫所制度的设立使得贵州卫所城建立,汉族移民的大量迁入,增加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用品需求,卫所城出现了大量商业贸易活动,促进贵州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贵州文化发展的影响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明代建省前,贵州教育发展程度较低,且由于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阻隔,彼此缺少可以进行沟通的语言,因此交流程度不深。由于卫所制度在贵州的施行,军人及其家属不断进入贵州地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增多,对贵州的文化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大量的汉族移民迁入,创造了区域人群互动交流的空间和条件。其人口进行移民的同时,也将汉族的民族语言、饮食、文化、节日等带入所驻地区,改善了贵州文化较为落后的局面。

明代卫学是卫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始于明洪武时期。但贵州设置卫学较晚,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才见其史料上有记载卫学的记录。《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置普定卫儒学”[7]。时至后期,明代贵州基本上每个卫所都设有卫学。卫学开启民智,推行教化,贵州卫学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卫学教育有所不同的是,由于贵州地区地处西南偏远地区,少数民众多,因此贵州卫学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一是移风易俗,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二是宣扬忠君的思想。

卫学的设立使得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场所。特别是杂居在土司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土司子弟进入各卫学中学习儒家文化,与移入贵州的汉族人民日常接触较多,文化互动也就更多。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开始学习儒家礼仪,穿汉服,讲汉语,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卫学的设立以及教学使得明代贵州出现了许多举人,卫所军户中出现了精英知识分子,促进了明代贵州地区的风俗变迁。当地的教育水平、贵州地区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当时贵州的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后期贵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对贵州民族构成、民族关系的影响

贵州地区一直被中央王朝称为羁縻之地,在当地生活的民族多为“世长其土,世守其民”的地方少数民族。从元朝开始在西南边疆地区施行土司制度,让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人民。从唐、宋两朝直至元朝,贵州地区的民族构成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在明朝之前,贵州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其大致分布范围为:“黔东南地区主要以侗族、苗族为主;黔南主要以苗族、布依族为主;黔北主要以苗族、仡佬族为主;黔东北主要以土家族为主;黔中主要以彝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杂居。”但明中央王朝在贵州设立卫所后,大量军人以及家属随之进入贵州地区,为贵州地区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移民,贵州地区原先较为稳定的民族结构被打破,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上各占一半,这就极大地改变了贵州地区原来的民族结构。由于大量汉族人口随着卫所制度的实行进入贵州地区,当地资源必然会进行重新配置。资源的重新配置必然会影响到当时已存在的贵州各少数民族的土地和其他资源。这必然会引起民族矛盾,使得彼此之间的民族关系更加紧张,矛盾加深。虽然明代卫所制度所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使得卫所军民和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加深,但我们不能否认从长期发展来看,由于卫所制度的设立,贵州地区大量外来汉族人口的增加,改变了贵州原有的民族构成。与此同时,自明代建省,中央王朝为了发展地方教育,建立卫学,鼓励办学,贵州各民族不断进校学习。一部分少数民族能够写汉文、说汉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彼此在政治交往、经济互助、文化等层面开展了交流互动,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明代统治者在贵州设置卫所的最初目的主要是巩固明王朝在西南边彊的统治,控制贵州和云南。但在后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卫所制度及其移民对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构成、民族关系、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明初所施行的卫所制度,以及衛所制度带来的大量移民人口的长期定居,才奠定了今日贵州多元文化并存的基础。经济上促进贵州经济开发;在民族构成、民族关系上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后期由于卫学的设立,文化教育得到较大发展,为贵州地区的社会发展培养了人才储备力量,且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入卫学学习儒家文化,增强了明代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

总之,明代贵州卫所制度及大量移民不仅增强了明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政治统治,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升了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加强了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团结。明代贵州卫所制度的实施及其人口移民对贵州的历史影响可谓是长久而深远。

参考文献

[1][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古籍整理委员会.贵州通志·学校选举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4][6]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编委会.贵州通志[Z].成都:巴蜀书社,2006.

[5]申时行.明会典[M].上海:中华书局,1987.

[7]杨士奇.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钟    会(1997—),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卫所移民少数民族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签证移民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