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贫困村脱贫攻坚基本情况研究
——基于大学生暑期脱贫攻坚社会实践

2022-06-01 14:40李红丹
山西农经 2022年9期
关键词:贫困村调研贫困户

□李红丹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0)

消除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各国人民与贫困的斗争一直在持续。2020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广大人民和党员干部与贫困历经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山西作为扶贫的重点省份,从总体情况来看,脱贫攻坚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不仅为中部地区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也为下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应了解脱贫攻坚的政策举措、成果成效,借鉴和学习脱贫攻坚当中的先进经验和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 调研背景

山西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有两个;全省119 个县(市、区)中有58 个贫困县、7 933 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144.2 万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的山区。可以说,山西省的脱贫政策、脱贫成效非常具有代表性。

中北大学作为山西省本土高校,立足山西并服务于山西转型发展。学校招募组建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师生组成实践调研队,深入三晋大地对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了解山西省农村扶贫现状、民情;了解国家政策、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可以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引导青年学生为山西省发展作贡献。

2 调研区域及调研对象

调研区域为运城市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吕梁市中阳县神圪垯村、吕梁市临县林家坪镇新民村、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罗家峪村、晋中市榆社县云竹镇清风村、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圪节底村、长治市高平县圪台村、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泉沟村。以上这些村分布于晋中、晋南、晋北3 个大区,基本集中于山西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研对象为当地的扶贫党员、村支书、驻村干部、老党员等,从多角度、多维度围绕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收集资料,了解扶贫情况、扶贫措施,针对目前乡村脱贫发展中的具体进程和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同时,进村入户对普通群众、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进行访谈,了解其生活状况、扶贫情况、目前的存在问题与困难。

3 调研地区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3.1 山西省贫困村基本扶贫情况

山西属于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次走访的8 个贫困村,地处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欠发达,基本以传统农业为主。以圪台村为例,圪台村地处太行山区,位于晋城市高平县西部25 km 处,整个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台上,海拔超过1 300 m,境内群峰耸立,沟壑纵横。现有9 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30 户、887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6 户、508 人,非贫困户144 户、379 人。“十个村庄,山大人少,无暖无气,土坡土房”,是过去人们对高平市野川镇圪台村的评价。路难走、设施差、房子破、老人多、下山难、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难是这里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经过山西省扶贫队伍几年来的奋力攻坚,调研的8 个村已经基本实现脱贫。调研时向当地村民随机发放了100 份访谈问卷,并进行了访谈。其中91%户享受了扶贫政策;81%户对脱贫攻坚工作感觉满意,认为目前生活条件很好。

3.2 扶贫的主要措施

根据调研和访谈的结果来看,这8 个村实施精准扶贫的措施有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培训就业扶贫、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扶贫、综合保障扶贫、抓党建促扶贫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产业扶贫。

易地搬迁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黄土残垣沟壑区的贫困人口,村庄环境恶劣、交通道路难,上学就医难,常规的扶贫措施起不到作用,只有易地搬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最主要措施,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人口增收、增强经济收入的重要扶贫方式。这几个村落依据自然环境、区域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开发特色产业,包括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扶贫产业、旅游产业、光伏发电产业、多种产业综合产业等。

3.3 扶贫党员干部主要工作方法

1)制度保障,组建帮扶机构。为切实打赢打好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各市、县都安排了定点扶贫工作队,制订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如忻州市园林管理局派驻羊脑沟村和泉沟村工作队,形成驻村工作队,同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对两村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摸底调查。阳泉市平定县对冠山镇罗家峪村成立了帮扶工作队,“一村一队、一队三人”“五天四夜”驻村进行调研,解决了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一等实际问题。

2)走访调研,精准摸排情况。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委会成员等深入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通过与家庭成员的交谈和实地考察,掌握当下村民致贫的根本原因,并积极宣传扶贫的具体政策,帮助村民提高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3)因地制宜,制订帮扶计划。针对不同村、不同贫困户,采用不同扶贫政策,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重在思想引导;对“因老、因残、因病、因灾”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重在生活救助;对缺技术、缺资金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重在生产扶持。以运城市垣曲县新城镇左家湾村为例,扶贫干部积极推动贫困户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建设蔬菜大棚、水果大棚,种植花卉,开设香菇基地、发展旅游业。全村通过务工收入脱贫68 户、185 人,通过金融扶贫18 户、55 人,通过公益岗位脱贫4 户、4 人,通过易地搬迁脱贫43户、122 人,通过产业脱贫32 户、94 人,通过政策兜底脱贫14 户、19 人。2018 年底实现整村脱贫,2019 年底实现所有贫困户脱贫摘帽。

4)统筹推进,创新扶贫模式。以长治市高平县圪台村为例,该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实行了“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组建了连翘种植基地21.8 hm;在野川镇区建起了春秋大棚51 栋,村里也建设了30 kW 的光伏发电站,这些产业很好地带动了村集体收入破零,并且使贫困户得到了收益分红。同时,镇政府和圪台村村委会定期举行招聘会,帮助更多人解决就业上的困难;对于60 岁以上的老人,村委会实行了“低保兜底”政策。

3.4 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有的地方生产性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选择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滞后。扶贫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养殖业和低端种植业,产业结构单一,零星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品牌意识不足,附加值不高,虽然短期内对脱贫增收见效快,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另外,部分地区市场理念和营销能力不足,对市场的调研谋划不够,自主调节能力差,易产难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

2)村民素质有待提升。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素质贫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农民贫困的内在根源,直接影响扶贫的成效。当前村民由于自身教育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加之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不完善,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文化素质水平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3)资金投入监督不力。有的村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通信等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的扶持资金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村民的发展。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4)联动帮扶不足。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农村各项产业和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整体而言企业和地方缺少完善的联动帮扶机制,目前虽有企业共同帮扶贫困村,但从整体上来看仅停留在形式上,整体推进与农民个体问题不协调,企业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实效性不好。扶贫工作是一个整体系统性工程,需要依靠社会各级组织的强力配合,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缺失,后续扶贫攻坚任务,有效预防贫困人口返贫的问题仍然艰巨。

4 结论及建议

经过此次调研,了解到当前贫困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扶贫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脱贫成效。党的方针政策已经深入民心,扶贫对象更精准,扶贫政策更精细,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产业扶贫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但是,由于部分村庄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较深、扶贫难度大,在脱贫过程中仍然存在贫困人口教育水平和素质整体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首先,延长扶贫产业链。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化解返贫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贫困地区发展的扶贫产业项目整体还处于“种什么、养什么”阶段,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作为原材料进入市场,影响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更多获益。对此,一要深化产业扶贫,就要逐步延长产业链条,做好产业项目的合理规划,朝着精深加工、特色品牌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二要深入挖掘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培育地方品牌特色,打开市场,促进产品效益提升;三要推动产业融合,将扶贫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教育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相结合,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依托新型产业业态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四要加强资金整合,发挥规模效益,加强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部门专项资金的整合,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统筹规划,发挥资金效益,助力产业发展。

其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部分贫困群众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要通过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提升群众的生产技能。一要建立长效机制,从政策上引导,提高基层干部、群众预防返贫的意识,不能掉以轻心,扶贫工作要常抓不懈,坚持将扶贫监督的长效机制落到实处;二要不断加强宣传引导,利用电视、微信、广播等软媒体宣传平台,利用乡村道路、文化广场、街区巷口等公共地区等户外宣传场所,号召鼓励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劳动和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倡导勤劳光荣、赖贫可耻的价值导向和崇尚劳动、鄙视懒惰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三要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教育,在贫困地区根据人员需要开展对应的技能培训,使每个家庭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开展农业实用类的技术培训、销售技能等系统化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发展能力;四要开展激励性扶贫机制,提高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利用奖励脱贫致富能手、文明户评比、开发当地就业岗位、联合企业帮扶等激励性措施,提升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成就感,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户内在潜能。

再次,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村级组织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前沿,党员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头羊”。一要倡导党员率先响应国家政策带头致富,带头实施产业项目,引领广大贫困户增收创收,推动党建促脱贫;二要对致富带头人、扶贫合作社领办人、扶贫成效突出者进行教育引导,吸收发展成党员,吸纳进党支部,引领其他普通群众致富;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统筹整合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支委会班子、包村干部、扶贫企业党支部等优质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结对子、互助组、一帮一等扶持方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猜你喜欢
贫困村调研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