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内循环、外调整”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实践研究

2022-05-30 10:48朱燕平
师道·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劳动中职评价

朱燕平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当前中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向,劳动教育课程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进中职生的劳动教育,下以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例,建构“内循环、外调整”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为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经验。

一、 构建“内循环、外调整”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

基于CIPP理论,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维度建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一)背景——发展性评价:开展有效劳动教育离不开国家政策支持,尤其是2015年、2020年3月、202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劳动教育指导文件。其次,中职学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的误区和劳动教育的边缘化,课程内容碎片化,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由谁组织?怎样组织?如何组织?还存在模糊认识,也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输入——诊断性评价:如何诊断学校的劳动教育状况,不仅要考评劳动师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的建设,而且还要考察劳动基地,手段与工具的建设。劳动师资多元化,是目前提高教育效能有效途径,组建师资团队,重点培养师资团队“劳育”能力势在必行。在资源建设上,拓展多维劳动教育资源,如立足于本校实际,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构建视频,案例等教育资源库。

(三)过程——形成性评价:立足于学校专业发展理念,有效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将劳动教育有机触合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师资、途径、考核、制度、基地等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与构建,设置独立劳动教育必修课,构建纵横交错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劳动观、能力、习惯、精神四个维度制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体系。从个性差异视角,开展横向水平对目标领域进行有效的设计,从标准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开展纵向水平对目标领域进行基础、发展、创造层面设计,构建科学、可行的目标体系。

(四)成果——终结性评价:积累和分享劳动成果,总结归纳经验,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保障、激励等机制,让更多的中职学生积极参与勞动,热爱劳动,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二、“内循环、外调整”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实践

为了做好东莞市 2022年教育改革攻坚揭榜项目,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申报“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项目,并成立了教育改革攻坚揭榜项目组,开展综合改革攻坚工作,项目组针对我校目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足,寻找解决问题对策。

(一)前期论证

为了提升对劳动教育重视,加强政策与理论学习,充分理解劳动教育目的、意义和价值,学校项目组成员务必提高学习,落实政策精神。如2015年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8年习近平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精神,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些文件均指明了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建构方向。

(二)问题诊断

通过前期对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目的了解学校当前劳动教育现状与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并分析与解决问题,找准活动切入口,归纳如下问题。

1.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学校劳动教育制度和机制,顶层设计学校劳动教育,补足劳动教育短板。

2.评价标准不科学。制定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深入推进劳动素养于课程的融合。

3.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建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4.缺乏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位协同育人平台。

5.教育师资单一。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多元化,动员教师、企业师傅、家长、社会人员等形成合力,互促互进,形成教育实施主体联合机制。

(三)教育实施

1.建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劳动项目改革小组,依据劳动教育文件精神,完善汽车营销、美容钣金、汽车维修与应用三大专业部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实行“直线逻辑递进”“螺旋循环上升”“多科并进”“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与途径。基于CIPP理论,构建“内循环、外调整”课程模式,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次性、个性化,以模块为主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每周1学时的劳动教育与安全必修理论课程,增加了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第二课堂社团课。

2.打造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四位协同育人平台,制定适宜学校的中职劳动教育制度和方案,特别是涉及生产性劳动教育,不断完善顶岗实习机制,尤其是安全,保障,评价机制建设。融入“混合式”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班级主题班会等活动,学生处和就业办进一步规范居家性、生产性劳动教育制度与机制,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家校共育的效果不明显,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劳动教育评价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要求,关系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因此,学校制定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深入推进劳动素养于课程的融合,应用“全程+动态+多元”电子档案评价方法,调控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过程。

(四)目标达成

1.建立科学的,适宜校本特色的评价系统。结合文献成果与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现状,整合并提出中职生五大维度评价体系,即劳动观、劳动行为、技能、安全、创新五个方面制定标准,并形成《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学生劳动素养测评》量表。强化劳动素养评价并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加强自主创新,开创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建立劳动学分制度,以此增强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2.学校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建立了“途虎产业学院”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度融合育人全过程,为学生生产劳动课程实施探索了新路径。

3.拓展校社家联动服务性劳动课程,团委和学生会构建了“校内+校外”团建设新模式,开发了一个融个性化、综合化、可视化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平台,树立一批典型案例,推进劳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4.建立一批劳动教育教学基地。充分开发学校的土地资源,打造特色“乐创园”实践基地,将“乐创园”公共绿地为学生提供种植花卉和蔬菜。利用学校的实训教室,开展汽修、电子技术实训活动,开展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第二课堂社团课。

三、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实施的建议与思考

(一)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遵循“四性”,即规范性、专业性、整体性、教育性

加强对中职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发,一是尊循规范性,课程开发遵循教学标准,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体现规范性、适应性和可行性。二是整体性,课程设计对象是学生群体,开发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注重课程教育有序性,注重整体又要注重部分,把劳动教育貫彻于三年教育生涯,体现出阶段性,最大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三是教育性,中职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发,不能忽视树德、立美、强体、长智综合育人。四是专业性,劳动教育课程应结合专业特色,以提高职校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拥有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人才为主要目标。

(二)构建中职劳动教育“四类”课程,即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劳动教育隐性课程、劳动教育融合课程

融合课程挖掘公共等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构建资源库,采取学科融合渗透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劳动价值观,提升创造性劳动工作的能力。活动课程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模范进校园等开展“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不仅在形式上十分灵活,在内容上也相当丰富。理论课程以学校的课程标准为指引,开展劳动必修课程、课堂,传授必修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传授当前的劳动法律与法规,提高学生的安全和保障意识。教育隐性课程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各种劳动教育元素,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劳动教育,培养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基于CIPP理论,课程深入融合“四元”评价机制,即发展、诊断、过程、终结性评价

基于CIPP理论,劳动教育课程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方向建构评价体系,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健全评价体系,以评促改,促进中职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首先是建立评价标准,尤其是中职《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其次,明确课程评价对象多元化,既包括对课程本身、师生评价,也包括学校,家庭执行机构和主体的评价。再次,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等,从不同的角度与视野,弃其糟粕,整合各方优点,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优化和完善中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改革,构建“内循环、外调整”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责任编辑 徐国坚

猜你喜欢
劳动中职评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热爱劳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