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课程转型探索

2022-06-02 09:09王定国
关键词:劳动教育普通高中

王定国

摘要:近年来,劳动教育在普通高中经历了从活动到校本课程再到国家必修课程的演进。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以素养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以“乐农”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形态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课程价值从知识到素养的嬗变、课程开发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向。

关键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各校基于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不同内容的劳动教育。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随之,相关专家和学者也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关系,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在这一背景下,广东省教育厅命名了一批劳动教育基地,评选了一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21年,广东省东莞市制定的《东莞市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把劳动教育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部分。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自2011年创办伊始就大力推进劳动教育,办学10年来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2020年,学校还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以劳动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为抓手,在原有以“乐农”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劳动教育转型的探索。

一、以“乐农”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以“乐学教育”为理念,在段文宏校长的指导下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结合周边土地资源充足的特点,学校开展了以“乐农”为主题的农业生产劳动,并以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开发了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一)以建设劳动基地为基础

建校初期,周边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长租了与校园相邻农戶的60多亩坡地、水塘,将其建设成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通过课程融合、基地共享、师资交流的方式建设校外农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学校深刻认识到,农业劳动必须与科技相结合,未来的农业是科技农业。学校的二期工程充分利用校园空间立体结构,规划在楼顶建成科技农业试验区,引进无土栽培、雾化栽培、立体农业、精准监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技术,既传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优秀的中华文化,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

(二)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

学校形成了由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工、种田能手、非遗传承人、家长、专家等组成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劳动类型,学校将以上师资进行合理搭配。

(三)以传承农耕文化课程为特色

学校把“乐学”品牌理念贯彻到劳动教育中,结合周边环境,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土地资源、较近的校外农场优势,以农民为师,实施粮食瓜果种植劳动课程。学校充分认识丰收节的重要价值,传承、创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龙舞,把劳动教育与科创、艺术结合在一起。

(四)以素养评价为导向

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学校立足以素养为导向,侧重于对劳动素养的评价,主要从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态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从实践性、操作过程、教学效果层面评价教师的教。

学校开设的以“乐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着眼于立德树人,对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农耕是劳动的最基本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农耕劳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中,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改进与转型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与建校同步进行的。2011年建校初,学校在校内规划了两块种植基地。同时,通过租赁方式把校园与邻近学校的60多亩坡地、水塘一体建设为果蔬种植、水产养殖基地,种植了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和向日葵、油菜花等集观赏与收成于一体的农作物,一时成为东莞校园独特的风景。前些年,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校园内的种植、养殖基地,以丰富校园生活、美化校园环境为主要目的,办得有声有色。随着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我校的劳动教育也进入了新的探索与转型期。

(一)从自发到自觉: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转变

十年前,学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以德育校本课程方式开展。一方面,通过日常内务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果蔬植物赏花观果,养殖天鹅、孔雀美化校园,让学生在劳动中陶冶情操。而劳动技术的内容则在通用技术课上实施,导致劳动技术和劳动实践存在分离、脱节情况。师生对劳动、劳动教育的理解也较为肤浅,存在简单地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的现象。当时,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出于对劳动和教育的朴素理解而自发开展起来的,它以特色主题活动方式存在于学校文化与教育体系之中。

随着《纲要》的发布,学校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探索也有了新的实践。学校把劳动教育作为课程固定下来,以新课程理念重塑课程形态,规范课程开发与实施,并在总结已有劳动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认真研读《纲要》,对劳动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进行梳理,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系统化整合。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每天有劳动时间、每周有一节劳动课、每学期有劳动周。学校每学年有年度劳动计划,高中阶段三年有相互衔接的整体劳动课程安排。学校通过进一步细化和分解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目标的理论体系,把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四个维度进行整合。劳动内容按照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分解到每个月,并做好统一安排;教学实施上,把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课程评价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既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又对其在劳动过程中表现的劳动态度进行评价,同时将劳动成果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维度。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方式][内容][年级][高三][高二][高一][日常劳动][服务劳动][生产劳动][课堂教学][学科渗透][生产实践]

图1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二)从知识到素养: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嬗变

学校将学生参加劳动、通过双手改变生活作为正面教育的一部分。例如,安排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做志愿服务,突出服务性和公益性。又如,组织学生到校外农场观摩体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挖红薯、采摘果蔬、自己动手做饭,体验劳动的喜悦,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会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再如,在通用技术课堂上,教学生和面、包饺子、蒸包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是关注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凝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必然要以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是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从必备知识、关键品格、正确价值观念维度描述劳动教育的目标。因此,劳动教育的素养可以概括为:必备的劳动知识和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正如王红教授所提出的劳动素养:公民首先要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深刻理解劳动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劳动中形成艰苦奋斗、认真负责的劳动习惯品质[1]。

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按照素养导向整合后,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的“乐农”系列课程和“乐创”系列课程。“乐农”系列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四时农耕知识为基础,以有助于提高劳动技能的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传承农耕文化为价值追求,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乐创”系列课程,注重科技创新与劳动教育相融合,通过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种田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创造精神,体会劳动对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这些课程在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劳动知识、能力、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念的统一,助力学校实现了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价值追求的迭代更新。

(三)从经验到理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转向

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除了要实现课程目标和追求价值的转变,还要在课程实施上更加注重以先进课程理论为指导。学校将STEAM教育、项目式学习等运用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中,促进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规范与创新。

一是开发实施体验式劳动课程。它以体验式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真问题。这主要在以日常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内容的课程模块中实施。如“今天我当家”家务劳动课程,要求学生以家长身份自主安排一天的家务劳动,体验家庭责任感。又如“丰收节”农作物收割采摘课程,要求学生参加割水稻、挖红薯劳动,领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体会丰收的喜悦。体验式劳动课程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与价值。

二是开发实施探究式劳动课程。它以探究式教学理念为指导,注重在劳动中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即把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观察记录、分析综合、优化改进等运用到种植与养殖中。如学校开设的油菜种植课、蜜蜂养殖课,学生全程观察记录油菜、蜜蜂的生长过程,并运用生物、地理学科的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基础数据分析,探究生长规律,为来年的种植、养殖提供改进方案。

三是开发实施创意式劳动课程。它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把传统农业生产与非遗传承、艺术表演结合起来。学校推出以传统农业劳动为起点、以非遗传承为目标、以艺术展演为平台的“链式”劳动课程。生物和艺术科组围绕水稻种植开发全流程课程:第一阶段以传统农耕劳作、探究式劳动为主,包括育种、插秧、田间水肥管理、收割;第二阶段以手工制作和民间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包括把稻草晾晒干,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教学生扎草龙、舞草龙;第三阶段融合音乐、美术、舞蹈、科创,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草龙舞搬上舞台。

三、高中学校劳动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还面临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劳动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

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在普通高中科目多、课时紧的情况下,在时间安排上只能与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编排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为必修课程的地位和落实程度。以劳增智,劳动可以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把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劳动的重要意义等内容融合到生物、地理、历史、思想政治、语文学科中。而一些劳动工具的使用技能可以结合物理、化学、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未来各学科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应考虑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合。

(二)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家庭教育有法可依,劳动教育应当在家庭教育中占有相當分量,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也应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小就做好简单的家务劳动、个人的衣物整理是培养劳动习惯的良好起点。劳动教育在学校是必修课程,承担家务劳动是作为家庭一分子的义务。家庭与学校、社会携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形成劳动光荣、尊重劳动的思想观念。

(三)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耦合

科技教育在当下是热门话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学校在开展科创活动时,应优先开发生产劳动中的科技创新课程,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把科创思维运用到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开展创新性劳动。

(四)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的结合

地处大湾区的东莞市,是世界制造业名城,其工业制造是城市的名片。显然,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会有很多人投入到工业生产领域中。因此,开展工业生产劳动课程应在城镇学校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工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危险性高等特点,各校都望而却步,于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农业生产劳动着手。其实,各城市的职业高中、技师学院配备有实训中心,加强普职合作,用好这些实训中心的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把手工劳动与机器生产相结合,把农业生产劳动与工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红,向艳.指向劳动素养的劳动课程实施及案例分析[J].中国教育导刊,2022(2):77-8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普通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