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与高质量发展

2022-06-07 06:01张珂涵张蔚赵文王泽琪张思乐
中国市场 2022年14期
关键词:空间效应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张珂涵 张蔚 赵文 王泽琪 张思乐

摘 要:文章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系数为负,城市间存在竞争关系;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各地市,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集聚现象,直接效应显著为正;间接效应为负,存在负向溢出,且负向作用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更为显著。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产业结构高级化;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3;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4-005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4.053

1 引言

“十四五”规划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高地,其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于全国有着示范作用。

2 文献综述

探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首先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质量的高低,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依据(金碚,2018);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对外开放能够直接地促进经济的增长。郭腾云等(2015)的研究发现,区域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对于基础设施、能源等多方面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所改进;对外开放不仅作用于经济增长,还有助于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李光龙等,2019),带来了多重效益,最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Peneder(2002)指出生产要素向高生产率部门的流动带来了“结构红利”,这一过程正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体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体现为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向“服务化”转移的倾向,突出表现为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吴敬琏,2008)。

在新经济地理学视阈下,集聚现象往往会导致核心——边缘模式的进一步加剧,强化核心区的吸引力,吸引要素向核心区流动,弱化边缘作用(Krugman,1998),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可能侵害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选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城市的资源禀赋、发展程度不同,在核心边缘模式作用下,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往往会吸引要素的聚集,产生集聚效应,空间集聚的结果可能是通过循环累积因果链扩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亦有理论认为这种集聚效应能够形成扩散,释放红利。因而提出假设1。

H1:城市间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并产生了空间效应。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苏浙皖三省共同构成,由于不同省份之间的内部生产能力差异的存在,所以区域协调程度不同,城市间的交流联系亦存在一定差异,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可能呈现不同状态,因此提出假设2。

H2:城市群內不同省份的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异质性可能会对高质量发展造成不同影响。

3.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划设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范围作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通过插值法补齐。

3.3 变量的选择与设定

本文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因变量,划分为经济增长、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创新驱动四个维度十一个二级指标。通过熵值法构建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测度情况见表1。

进出口贸易总额能够较好地体现城市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本文将对外开放水平定义为:

参照干春晖(2011)的做法,使用第三产业产值比第二产业产值,以度量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向“服务化”转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

控制变量选择如下:区域人口密度(area)为长江三角洲各地级市的常住人口比上行政区域面积,区域人口密度能够反映城市化的密集程度及城市的拥挤状况,城市人口密度的大小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交通状况(transport)为各地级市等级公路里程数,反映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政府规模(gov)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地区年度生产总值。

3.4 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群内各地级市的高质量发展状况、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空间效应,如若使用传统回归方法则可能存在较大偏误,因此,引入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先设定为空间杜宾模型:

其中,hqd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W为n×n阶空间矩阵,表示空间权重,Whqd表示空间滞后项,ρ为空间滞后系数,open为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industry表示产业高级化水平,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包含区域人口密度(area),交通状况(transport),以及政府规模(gov),εit为扰动项。

3.5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空间权重矩阵的作用在于体现区域间彼此联系的密切程度,能够有效显示区域间的空间相关性。采用两地GDP之差绝对值的倒数构建该矩阵:

4 实证分析

4.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在文中所构建的空间经济距离矩阵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全局莫兰指数进行计算,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正向空间依赖性,结果如表2所示。

4.2 模型设定检验

空间模型设定类型有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三种。通过LM、LR检验来验证空间杜宾模型是否会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抑或是空间自相关模型,模型设定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而在空间经济距离矩阵下,LM-lag与LM-error检验显著性水平均较高,LR检验的检验结果显示应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回归。豪斯曼检验结果为-33.93,故而在此种情况下应选择固定效应。综合因变量特征,选择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4.3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检验结果,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在空间经济距离矩阵下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在空间经济矩阵下,空间相关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产生了负面作用。从直接效应上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且显著性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变迁能够释放一定的“结构红利”来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反映了向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转变的特征。而从间接效应上看,对外开放水平的空间间接效应为负,一定时期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内部需求量是有限的,而外部对于该区域范围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往往是稳定的,这也决定了进出口贸易总量的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某一城市進出口贸易的增加会造成其他城市的减少,对外贸易过程中产生的开放红利也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以上结论验证了H1。

4.4 区域异质性分析

鉴于苏浙皖三省之间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会对城市群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效果产生影响,泰尔指数是测度内部差异的良好指标,可以借鉴王青(2018)的方法,设定为:

其中,yk表示k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的GDP总额,yi为各城市GDP,n为城市群组中所含城市的个数。苏浙皖三省十年平均值分别为0.136、0.167、0.262。

测度结果显示,江苏地区的均衡发展状况最好,区域内发展差距较小;浙江地区的均衡发展水平次于江苏;而安徽的均衡发展水平较差,城市间差距较为明显。在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空间效应的基础上,由于三个地区的内部生产能力差异显著,两个核心解释变量的作用在不同省域中存在异质性。将经济因素与地理距离纳入考量,重新构建经济地理矩阵,选择内部差异较小的江苏地区城市与内部差异较大的安徽地区与总体进行对比分析。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系数与核心解释变量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效应如表5所示。

空间相关系数与上文保持一致,城市群整体与江苏、安徽的回归结果均显著为负。江苏相较于安徽,高质量发展对于其他城市的负面效应更加强烈,相关系数为-3.17,在1%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江苏地区内的城市生产能力差距相对较小,在对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竞争中更加激烈。

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对本地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发达地区内部协调度较高,形成了一定的分工,且内部联系密切,产业的辐射范围能够有效扩大,从而带来了两者本地效应的显著性增强;而在安徽,由于省域内部经济联系较低,故而开放水平、产业分布均较为分散,也未对本地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产生显著性影响。

从空间间接效应上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联系较为密切的江苏地区,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均呈现出了相关系数为负的间接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其他地区的负面作用尤为明显。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一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其他地区的要素与资源快速集中,从而构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在内部协调程度较高的江苏地区这种效应得到了放大。而在安徽地区,集聚所带来的扩散红利受城市间的空间联系作用更加有限,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间接效应较弱,结果也不够显著。

通过以上分析,城市群整体与各地区的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所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即认为存在异质性,且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验证了假设H2。

5 建议

为实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内部的协同性,在寻求本地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周边地市利益;二是强化内部分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较好地区的集聚优势;三是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策略。对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在提高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注重内部协调;对于发展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安徽地区,应通过集聚作用强化中心城市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2]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5):580-588.

[3]李光龙,范贤贤.贸易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4):103-111.

[4]PENEDER M.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

[5]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修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6]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7]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8]王青,金春.中国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定量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77-94.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编号:20210140003)。

[作者简介]张珂涵,男,汉族,河南许昌人,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张蔚,男,汉族,吉林辽源人,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工程;赵文,男,汉族,甘肃金塔人,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公司金融;王泽琪,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张思乐,男,汉族,甘肃金昌人,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传媒经济。

猜你喜欢
空间效应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空间及非空间效应下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比较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