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艺术特点赏析

2022-05-30 06:56陈筑
师道·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陶弘景骈文归隐

陈筑

《答谢中书书》是山水小品文精品,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隐居时写给中书舍人谢征的一封回信,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写出了山川之美。其中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议论与抒情、写景皆备,可谓文短旨深,景美志洁。本文拟从结构、语言、意蕴三方面着手,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为教学《答谢中书书》提供参考。

一、精巧灵妙的结构

1.“美”字串珠,前后勾连。文章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开篇,抒发感慨,分述部分重点放在“美”字,仰视“高峰入云”为先,俯瞰“清流见底”承接,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此处景意相偕,井然有序,分“晓”与“夕”两层展开。文末以感叹作结,前后照应。这样行文走笔,使文章写景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2.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一直遵循动静结合的行文顺序,从“高峰”与“清流”形体的动与静,表现山水映衬之美;“五色交辉”与“林青竹翠”光色的动与静,表现色彩交错之美;“日出雾歇”与“猿鸟乱鸣”的动与静,“日落山暝”“游鱼跃水”的动与静,表现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了一幅迷人的流动的山水诗。

作者正是通过描绘一幅幅相互勾连的美景营造意境,再以“仙都”与“奇”,点出山川之景的瑰丽,与前文“美”前后呼应,而“未复”二字,其实指的是“康乐以来”的时间节点,却不包含“当下”的“我”,如此的“夫子自道”,让我们看见一个沉醉其中,独得其乐的隐士形象。全文层次清晰,环环相扣,脉络分明,又有变化,充分体现作者艺术构思上的精巧与韵味。

二、精粹简练的语言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其特点为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和谐。

陶弘景所处的南朝时期盛行骈文,不少作家过度追求文采,以辞藻典故为要,追求形式美,内容空乏。从语言形式来说,该文同一般意义上的骈体文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特的一面。《答谢中书书》有骈文的特色,却无骈文的弊病,用语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读来有超尘脱凡之感。也正因此,文章被视为骈文中的精品。

三、精深志洁的意蕴

在为陶弘景所带给我们绘画般视觉冲击和音乐般的听觉美感所折服的同时,我们又禁不住想要探寻蕴涵于作者语言文字中的深意。陶弘景生活在最黑暗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羡慕那些遁入山林,避世隐居的士人,于是常常在书信中借助景物表达自己高雅的志趣与情操。六朝时的山水画家宋炳曾说,欣赏山水在于“澄怀观道”,言为心声。山水在当时文人隐士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他们在山水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同时也寄托人格理想。《答谢中书书》从头至尾没有直接写人,但山光水色之外处处皆人,这需要细心品味。

这篇文章的主题,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梳理,是可以自己归纳出来的,即表達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老师要做的,就是加深学生对这种“喜爱”的认知,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因为他有宰相之才,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即便如此“任性”,皇帝还是愿意虚心求教,“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证明此人确实才华了得。而这样一个人,如果在朝堂,想必是会被重用的,但他却选择了回归山水,这就与王绩在《野望》中的“不得不归隐”形成鲜明对比,看出陶弘景发自内心的对山水的喜爱。

陶弘景通过文章所表现的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入世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对优美山川美景的由衷欣赏,对心灵自由和谐的向往。作者的这种奇异独绝的人格在对山川之美的描写中得到了深化。与其说幽美的山水引发了陶弘景归隐的感叹,不如说是归隐的情怀使他更衷情于这纯净的山水之美。

责任编辑 王思静

猜你喜欢
陶弘景骈文归隐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草堂归隐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陶弘景菜园求学
天宫院
启事一则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