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非遗”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的融合

2022-06-07 21:09郭琳
艺术评鉴 2022年8期
关键词:艺术类非遗传承

郭琳

摘要: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表演美育教学环节的有力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艺术类“非遗”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既是增强高校师生审美文化感知自信的有力支撑,更是以表演美育提升学生审美认知能力以及传承艺术类“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审美认同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将艺术类“非遗”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非遗”艺术表演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普及保护艺术类“非遗”与学习传承密切融合。蒙古族民歌是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重要部分,具有极为珍贵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价值,以经典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为例,无论是音乐旋律还是思想情感,都充分体现出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和特有的魅力。将蒙古族民歌《嗄达梅林》引入高校表演美育课堂之中,可以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与艺术类“非遗”人才之间的对接,从而确保在传承艺术类“非遗”基础上不断促进其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非遗”  高校表演美育  传承  融合  蒙古族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05

在民族文化当中,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艺术传承与高校美育具体实施策略相互融合的有益探索。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高校教学之间的融合是艺术类“非遗”在时代背景之下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佳选择,也是延续艺术类“非遗”文化活力的必经之途。通过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相结合,艺术类“非遗”能够借助高校在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资源,打造渠道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的平台,从而显著增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提升其文化品格,同时对高校表演美育教学环节的有力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艺术类“非遗”在高校表演美育当中的价值体现

(一)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艺术类“非遗”不仅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还有着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长时间以来,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当中的重要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再加上多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影响力不断减弱,所以,构建一套完善的艺术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体系已经成为一项重任。在艺术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当中,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现阶段高校表演美育课程现状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艺术价值: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精神最理想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大量杰出的传统艺术作品,是各个时代不同民族精心创作的成果,是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思想与精神的沉淀,集中体现出各个民族的审美理念。它们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表明其创作水平已经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喜爱与认同,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艺术精神,值得后人认真地品味。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历经岁月的洗礼,能够存留下来的都是传统艺术当中的精华,也是其最为重要的艺术价值,是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的体现。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有助于高校师生深层次地认知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自身的单纯和质朴。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变革,现代艺术已经难以追溯早期朴素的本质,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诞生于民间,由每一代传承人亲自传授,始终保留着各个民族先民的印迹,具有朴实、自然的特征,这种与众不同的属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突出的艺术价值。认真分析这种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民族先民们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洗涤。

(二)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价值

美育是高校每个学科都需要进行的教育,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创造的珍贵财富,将艺术类“非遗”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可以显著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信心。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充分发掘并运用其中蕴藏的美育资源,既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策略,也是增强高校学生民族精神的最佳途径。高校表演课程已历经多年创新与变革,教学内容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在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当中引入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高校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艺术类“非遗”本身具有极为突出的审美价值与美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和创造艺术,是高校表演美育教学目标。在表演美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表演美育课程教育的责任之一。在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当中,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功能具体如下:

其一,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丰富表演美育课程内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极为丰富,很多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表演美育课的教学内容。在高校表演美育课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合理地运用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艺术类“非遗”在表演美育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功效。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深化表演美育课效果。在高校教育当中,表演课程不能只注重外在形式,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高校表演美育课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深度及思想内涵。在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当中引入艺术类“非遗”,可以提升表演美育课的深度。通过学习艺术类“非遗”,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所以,在开展表演美育课时,合理地引入艺术类“非遗”,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也是高校表演美育课承担和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形式。

(三)艺术类“非遗”在表演美育当中的价值体现

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当中逐渐形成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最佳体现。在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当中合理地融入艺术类“非遗”,实现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表演美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其传承,对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其一,可以显著地提高學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非遗”具有多元性特征,不同形态的非遗类艺术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学习传统艺术。909CD6B6-A185-48A6-A449-2EF3316EB799

其二,可以显著地增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艺术审美认同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不同主体的参与,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当中,每个人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与审美对象密切相关的客体,可以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达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艺术类“非遗”与表演美育课程之间的融合,可以丰富美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重新构建表演美育的主体。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美育教学实践时,积极尝试在高校教学当中融入不同形式的艺术类“非遗”,一方面达到了通过高校美育传承艺术类“非遗”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使高校美育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通过高校表演美育课程传承艺术类“非遗”

第一,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将传统的民族文化遗产引入到高校教育当中。从高校教育实践情况来看,艺术类“非遗”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将已有的表演美育课程体系与艺术类“非遗”进行融合,将艺术类“非遗”融入其中,丰富表演课美育教程内容的同时,通过高校教育传承实现艺术类“非遗”的目标。

第二,高校表演美育课程与艺术类“非遗”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后者可以充实前者的内容,深化前者内涵,而前者是传承后者的途径。在艺术类“非遗”的传承过程当中,高校表演课程极其重要。在高校表演美育当中,教师恰当地引入艺术类“非遗”,能够让更多学生了解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增强艺术类“非遗”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吸引更多杰出的学生主动传承艺术类“非遗”,使艺术类“非遗”获得快速发展。

第三,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民族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传承与保护艺术类“非遗”,更好地发掘优秀文化的价值,将其与高校表演美育课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完善社会价值体系。

第四,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高校表演美育课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保护传承艺术类“非遗”的功能。在高校表演美育课堂当中合理地引入艺术类“非遗”,通过教学增强其影响力;通过创新的角度继承艺术类“非遗”,在高校当中打造一套全新的体系,使艺术类“非遗”更好地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通过两者间的融合,高校的教育资源变得更为丰富,还可以为艺术类“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保护艺术类“非遗”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进行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第五,艺术类“非遗”是文化艺术发展当中的重要部分,是促进历史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在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当中引入艺术类“非遗”,增强高校师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选择。

三、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民歌”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的融合

将艺术类“非遗”和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艺术类“非遗”,还可以增强高校师生对民族的审美认同,在具体教学当中,可以通过以下形式促进两者间的融合:

其一,深入地研究艺术类“非遗”,将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具体的表演美育实践当中,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提供正确的指导。最近几年来,社会对于艺术类“非遗”的关注度不断上升,“非遗进高校”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结合程度不断提高,而艺术类“非遗”在高校表演美育当中的作用也变得更为突出。

其二,结合高校表演美育的实际情况,从保护和传承艺术类“非遗”的角度出发,发掘艺术类“非遗”和高校表演美育之间的共同点,使高校表演美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其三,合理选择艺术类非遗作品。艺术类“非遗”不仅形式丰富,很多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实践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以蒙古族民歌为例,其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念。将蒙古族民歌引入高校表演美育课,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刻体会各个民族独特的个性特征。

(一)蒙古族民歌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征,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有着广博的内涵,涌现出大批杰出的作品,融合了各个民族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具有极为珍贵的审美价值与美育价值,是现代艺术创作与创新的活水与源头,具有重要的艺术创作借鉴价值,可以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有力支撑。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先民留下的宝贵财富,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礼仪歌,一类是牧歌。相比于其他种类的民歌,蒙古族民歌粗犷豪放,旋律悠扬,其创作的题材极为丰富,有的表现男女恋情,有的赞颂自然风光,有的传颂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特有的思想与情感。2008年,蒙古族民歌被正式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与高校表演美育进行结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民族音乐表演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表演美育课的内容和形式,使民族艺术得以创新和发展。本文选取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为研究对象,将其融入表演美育课程,助力美育目标的实现。

(二)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与表演美育课程的融合

《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民歌当中的优秀代表作,具有极为突出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价值,在高校表演美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体验,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时代背景以及歌词的含义与作品的风格特征,把握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以及戏剧矛盾冲突的脉络,尤其是角色人物性格特征,让学生充分体会蒙古族民歌特有的魅力,增加表演的深度与思想内涵。

1.通过分析歌曲背景理解作品内涵

通过分析蒙古族民歌《嗄达梅林》,可以使人们获得审美层面的体验,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歌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整个故事的脉络,以及歌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嘎达梅林》主要讲述了蒙古族英雄嗄达梅林的故事。1931年,嘎达梅林的爱人牡丹因为担心腹中孩子的安全,不得已和嘎达梅林分离,牡丹派女警卫去村子里寻找安全的地方栖身,却听说民间艺人桑杰胡尔奇恰好在村子里表演。桑杰胡尔奇动听的歌声让牡丹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爱人嘎达梅林。不料第二天,嘎达梅林牺牲的消息传来,牡丹为之悲愤欲绝,想为嘎达梅林创作歌曲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因此她强忍自己的悲伤,让人请来桑杰胡尔奇。两人见面后,牡丹恳请桑杰胡尔奇为嘎达梅林谱写歌曲。桑杰胡尔奇感动不已,将嘎达梅林的事跡编写成歌曲,再加上乐器四胡独特的腔调,边唱边讲,悠扬动听。从那之后,桑杰胡尔奇每一次讲述故事之前,都会唱起这首曲子,这首歌曲也因此在蒙古族人民当中逐渐流传开来。909CD6B6-A185-48A6-A449-2EF3316EB799

在高校表演美育课当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述与《嘎达梅林》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渊源,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歌曲所包含的民族特色,让学生受到精神层面的熏陶,从而更好地表演作品。

2.通过赏析歌曲深化审美体验

整首诗篇幅极长,通常演唱的部分只有四个段落,由作曲家安波整理而成。作品通过反复重叠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英雄嘎达梅林的赞颂之情。歌曲的音调极为宽广豪迈、庄重肃穆,既体现出民众对英雄的赞颂之情,也体现出英雄的光辉形象。歌曲引子部分宁静而深广,就如同一幅画卷在人们眼前轻轻地展开,给人的感觉如同在天空中飞翔的鸿雁,俯瞰辽阔的草原,追寻英雄留下的踪迹,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看到嘎达梅林和他的爱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在辽阔的草原上幸福地生活。正在此时,急促的三连音突然响起,音乐开始变得不安定,意味着灾难的降临。嘹亮的歌声随之响起,就像是穿越到了嘎达梅林奋勇厮杀的场景之中,歌声变得越来越明亮,伴奏也随之增强,奋斗的情绪变得更为高昂,此时歌曲开始采用如同骑马飞驰一般的音调,展现出人民力量的爆发。进入高潮部分之后,通过高亢的蒙古族民歌长调将歌曲的意境带入到嘎达梅林就义的画面当中,深切地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之情。在高校表演美育课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地聆听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意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音乐的律动想象那一幅幅壮美的画面,通过学习歌曲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达到教学目的。

3.通过音乐表演增强艺术实践能力

作为一首广泛流传的叙事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主要描写了蒙古嘎达梅林率领群众抗击反动势力的故事。音乐表演时气息一定要充足,保障力度及厚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发音的连贯性,要注意体现出人物形象,把握和表现英雄气质。第三段速度加快,音色力度明显增大。在高校表演美育课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先从表演的体验再到舞台表演的体现,从内心出发演唱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特有的魅力,掌握表现歌曲情感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水平,增强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实践的能力与理解、表演作品的能力。

4.通过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蒙古族民歌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歌曲较为完整地交代了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塑造了嘎达梅林这样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嘎达梅林》充分地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英雄的爱戴与赞颂之情。通过嘎达梅林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不畏强权,保护大自然的胸襟与情怀。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不仅值得赞扬,更值得后人学习与传承。在开展表演美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从而达到通过音乐表演,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目标。

5.通过保护和传承充分发挥音乐表演的美育价值

《嘎达梅林》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蒙古族民歌作品,也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反映了蒙古族的发展历程,也體现了蒙古民族敢于抗争的精神。嘎达梅林始终心怀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斗争,他的精神是伟大的,他是蒙古族人民所赞颂的英雄,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嘎达梅林”作品情节曲折感人,语言优美,音韵流畅,气势宏伟,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音乐表演“嘎达梅林”作品,可以让学生受到优秀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为艺术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结语

教育传承是保护艺术类“非遗”最有效的途径,相比于其他的传承形式,教育传承明显更为稳定,专业性更强,可以极大地增强艺术类“非遗”传播效果。对高校教育而言,艺术类“非遗”和表演美育课之间的融合极其重要,可以为高校教育者提供全新的思路,让高校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更加深刻地认识艺术类“非遗”价值。总而言之,唯有恰当地将高校表演美育课程与艺术类“非遗”资源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民族艺术,使艺术类“非遗”在新时代背景当中再次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可.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美育探索实践与创新[J].四川戏剧,2021(07).

[2]张斐然.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探讨[J].文化月刊,2020(12).

[3]杨玉英.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97-99.

[4]王利.表演艺术类遗产在非遗教育中的样态,问题及策略[J].人文之友,2019(14):40-42.

[5]曹小劲.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9):60-61.

[6]秦杨,李冠宇.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J].艺术百家,2018(01).909CD6B6-A185-48A6-A449-2EF3316EB799

猜你喜欢
艺术类非遗传承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