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促进德育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

2022-05-30 10:48采有余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8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化学德育

采有余

[摘要] 初中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明确德育目标,将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刻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的环保理念,坚定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化学;德育;学科融合

一、德育与初中化学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环境下,很多中学只围绕中考和高考的应试来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中只重智不重德,对于情感、态度和德育素养的教学目标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化学课堂往往如同传授学科知识似的,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就缺少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领。学生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树人的根本。”学校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德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德行如树木之根,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修身立德,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学生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国家做出贡献。学校教育的根基是学科教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有系统地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化学学科特点需要与德育相融合。化学是进入初三后才接触的自然科学学科,与社会、环境、生活、技术都有着紧密联系。化学学科是在全世界科学家不断探索、失败、再探索的艰难历程中发展壮大的,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都是人们在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中得以发现的,化学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不怕失败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基础。初中化学能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门展望未来、有助于培养正确世界观的学科,化学课程标准在德育方面要求培养学生资源合理利用理念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精神等道德品质。

初中生品德与心理的培育需要初中化学学科与德育相融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初三不仅是升学的一年,还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年龄段,此时的学生对于新接触的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化学教学要抓住这个重要节点,教师要站稳课堂阵地,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上因势利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效将化学知识传授和德育渗透二者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树立珍惜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理念,增强民族自尊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境教学下德育与初中化学学科融合的策略研究

鉴于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化学教师将德育渗透课堂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讲解化学历史发展、引入化学实验、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等,都是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教师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创设德育情境并引入德育案例,再开展德育渗透,能更有效地将教学知识与德育目标贯穿在一起,因此可按“确定德育主题→选择化学知识为载体→创设情境与设计德育方案→完成德育目标”这样的思路在化学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巧借化学史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爱国情怀

初三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教学可塑性很大。教师要借此将德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科学史,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记载着无数的发明创造,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贯穿化学发展史和爱国科学家的事迹,使乏味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而丰实,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以此磨炼学生的意志。

我国古代发明就可以作为化学第一课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我国东汉时期的蔡伦就以破渔网、破布、树皮等原料首次发明了能大量规模化生产的纸张,这是人类书写的革命,后来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传入了阿拉伯和欧洲等各国,为世界文明的记载和传承奠定了基础。黑火药也是一项重大发明,在教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黑火药的成分——硫黄、硝酸钾和木炭,在聆听历史并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的同时,学生也能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步骤。在教学金属冶炼新课的内容时,介绍炼铁甚至炼钢的技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名剑与精良兵器就出现在这个时期,距今两千多年的越王勾践剑,仍闪闪发亮保存在博物馆中。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化学发展史,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贡献,在心中深刻树立民族自信、自尊与自豪感。

在20世纪上半叶,在艰难环境中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为国为民的化学家,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身,他们的伟大事迹都是化学学科德育的优秀材料。例如,在学习生活中常见化合物纯碱的时候,就可适时介绍爱国科学家侯德榜的故事,早在20世纪初,纯碱的工业生产被西方列强完全垄断,大大制约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侯德榜求学清华并被保送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可他毕业后放弃优越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在西方技术垄断和严密压迫中,克服重重阻碍,创造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而功勋卓著。教师通过介绍我国近代的化学家的感人事迹,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以此教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忘涵育家国情怀。

2.善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环保理念

化学工业的高度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环境灾难,由此引发的问题不胜枚举。环保已经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初中化学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保护环境的学科素养教育,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以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不但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而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还能起到化学育人的效果。例如,进入实验室之前,教师就可以强调化学药品的污染性,废液和废渣如果擅自倒入下水道会造成周围土壤和水体污染,因此必须倒入废液缸中集中处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切实掌握了污染物不能随意丢弃,此时教师再联系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普通的塑料袋在土壤中需要300—400年才能降解,严重污染土地,教师借机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树立环保观念和习惯。在后续学习酸碱盐这一章内容时,教师还可以创设环保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反应将废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氢氧化钠的废液可以加入稀盐酸,酸碱中和后调至pH=7,此时就是无污染的氯化钠溶液,达到无害化排放的目的。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起到复习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拥有资源回收利用的意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質,在今后生活中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课本呈现的化学反应也会有许多有毒气体释放,尾气的合理处置是化学教师要强调的问题。例如,教学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会将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底部,以此吸收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直接排放空气中,不仅危害健康,还会造成硫酸型酸雨。此时,教师适时补充介绍1952年的伦敦酸雾事件,四天内平均每天死亡1000人,还有大量的人患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我们所有人都要以此为鉴,不能再让历史重演。再联系当前生活中化石燃料的使用,工业生产中通常要先对煤炭进行无硫化处理,减少排放二氧化硫。当前许多国家都在寻找新能源,代替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减少污染性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尾气处理的实验教学,学生深刻体会到节能减排的意义,出行乘坐公共交通、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垃圾,在生活中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

3.开拓课外资源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今的化学已经是生命、医学、生物、材料等科学领域的基础和中心学科,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小到一滴水、大到航空航天都有化学学科的身影。化学学科融入德育除了课堂和实验教学外,教师还要多开拓课外资源,在实践中开展学科德育。德育应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的过程,化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对学生晓理、动情外,还要让学生行动起来,在实践中体验德育,化学起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在校园中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活动,体会劳动的辛苦;在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参观当地工厂,实地考察废液废渣的处理工序,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在实验课堂中,为学生介绍实验室易燃易爆化学品的保存和使用方法,引入一些违规操作导致严重后果的警示案例,如某学校教师向燃着酒精灯中添加酒精,造成爆炸,班内不少学生烧伤住院,某学校教师向浓硫酸中加入水,造成酸液飞溅,重度烧伤。这些经验教训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学生和教师,让学生体会无论是在学校实验还是家庭使用电器上,都要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筑牢安全意识,绷紧安全这根弦,维护人身与财产安全,最终升华到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近些年来,部分不法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化学知识不当地生产和贩卖有毒食品。例如,为了违报奶粉中蛋白质含量,违法掺杂有毒的三聚氰胺增加含氮量;化工原料苏丹红一号被不法分子用于食物染色;小龙虾洗虾粉等。化学教师在教学化学与生活的内容时,可以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查阅搜集课外资料的相关任务,体会这些案例对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告诫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语重心长地教导他们学习化学知识,不是为了动歪脑筋、赚黑心钱,而是要以化学造福人类,培养学生珍惜资源、崇尚科学的态度,将来努力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为国家科学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祖国丰富的资源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为青少年成长和施展才华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不能唯利是图,而应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4.结合时事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上,学生很喜欢听教师讲一些发生在身边或者国内外的时事新闻。有很多教师只是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把一些新闻作为随便聊聊的话题。实际上新闻在化学教学中可大做文章,以时事新闻作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并且结合新闻中的具体事件提出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可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将重大新闻事件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地了解并分析新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因此宜结合教材,适时地插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新闻素材。

当年的一则重大消息:“恭喜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曾经向媒体介绍,研究的难点是对青蒿科属的选择方面,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迪,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提取方法,采用乙醚冷浸法低温提取,最终获得成功。通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这则消息,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学习化学后会发现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若能借助于科学方法,经常性地分析时事新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化学学科的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是一门有独特魅力的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内容广泛,担负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另外,化学学科融入德育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教师通过化学与生活、历史、实验、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联系,将德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但使课堂生动形象,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质,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欧之海.“细节德育”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分析[J].考试周刊,2020(01):141-142.

[2]邓忠铭.试论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J].试题与研究,2021(31):1-2.

[3]申伦.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5):29.

[4]曹亚娟.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学生數理化(教与学),2019(02):11.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初中化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