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赏读(二)

2022-05-30 10:48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三纲格物端正

编者按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有关文件精神,本刊推出若干国学经典精品赏读系列,以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国学知识。

本次重点推介的是《大学》,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八 目

经 典 重 温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①者,先治②其国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⑥;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①天下:指古代中国的全部领土。②治:治理好。③国:这里的“国”,不是今天所说的“国家”,而是指周天子时所分封的诸侯国,也是周天子所辖制的封地。天子管天下,诸侯管邦国。周公旦将天下分为三百多个诸侯国,诸侯国又按照“公、侯、伯、子、男”来分等级。④齐其家:使家族整齐、和谐、融洽。家,这里不是指现代意义的家,古代多指一个带有封地的家族,多则有数万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数口之家。齐,使……整齐。⑤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德。⑥正其心:正,使……端正。心,心念。⑦诚其意:使意念真诚。诚,使动用法,使……真诚。意,意念,想法。⑧致其知:使知识到来,使自己获得知识。致,使……来到。⑨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格,研究。物,事物。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古时候,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邦国;要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要想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原理进行分析、认识、研究后,人才能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后,人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人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人才能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在提高自身的品性修养后,人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在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邦国;治理好邦国后,天下才能太平。

核心密码  《大学》是进入儒学门庭的基础读本。要读懂《大学》,我们必须先要明白“三纲”“八目”。“三纲”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八目”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的阶梯。综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只要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本章经文谈儒学八目之次第以及本末关系: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这是八目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末而本的逆推,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环环因果。接着,经文展示八目由小而大、由近而远的顺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本末关系应该是前者为后者之本,后者为前者之末,比如“格物”是“致知”之本,“致知”又是“诚意”之本,“诚意”是“正心”之本……以此类推。人可以经由正确的方法去修养,从而达到想要的结果。经文叙述八目之次第及本末关系时,应该是先由“格物”而始,到“平天下”而终。作者却采用了由末而本的逆推方式: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文章由想要的结果逆向推导得出修身的方法。

《大学》作者曾参意在通过这种由正而反、由反而正的互推,强调八目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通过反向理论推导和正向修养实践,经文双向论证了“格物”乃是实现大学之道的根本入手处,故称为“大学之法”。修养从“格物”做起,端正心念,为善去恶,管住自己,尤需慎独。“八目”即我们在行动上要去实践的八个步骤。其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以“修身”为中心,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

修身为本

经 典 重 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一是皆②以修身③为本。其本④乱而末⑤治者,否⑥矣。其所厚者薄⑦,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⑧。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⑨也。

注释  ①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西周起称农业劳动者为庶人。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以下,在工商奴隶之上。 ②一是皆:全部都是。一,所有,一律。③修身:修养身心。④本:根本,树木的根。此处指修身。⑤末:树木的枝叶花果,相对于“本”而言,指末节。⑥否:没有,不可能。⑦其所厚者薄:意为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其所厚者,这里指修身。厚,看重,尊重。薄,是“薄之”的省略,为意动用法,以之为薄,即看得很轻。⑧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为宾语前置句。意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之,代词,作宾语。 ⑨至:极处,最高。

经 典 解 读

译文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行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想治理好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是不可能的。如果做事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懂得这样的道理,才算是抓住了事情的根本。

核心密码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应把修身作为人生的根本要务。如果一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败坏了,却要他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生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修身。修身,即管住自己。战胜敌人的人是英雄,战胜自己的人是圣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条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猜你喜欢
三纲格物端正
门牙会长正
形直则影端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功能完善,声音端正大气,对得起售价 TEAC(第一音响)NT-505SE
端正中蕴含大气的特质TARA LABS(超时空) The Echo Limited Edition电源线
试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正义悖论
试论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正义悖论
人格物继承法律问题研究
三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