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报告

2022-05-30 02:37丁海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

[摘           要]  随着“艺术生活化”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室内软装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艺术设计业内和广大消费者的更多关注。为更好地培养软装设计人才,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开展课程改革创新。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以加强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以全面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课程教学设计、实施和反思三个方面论证,探索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务实举措,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软装岗位适应能力。

[关    键   词]  岗位能力;教学实施报告;室内软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30-0058-03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是一门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从20世纪90年代起,该课程已经出现于各大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1]。但由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阶段性,与当时情况相匹配的课程教学内容,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存在定位不清、内容陈旧等问题,亟待更新。

本课程将课程教学分为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两大部分,以契合“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2]的定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室内设计中与软装饰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观察、实践,感受设计感、空间感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体验设计的乐趣、提升设计的创意。三是通过落实于具体项目,让学生实践已经了解并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较为熟练地完成室内软装设计项目中文案及视觉部分的设计内容,固化从事室内软装设计的基本能力,达到培养熟悉室内软装设计的实操性人才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三学生(2019级)。

2.知识水平:经过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素描、色彩、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技能,并且手绘表现技法、室内设计专题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在同步开展,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为开展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奠定了基础。

3.对象特点:学生对软装设计具有浓厚的兴趣,整体学习氛围较好。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但动手能力不强,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尚有欠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这些都是现阶段课堂教学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内容重构

以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岗位能力输出为导向,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职业技能要求融入教学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匹配对接,同时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开展教学内容的动态变更,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完成理论性内容的展陈与学习,实现能力内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同步开发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境,以项目为中心,多元展开课程并实施教学(详见表1)。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软装”与“硬装”的关系,熟悉室内软装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不同软装设计风格的主要特点,把握相近风格间的异同点,掌握软装方案中色彩、家具、灯光、花艺、布艺等元素的设计要点,掌握软装设计原则、设计流程、软装提案的内容表达。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主流的软装辅助设计软件;能够自主归纳并吸收不同风格软装元素特点;能够根据指定风格选择合适的软装设计元素和展陈方式;掌握家居空间摆场技巧、软装设计全案展陈的设计与制作。

3.素质目标:牢固树立“设计源于生活”的理念,拓展兴趣爱好,提高文化修养。坚持日常积累,多看、多思、善问、勤记,敏于观察,善于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沟通技能与现场应变能力,具备较强的目标实现能力。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理念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室内软装设计师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为切入点,以课堂学习为支撑点,以项目实践为着力点,以信息化教学为兴奋点,实现多点结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实践优势,搭建项目平台,打造“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3]。

(二)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对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在教学中强调社会需求导向,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务实作风。引导从大处着眼,聚焦大环境、大市场,以更宽的视角、更新的需求来审视室内软装行业的发展;从小处入手,熟练把握各类软装基本元素,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各类元素的组合方式,实现应用表现手法的与时俱进与推陈出新,把所学理论、技能与对行业发展的审视、观察、思考相结合,在真实的工作项目中融合展现,同时倡导课证融合,为学生顺利获得“1+X”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打下坚实基础。

2.混合式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且比较依赖于实践环节,因此,选择线上线下交叉混合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务实的选择[4]。课前通过工作任务设置,以问卷、测试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情况摸底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分配理论再学习与实践的占比;基于工作任务,学校教师指导完成项目流程,通过企业人员的连线指导,实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施校企“双师”授课,课后拓展应用与测验,内化职业核心技能。教学中突出信息化应用,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以混合式教学方式解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5]。

(三)教学组织

以自由表达方案阶段的学习任务一:“软装提案”这一教学任务为例,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

1.课前启发:线上发布预习任务单,组织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预习。以微课视频、最新案例等学习资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学生在预习之后需要完成相应的在线测试或者参与话题讨论,通过测试成绩或话题讨论表现,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侧重地调整上课内容。

2.课中内化:根据调整后的上课内容,及时调整线上线下教学比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重点、难点为目标实施教学。对项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与项目设计要点,指导制订工作计划,搭建软装提案的初步构思,结合设计软件对构思方案进行推敲,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倒推课程学习,培养多维度、多层次的设计理念。

在特殊时期里教学团队利用“课堂派”进行线上教学。授课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设计多类型习题相结合的综合性线上测试,通过分组竞争和积分奖励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预习资源选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据此对预设计划和策略展开针对性的调整。

3.课后转化:知识鞏固,能力提升。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派”这一教学平台上传相关的延伸拓展资料,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小组作业、开展设计方案交流与讨论,对知识进行沉淀和内化。教师还针对线上学习情况及线下教学情况展开综合性评价[6],反思学习资源整合设计、线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便于不断优化,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方式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灵活使用讲练结合、项目驱动、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应用、微课视频、现场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团队协作,鼓励学生通过研讨和实践自主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形式:举行专题研讨会、推进交流会、经验分享会等,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引导学生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改变原有单一甚至教条的思维模式。此外,教师提供专门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结合。

三、教学反思

(一)特色与创新

1.课程思政培育专业使命感。引入课程思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宣传行业杰出人才的先进事迹与分享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荣誉感,为学好课程、提升能力提供动力。

2.强化职业素养、内化核心技能。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软装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设计手法也纷繁多样,各类新鲜课题也更加富有挑战性。课程团队每年暑假去设计公司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共建,在此期间团队根据不同空间类型,针对客户的需求,打造软装设计方案,进行方案表现、制作软装预算及合同、验货、摆场、交接确认,以保持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一致。共建从2017年实施至今,收获较好的成效,较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智慧课堂“e”线融。将信息化技术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在知识呈现与传递方面,将软装设计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利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成若干个项目模块的课程微视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协作交互方面,借助“课堂派”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课程预习、课时讨论、在线测试、课后问卷等功能的集成,增加了师生交互,为学习提供了便利;在学习评价方面,利用“课堂派”便捷的评分体系,观测分析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把控教学;同时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提醒,方便学生有的放矢地查漏补缺。

4.实训引入“互联网+”双创教育。在实训环节,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创业获得设计项目,通过“e+”项目,以SOHO形式开展软装设计服务,完成沟通协调与项目任务。在互联网环境中实现工学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也更能够促进高质量创业就业[7]。

5.创新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将教学评价细分为线上教学评价、线下教学评价和综合性教学评价三个部分。其中线上教学评价以线上随堂测验、预习测试为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每堂课的测试成绩及线上讨论参与情况、自主学习时长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评估;而线下教学评价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率、教学参与积极程度、实训表现等展开过程性评价。最终把线上、线下教学评价综合考量,按比例计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二)不足与整改

1.产教融合待进一步深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无法完全对接职业核心能力和素养。下一步拟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全融入本课程教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满足室内设计领域的要求,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设计型人才。

2.精准指导待进一步加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实时动态数据的捕捉虽为教学反馈提供了技术支撑,但仍然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下一步拟对教学模式的整体架构、教学平台的深入构建、教学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期实现精准指导、个性教学全覆盖的优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季蓉,臧慧.市场环境下的《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8(12):52-53.

[2]李文贞.室内软装饰设计教学的改革思路与方法[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40.

[3]侯婷.《室内软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5):143.

[4]张永良,霍倩倩,郭旭新.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调查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35.

[5]周阳.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究: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J].艺术研究,2019(4):113.

[6]王冀豫.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析[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4):172.

[7]杨玥.“互联网+”双创教育模式在设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室内软装饰设计》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9):124-125.

①本文系202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传承视域下高职双创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JS JG476;主持人:周书林、张忠)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丁海昕(1984—),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与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教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