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环节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10:48伍弟红
师道·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统幼儿活动

伍弟红

我们秉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幼儿发展赋能”的理念,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浅显易懂的、适宜幼儿学习的高品质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融合的实践研究,以幼儿为主体,提出“兴趣培养、热情参与、自信坚持、积极互动、完全接纳”五大实施策略,提升幼儿学习心智,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认知等方面发展。

一、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幼儿认知发育规律、特点、以及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如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形象和动作感兴趣,我们就选择具有浓烈仪式感、完全融入生活的节日作为学习内容,“穿新衣、买新鞋”“赏月亮、迎中秋”等喜气洋洋的应用场景很自然地调动兴趣;中班幼儿语言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们选择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诵读,讲述有趣又益智的“龟兔赛跑”“猴子捞月”等成语故事;大班幼儿有意行为开始发展,虽活泼好动但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控制能力,喜欢和同伴交往、动手操作,我们选择气息高雅的“品茶”、强身健体的“武术”、古韵悠扬的名曲“高山流水”、“蔬果、花鸟”水墨画、意境优美的诗词等让他们学习、体验。

二、创设幼儿喜欢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提高幼儿参与热情

幼儿天性喜爱玩,听故事、玩游戏、情景表演等,喜欢直接与事物和活动中接触、在体验、操作中积累经验。小班幼儿,爱模仿、喜欢热烈场景、单一形象,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重复讲某个故事、做某个动作,比如在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时,教师可以把自己扮成嫦娥的样子,带领幼儿表演《嫦娥奔月》的动作进入故事境界;中大班幼儿喜欢融入群体、争强好胜,教师可以搭建表演舞台,组织“成语擂台”、吟唱诗歌、童谣“接龙”等,此外,跳绳、跳格子、滚陀螺、踢毽子、踢铛铛筒等户外传统游戏,也能很好地促进了幼儿四肢灵活协调发展。

三、帮助幼儿应对活动中的困难挑战,鼓励幼儿自信坚持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有些幼儿有自信、能坚持,直至完成任务,而有的幼儿则选择逃避或放弃,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坚持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

首先,教师对幼儿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尊重、接纳和爱护,幼儿对教师充满亲近和信任。

其次,教师应安静地观察,当幼儿遇到困难挑战时,教师不能着急,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同时采取措施,比如通过加入团队担任某个角色,降低任务难度、提出建议、一起完成任务等,教师对取得成绩的幼儿应予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如大班幼儿在表演故事《寒号鸟》,旭尧小朋友倡议为寒号鸟做窝,大家商量着窝要做成像个窝的型状,旭尧还用两只小手合起做窝比划,他用幼小的树枝弯曲做个窝样后,尝试着用小绳子捆绑,捆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教师看见了就悄悄过去帮忙一起捆绑,旁边的紫英抿着嘴巴,没做的动静,教师温柔地询问:“怎么啦?”紫英表示做窝实在是太难了,教师建议紫英可以画个窝的样子剪下来贴在纸皮上,紫英画了窝涂上颜色后剪下来贴在纸皮上,还在窝的四周黏上枯草。这项任务,我们看到旭尧遇到挑战能坚持、紫英在班主任帮助下虽然降低了任务难度,但她却能在窝里黏上枯草,表现得非常出色。

最后,教师应有意忽略幼儿遇到的困难或挑战本身,通过正面行动,支持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比如小班美术活动“水墨印花”,玲玲小朋友很感兴趣,却不愿意尝试,喃喃自语“邋遢、邋遢”,教师明白了,玲玲也想玩水墨,但她怕弄脏了自己的小手,这个时候教师和旁边莹瑩小朋友一起玩“水墨印花”,教师还特别展示了印满花瓣的作品,问玲玲“喜欢吗?”玲玲眼神满是羡慕,“喜欢”,教师带着玲玲到盥洗处,让她看着自己洗手:“老师的手干净吗?”“好香咧!”玲玲点头,教师趁机向玲玲发出邀请:“玲玲也和我们一起玩印花?”“嗯!”教师帮助玲玲系好围裙,带好手罩,玲玲很快就完成作品,她很高兴,发现自己的小手能洗得干干净净,还有香香的味道。

四、营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积极互动

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师生间会产生许多有趣、有益的话题,或者是需要大家共同沟通、探讨、解决的问题,要让幼儿积极互动,畅所欲言,必须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一是营造轻松、自在的环境,幼儿对教师满怀亲切、无拘束、无畏惧。

二是创设充满浓郁氛围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发现话题,有交流的话语,比如春节,可以在活动室墙壁贴上春联、年画、挂上鞭炮等,区角布满探索性材料如红包、中国红结绳、绘春、剪纸、彩扎,干蒸、油角、煎堆等等。

三是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沟通交流,随时、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讨论互动,如在民间故事《龟兔赛跑》学习中,对“乌龟在地上慢慢地爬,兔子回头看到乌龟还在很远的地方,兔子就躺着睡着了”……这个情节,幼儿很感兴趣,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模仿动作重复讲述。

四是通过家园共育延伸,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在准备阶段,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探索完成任务:1.《静夜思》的作者是谁?2.你喜欢这首诗吗?最喜欢哪句呢?为什么会喜欢这句呢?3.《静夜思》说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4.请你和妈妈一起念念这首诗。5.请家长用原话记录孩子说一句关于月亮的话。在课程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雀跃,把准备好的照片、视频等相关探索成果与同伴分享。

最后,教师要以取长的视角看待幼儿,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认真倾听并给于积极回应,还要关注相对安静的幼儿,用简单的对话,引导他们融入其中。

五、强化传统文化熏陶,引导幼儿做到知行合一

知像储水,水到渠成,量变引质变,顺势而行。幼儿在长时间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在不经意间已接纳其所蕴含内容和意义,达到学以致用,“知”付诸于“行”。

我园把《弟子规》所蕴含的教育内容应用幼儿入园、进餐、饮水、盥洗、如厕、睡眠、离园等一日生活活动中,让孩子从古圣先贤身上学会孝顺父母,友爱他人、谨言慎行、讲求信用。比如幼儿在早上入园是“步从容、立端正”,见到园长老师时会恭敬地行礼:“路遇长、疾趋揖”,进餐活动“长者先、幼者后”“请老师先用餐”,日常起居“朝起早”、“冠必正、纽必结”,离园活动“出必告、返必面”等。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持续引导,幼儿潜移默化中接纳、转化,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

以分层次的吟唱词汇优美、韵律感强、朗朗上口的经典典籍,配以旋律优美温婉的古典音乐、肢体语言、富于变幻的队形、情景表演等,寓诵读活动于故事、游戏中。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了幼儿诸多改变:克服了最原始的害羞、口吃等心理障,当张开嘴巴的诵读形成习惯时,幼儿便有了诵读自信;诵读活动中无意储备的语言词句,堆积在幼儿的脑海中不断发酵,当幼儿遇上需要运用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喷涌而出,“敢开口”“大声说”到“脱口而出”,极大丰富了幼儿口语表达词汇量和内容,幼儿会变得“善于表达”“能说会道”,想说、敢说、喜欢说,提升了口语表达的组织能力;轻松愉悦、有规律的诵读培养了幼儿的语感,为其固有的口齿模糊、发音不清的生理现象,提供正确的发音示范,形成规范准确的发音。

还有大量热爱、亲近、探究大自然的诗词浸润,启迪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发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秋天,教师带着一组幼儿午餐后散步,一阵风吹来,树上飘落几片树叶,顿时有几个幼儿不自觉念出“解落三秋叶”;遇上下雨天,幼儿喃喃自语:“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讲到春天景色的时,幼儿也是随手拈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美术活动,东东边画鹅边小声的念叨:“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进餐活动,华华小朋友不小心把米饭倒洒了,彤彤就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幼儿念出诗词的刹那间,我们满怀惊喜地发现,幼儿已熟悉、理解、喜欢、热爱中国古文学了,已经情不自禁地把它们和生活中的现象融合在一起了。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环节融合的实践研究”(编号:2020YQJK16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

猜你喜欢
传统幼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