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融合微博“树洞”的着力点探析

2022-06-04 14:24韩卓轩孙光磊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树洞微博

韩卓轩 孙光磊

摘要:在“万物皆可卷”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难以排解释放,微博“树洞”这一隐秘的角落因其自我实现、情感映射、铭刻记忆等功能,逐渐成为网络用户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场所。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微博“树洞”极易沾染各种次生文化症候。文章从虚假传播、价值迷离和隐私敞视三个层面揭示了微博“树洞”中存在的诸多困局,提出要通过多元主体把关和强化结构制约等方式解困,并试图让媒体通过功能吸纳、情感涵化、职责履行等方式融合微博“树洞”,建立起微博“树洞”、媒体社会责任履行间的强关系,将微博“树洞”在传递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正向作用发挥到最大,照亮隐匿在社会夹缝中的个体,进而形成社会合意,共同建构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

关键词:微博“树洞”;媒体责任;主流媒体;平台媒体;困局与破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00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刷屏上瘾的媒体社会责任履职困境及治理方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860012

“树洞”一词最早起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借喻那些能将秘密告知且不用担心泄露的地方。微博“树洞”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是以接收用户投稿,在垂直领域分享用户UGC内容为主的bot类账号,账号本身承载着“树洞”的功能;二是用户自发在一些逝者微博评论区进行评论互动,使得逝者微博成为供陌生人抱团取暖的“树洞”。

通过微博“时光机”功能发布了第1897条微博后,患有抑郁症的微博用户@走饭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她的微博也成了无数抑郁症患者吐露心声的“树洞”。截至2022年2月,@走饭生前最后一条微博的评论数超过100万,点赞数达到16万,转发数达11.4万。当下,伴随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微博“树洞”为代表的虚拟空间逐渐成为满足用户释放压力等需求的空间。在这一匿名情感空间中,用户可以畅所欲言,与社交媒体中的陌生人相互取暖。文章将通过分析微博“树洞”的建构困局和破局,探究主流媒体应如何借势微博“树洞”这一媒介,弘扬主流文化,彰显主流担当。

一、式微之境:微博“树洞”的建构困局

首先,得益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在微博“树洞”这一虚拟空间中,个体可以匿名的身份轻松表达真实的情感,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吐露出来,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其次,微博“树洞”又通过点赞、评论等互动方式,让个体原本极具私密性的情感朝着涂尔干所说的“共同的情感”或“集体情感”[1]的方向演进,使得个体间通过符号言说的互动产生情感认同。第三,逝者微博账号下聚集着大量的公共讨论,这也使得微博“树洞”具备了铭刻记忆的属性,“走饭”“李文亮”这些名字所承载的,已经超脱这些曾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行动的人,而变成了无数文字和精神的载体。然而随着微博“树洞”对用户生活的全面渗透,其也沾染了各种次生文化症候。

(一)虚假传播:流量至上的情感贩卖

微博“树洞”作为一种真实记录用户情感的媒介,其所固有的敞视他者隐私的特性,早已成为流量至上时代的重要致富法宝,引得各路商业资本的觊觎——通过专业写手大规模生产各色虚构的情感故事获得用户关注,进而掘取微博“树洞”的变现价值。这种兜售情感的实践活動,通过对虚假的情感经历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用户跟随引人入胜的故事进入资本精心搭建的叙事框架,在强沉浸的“心流”[2]中激发情感共鸣。在被资本构成的商业景观中,微博“树洞”炮制的情感故事虽然满足了观者的窥私欲,但也使得用户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沦为“商品组成部分”,其注意力和时间被免费兜售。

(二)价值迷离:精神实质的降格运作

在社交网络中,网络技术为不容易受到关注的个体提供发声途径的同时,也为无数情绪化、戾气十足的看客提供了在键盘上疯狂飞舞的“赛博拳头”。对于他们来说,网络空间没有理性探讨的真实情感,只有泄愤于声讨、游行中的狂欢情绪。当那些键盘侠侵入微博“树洞”这个寂静的角落时,该空间就会显现出大量极端的情绪和刺耳的声音,让情感的分享降格为情绪的释放,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外溢扩散。

此外,微博“树洞”中还有大量以身体叙事为主的表达,这些话语表达往往包含许多血腥、黄色、暴力的内容,使得微博“树洞”仅仅停留在对身体的凝视而忽视了情感倾诉的最终目的。当身体成为一场表演,成为社交的谈资,当微博“树洞”成为身体交易的场所,每一个微博“树洞”的参与者都不得不加入这场精神实质的降格运作中。

(三)隐私敞视:集体窥探的共景监狱

在共景监狱中,被围观者作为观看主体的资格被剥夺,成为一种被展示的对象。微博“树洞”就充满了这种围观结构,用户对微博“树洞”中倾诉情感的个体展开凝视和控制,使其身陷隐私被敞视的风险。“树洞”之所以为“树洞”,就是因为它是介于私密空间和公共领域间的情感空间,是满足情感归属需求的产物,但当围观者的窥私欲倾注于微博“树洞”中,使得原属于个人的隐秘的角落持续坍塌,也让被围观者变成赤裸于共景监狱中的“透明人”,毫无隐私可言。

二、提升之势:微博“树洞”的建构破局

(一)自我规范:多主体化把关的意识

治理微博“树洞”乱象,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落实主体责任,只有各行为主体进行自我规范,才能让微博“树洞”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情感空间。首先,情感倾诉者是微博“树洞”得以发展延续的前提,为保证微博“树洞”的良性运作,情感倾诉者所讲述的情感故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表演性内容的出现。其次,情感倾诉者切不可将微博“树洞”当成吐一时之快的过激情绪的宣泄口,应正确看待微博“树洞”所扮演的情感疏解的角色。

另外,作为情感的中转站,微博“树洞”的运营者应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首先,应对情感倾诉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二次把关,防止其个人信息资料被泄露。其次,还应对情感倾诉者所倾诉的内容进行把关,避免虚假内容的传播。

而微博“树洞”不可或缺的围观者和互动者,面对情感倾诉者吐露的心声,应为其提供精神的抚慰或实际的帮助,重视自己的发言为倾诉者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以恶语相向的讥讽作为发泄自我情绪的方式。

作为互联网参与的主体,微博“树洞”的运营者、情感倾诉者、围观者都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并将这种专业素养内化为个体间交往的基本准则。

(二)外在约束:强结构化力量的保证

对于微博“树洞”来说,外在的约束同样必不可少。政府在维护网络秩序方面发挥了决定性力量,应起到引导和带头作用,填补相关的法律空白。例如,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也为微博“树洞”中情感倾诉者的个人隐私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执法组织的建设,形成分工明确、权责统一的内部体系,重构网络信息保护和网络言论规范。

从商业资本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微博呈现出被商业严重收编的图景,针对前述微博“树洞”被商业资本入侵的局面,微博“树洞”运营者应遵守行业规范,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尽可能斩断与商业资本的关系,营造清朗的微博“树洞”氛围。

主流媒体作为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应对微博“树洞”的正向作用予以肯定,对于其负面问题进行批评指正,通过功能吸纳、情感涵化、职责履行等方式重塑微博“树洞”传播格局。

三、实践之路:主流媒体融合微博“树洞”的着力点

(一)功能吸纳:开发“树洞”空间表现人文温暖

媒体作为社会的解压阀,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微博平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由主流媒体创造的“树洞”空间,这就是主流媒体对“树洞”功能的吸纳。“树洞”本身所伴有的自我实现、情感认同等功能,通过主流媒体强大的话语声量,使得更多的情感倾诉者找到其心之所依。

例如,凤凰网旗下栏目@在人间_Living的“树洞”板块“人间睡碎念”每天都会挑选一条用户后台的情感留言作为当日互动讨论话题;@新京报推出的“树洞Plus”以视频的形式讲述一个个情感故事,在#目睹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这期视频中,通过镜头语言记录下那些目睹过家暴的孩子在“树洞”中吐露的心声。此外,还有一些媒体会在每年岁末推出一期“树洞”供用户总结上年迎接下年。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主流媒体在开设“树洞”专栏后不久便停更,如@凤凰周刊曾在2015年推出“树洞”话题#凰金夜聊#,但该话题最终在2017年停止更新。由此可见,很多主流媒体都有吸纳微博“树洞”功能的意识,但很可能面临驱动力不足带来的停更风险,成为流于形式的“僵尸板块”。因此,主流媒体应成为微博用户的注意力意见领袖[3],像探照灯一样,将探照到的“树洞”功能吸纳到自身的传播体系当中,并通过一系列主流再造将其带入公众视野,让情感倾诉者体会到媒体的温暖与关怀。

(二)情感涵化:设置讨论议题促使合意达成

在主流媒体的微博“树洞”中,培养理论那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框架是有迹可循的。例如,@四川观察推出的“观观晚间互动”和@中国新闻网的“夜猫子时间”栏目中,每天会发布一个话题供网友讨论,其中包括很多“生活美好”等充满正能量的话语暗示,通过主动设置议题的方式,与微博用户展开互动,引导用户吐露内心的负面情绪;@人民网曾报道老师化身“树洞先生”,成为学生的“解忧杂货铺”,隐喻“树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从上述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窥见,在主流媒体的微博“树洞”中,总是以核心价值观、社会温暖瞬间等内容作为主基调,并在其长期渲染下建构起对用户情感上的涵化效果,进而达成社会共识。只有当微博“树洞”成为主流媒体涵化用户的符号,才能助力主流媒体成为像导航仪一样的极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各种正能量议题的设置和长期的情感涵化,改变用户的认知与认同,达成社会合意。

(三)守正致远:承担把关重任重构传播秩序

如前所述,技术赋权使得个体拥有话语权,但伴随话语权产生的还有各种泡沫化、低俗化的传播内容。因此,主流媒体还应承担起把关者的责任,对微博“树洞”中的传播内容进行监管和指正,促进网络传播秩序的归位。

例如,一篇清华贫困生在“树洞”中发表的讲述自己求学不易经历的匿名自述刷屏网络,却遭到网友的质疑和人肉搜索,随后,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都发表文章,赞美他这种印证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載物”校训的品格,以主流声音有力地回击了网络上对于其的质疑和负面评价,及时回应舆论,将谣言消弭于无形。

所以,在信息纷繁复杂且“纯度”较低的当下,主流媒体应引导用户正确使用网络媒体,培养用户理性思考的能力,共同成为建构和谐、稳定微博“树洞”的参与者和监督者[4],建构一个共享、共建、共治的情感空间,从海量的低质内容中重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凝聚社会共识。

(四)职责履行:照亮边缘角落彰显主流担当

微博用户@走饭去世前的最后一条微博成了无数抑郁症患者抱团取暖的“树洞”,但如今,这个“树洞”却无法再被评论。2019年9月,澎湃美数课发布了《53027条留言背后,网络树洞里绝望着的自救与互助》这篇数据新闻作品,通过对@走饭的微博进行文本情感分析生成“情感乐章”并抓取其“树洞”中的用户评论进行文本分析,让人们看到这座“被海水围绕的孤岛”;2021年2月,@凤凰网“隐秘而伟大”栏目发布纪录片《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干预自杀?》,介绍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朱廷劭的自杀干预项目通过抓取@走饭微博“树洞”中表达痛苦、约死等自杀信号,拦截可能的轻生者。但这一切都是基于潜在自杀者通过微博“树洞”等渠道发出求救信号,当微博“树洞”无法再进行评论,呼救信号的传递受阻,自杀干预也就不再灵通。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的探照灯,有责任和义务向用户普及相关知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数据新闻等形式让用户看到并正视社会中隐秘的角落,担负起照亮社会边缘的重任,做新时代具备号召力的意见领袖。此外,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各平台媒体也应关注到这些群体,与主流媒体相互配合,实行平台媒体实时监测,共同举起社会责任的大旗。

四、结语

微博“树洞”因其匿名性使得情感倾诉者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社会中的束缚,在这一情感空间中通过言语符号与微博用户进行互动,建立情感认同并对情感倾诉者带来一定的疏解。作为社会的解压阀,微博“树洞”承载着述说、倾听、展现脆弱的功能,有着明显的负面偏向、情绪偏向,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个人表达的无障碍性,作为情感出口的微博“树洞”成为理性与非理性混杂的居所,因此,微博“树洞”应通过自我规范和外在约束来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文化症候,最大限度地发挥微博“树洞”的正向功能。同时,主流媒体入局该情感空间,通过功能吸纳、情感涵化等方式既可以发挥自身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又能够维护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播的自由性,实现“多声一向”,在这个隐秘的角落彰显新闻媒体在公共服务中的责任和使命,因为照见在微博“树洞”中苦苦挣扎、奋力求生的情感倾诉者,就是照见另一种处境下的每一个个体。

参考文献:

[1] 张毅.“虚拟后花园”:社交媒体情感空间的建构[D].武汉:湖北大学,2021.

[2] 全媒派.行走的种草机:生活类Vlog为何能引导我们买买买?[EB/OL].腾讯新闻,https://mp.weixin.qq.com/s/7oRvWlSJcBUJDzMWEPi-nA,2021-10-13.

[3] 邹振东,黄浩宇. 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网络舆论观察:基于大数据的量化研究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81-93.

[4] 吴飞,田野.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5,37(7):6-25.

作者简介 韩卓轩,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体社会责任。孙光磊,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融合、媒体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树洞微博
微博+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信息传播模式探究
孔小空遇熊钻树洞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温暖的树洞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