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家长深度融入班本课程的“三维同频”策略

2022-06-06 00:23嘉懿邢艳丽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班本班级儿童

嘉懿 邢艳丽

家长作为班本课程实施中最直接的人力资源,以其具有多元性的优势成为幼儿园身边的“活”资源,但在引领家长融入课程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家长不理解班本课程

很多家长对如何具体地去尊重和引导儿童的行为还不太明确,家长对儿童视角的解读浮于表面,不太理解班本课程,对班本课程缺乏主动性,因此形成了家园共育的脱节。

问题二:家长不具备儿童视角

家长开放日和家长助教是幼儿园最常见的家园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家长能进一步了解到幼儿在园的表现和行为习惯。但在参与此类活动时,多数家长不会深入了解活动目标,更难以用儿童视角与幼儿互动。

问题三:家长不了解课程评价

家长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参与评价能让幼儿感受到被珍视和在意,也是促进班本课程高效推进的重要因素。在回收的评价表中,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只是完成了“打勾”任务,有的家长没有填写具象的正面内容,有的家长隐瞒了过多期望或幼儿的负面表现。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跟很多因素相关,有的家长对班本课程不了解,认为教育和学习是教师的事情,忽视了儿童自发学习以及自身对儿童成长支持的重要性;有的家长持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在与幼儿互动时缺乏有效技巧,让幼儿失去了对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等。为了让家长能深度融入并参与班本课程,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如下策略。

结合自身的专业教育视角,教师可以通过多元的形式向家长展现更多班本化课程的儿童视角。让家长看到基于儿童视角的教育活动对幼儿学习的引领,以掌握基本的儿童观察法为宗旨,向家长宣讲科学的儿童立场。

1.活动细节记录,引发关注

在班本化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发布的班级圈活动信息对帮助家长理解班本课程尤为重要。教师应尽可能聚焦活动由来或活动过程中来源于幼儿的对话、现场表现以及后续兴趣延伸与家长做分享,引导家长关注儿童的兴趣、学习和经验。

例如,在蜗牛课程的前期,我们通过图文的方式在班级群分享了幼儿发现蜗牛过程中的幼幼互动和师幼对话,并在最后附上一段教师对儿童视角的解读。家长们在留言中表示:“幼儿之间原来会有如此精彩的对话。”

结合课程中的活动照片或视频,用文字描述幼儿对话(行为)、活动来源(或意图),加以对幼儿兴趣、经验和教师思考、支持的解读分享,能让家长更聚焦儿童的行为,去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世界。

2.班级事件梳理,看见儿童

班本课程的生发和生长往往由一系列偶发事件组成,教育契机后的有效支持对家长来说并非易事。教师应注重过程性事件的积累和梳理,用故事或短文等方式将班级课程主题共享给家长,让家长看见幼儿经验与生活的联结、探究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的流动。结合反思性思维对活动事件进行价值甄别、资源筛选、后续活动的规划预告等,让家长看到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激发家长参与课程做好情感准备。

3.挖掘活跃家长,智慧辐射

研究表明,支持家长的自我效能,家长就更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自然的学习体验。智慧家长往往有着敏感的教育意识,在课程推进中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教师通过截取家长在班级圈发布的亲子行动,将这些积极参与的家长作为典范,在班级群中分享智慧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课程的好方法,鼓励其他家庭参与互动,形成经验交流辐射圈。

家长不仅是课程的支持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我们需要与家长、幼儿共建课程实施共同体。

1.课程理念共享,深层碰撞

家园共育体现在理念的同步上,除了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外,定期与家长进行想法交流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班本主题“玩具总动员”后期,我们在主题开展前就在班级群向家长分享了幼儿对恐龙玩具的兴趣导向,以及后续玩具巡游会的计划,以平等合作的态度邀请家长们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参与巡游会幼儿服装的讨论。

我们定期与家长通过班级QQ群或微信群、家长沙龙等途径进行沟通,支持家长大胆表达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2.实施策略共探,赋权家长

家长进课堂作为其参与课程的途径之一,能够有效拉近幼儿与家长间的距离。教师事先与家长做好沟通与指导,提供适当的互动技巧支持,能够避免过于深奥、枯燥、混乱的教学现场。

例如,在班本课程“预防传染病”的主题中,我们引入了医生家长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让家长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齡特点,共同预设了助教环节中的关键引导语,创设了游戏情境体验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了常见的仪器。

家长进课堂时,教师更应关注的是社会情感的教育价值,以创设情感环境为基础,事先与家长共商活动流程,引导家长用适宜幼儿学习的方式去展开互动。

3.游戏深度体验,同频共振

游戏是幼儿的功课,也是课程最基本的活动。想要让家长快速理解教育中的游戏精神,亲身体验比说教直观得多,只有感受到课程活动的快乐,才能进一步理解课程的意义。家长融入班本课程的形式不应只局限于集体教学,可以设立更多形式的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或观摩由课程游戏化衍生的游戏实践场,直观感受幼儿玩与学之间的互融。

课程评价的主体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家长积极有效地参与课程评价是幼儿成长和课程发展的“助燃剂”。因此,提升家长现场观察的专注力,激发家长主动记录的意愿,在家长、幼儿、教师之间形成具有反馈性的回流之力,让家长感受到被尊重和需要,是有必要的。

1.征集家长感言,为爱发声

实践表明,家长参与课程评价的能力与其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相关。鉴于家长之间的差异,为使不同背景的家长都能参与课程评价,教师应该从易到难为家长创设多种参与途径。

例如,在家长开放日中,邀请家長用现场活动照片去记录活动感想,并及时将家长的评价进行整合传达给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重视与肯定,相较于纸质的评价表,这一评价方式深受家长和幼儿的喜爱。

面对班级里一些平时不太善言辞的家长,我们通过搭建文字平台,以爱为名向家长征集活动感言,收集家长对活动的想法或建议,从而建立双向评价机制。

2.回顾课程亮点,纪念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信公众号、美篇、秀米、博客等方式为班本课程的历程提供了直观的展示平台。成果展示是课程评价的形式之一。我们通过图文的形式梳理班本课程的精华,与家长和幼儿共同回顾系列活动。

例如,转发班本课程电子册至班级群,感谢家长们为班本课程做出的贡献,支持家长在评论区自由发表观点,营造宽松自由、互相学习、互相思考的互动氛围。

这不仅让家长体会到一路走来共同参与班本课程开发的成就感,而且基于儿童视角的表达和成人思考的部分,能进一步激发家长对课程的理解。

3.共筑美好愿景,双赢前行

在班本主题开展前邀请家委会成员共同讨论与课程有关的场地资源,在课程开展中期和后期与具有专业优势的家长探讨课程的学习形式;定期召开线上和线下的家长沙龙,分享课程故事与课程价值等。教育需要有双赢的思维,只有当家长对班本课程有所期待,真正感受到班本课程的力量和教师专业的魅力时,才会自愿、主动地加入课程评价,只有信任教师的教育理念才会生发共筑教育的美好愿景。

总之,教师引导家长融入班本课程的每一个行动,都考验着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不仅要会做课程而且要会分享课程,邀请家长参与课程思辨、课程决策和课程评价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体现。只有家园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推动幼儿全方面发展。

猜你喜欢
班本班级儿童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班级“无课日”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本特色活动的开展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