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价值与运用

2022-06-13 14:11陈佃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立德树人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務,着眼于乡土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创生适合学生的知识建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乡土、懂得历史、掌握知识、增加体验,激发学生对现实进行客观、公正且积极的价值判断,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乡土文化;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A-0029-03

乡土文化能够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乡土文化与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可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还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拓展知识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创生适合学生的知识建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乡土、懂得历史、掌握知识、增加体验,形成客观、公正且积极的价值判断,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厚植立德树人的爱国精神

爱国是立德之源,是立德树人的首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教师应紧扣乡土文化中爱国、爱乡的特点,因势利导、融趣生根,使乡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与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一起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厚植学生爱国精神。“乡土教材有利于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家乡、了解和热爱家乡,立志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1]8教师应遴选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和典型人物,融入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之中,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

(一)搭建课堂与生活的互联通道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乡土文化中记载的爱国敬业、忠诚正义的伟人、名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善取其“精”,宜养其“气”,勤振其“神”,并与语文教材进行对应、观照,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之中。首先,教师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乡土化,打造童趣横生、乡音浓厚、乡知丰富、乡情感人的语文课堂。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自己家乡感人的英雄事迹、和谐的人伦关系等,与书本知识进行联结,并进一步去理解和吸纳,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再次,教师要善于从乡土文化中提炼、萃取爱国主义教育的因子,开发乡土文化的教育因素,使乡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二)构建课本与乡土的实践照应

语文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纪念场馆等,让课本与乡土“照应”,引导学生找寻、发现身边鲜活生命的价值,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搜集地道战的有关资料,在课中引导他们紧紧抓住事件叙述顺序,扣住“奇迹”“侵略”“修筑”“妨碍”“隐蔽”等重点词语,实时呈现地道结构的图片以及地道战的战争场景,再让学生深入学习文章的中心句及重点段落。学生对课文内容、地道战的来龙去脉、抗日战争有了正确认识,爱国情感也会随之升华。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地道战》,影片中的乡土气息和中国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二、夯实立德树人的语文要素基础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坚持“生活即教育”[2]。乡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表现为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基于乡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根据学生喜欢涉险猎奇的特点,鼓励学生思考求索,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学习转化为生活实践活动。

(一)融合学习环境,创优教育路径

顾明远指出了教师在传播乡土文化中的重要性:“繁荣乡土文明,关键在乡村教师。他们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村里没有教学点,没有教师,那么这个村也就没有文化了。乡村教师有水平,就可以挖掘和保持当地的文化。”[1]8教师要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感恩社会,其言谈举止都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此外,教师积极主动地拓展乡土文化的教育功能,能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将语文教材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运用乡土文化凝聚乡土情怀,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我最好的老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辨“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预设“关爱学生、知识丰富、态度和蔼、教书有法”的教师形象,通过“导学设疑—自读寻疑—探究质疑—交流答疑”,在读、思、议中植入“乡土”意义,让学生明白“个性”“独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的很多评价充满“乡土味道”,既有希望,又有要求,通俗易懂,质朴感人。教师随即现身说法,对照书本与现实得出“坚守教书育人岗位的老师都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学生深受教育,教师也深受感动,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融通对应关系,创新内化策略

语文知识应该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乡土文化进行对应,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寻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子”,用生动的现实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这些知识。建构对应关系,就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变成言语技能和学生的素养。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小桥流水人家》时,教师借助图片、视频以及语言,动态呈现了家乡的风貌特征,并适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景、人、事、物,品味家乡风光,回味童年生活,然后组织学生以自由读、喜欢读、深情读的形式开展有层次的朗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潺潺”“婀娜”“粼粼”“守望相助”等词语对应的景象特征,仿佛看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自己以及父辈人嬉戏的身影,从而唤起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之情。然后可以让学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段话,并拓展到其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与体验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由此得到提高。

(三)融汇课程资源,创生教学要素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开发、运用各类环境资源,可依托乡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采用新方式、新手段,使其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鲜词汇和时髦语句,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展示《朱子家训》《傅雷家书》以及当地有影响的家书家训,其中严格的家规与率性的文风相得益彰,让学生收获颇丰。

(四)融合生活土壤,创设体验空间

语文课程教育要与现实生活合为一体,真正回到生活中,引发共鸣,产生回应,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受到深层次的影响。乡土文化为学生语文学习、价值观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生长土壤。例如在指导《二十年后的家乡》的写作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走—看—想—说—做”的方式融入生活,把课本中学到的语文知识以及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感受家乡一草一木之美,感受家乡日新月异之变。这种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乡土观念、家庭观念、亲情观念,激发了学生爱家、爱乡、爱亲人的真情实感。

三、优化立德树人的具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通过具身体验,能够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从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教师应将语文能力融入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实践、经验等,在生活、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語文教材编选的内容来自生活,且知识、体例以及文本格式都十分经典,但学生还是很难将书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完全对应。乡土文化作为学生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存在,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生活。比如学习《咏柳》,学生对书面化的词语“碧玉”“绿丝绦”以及诗句意思的理解还属于机械性识记样态。教学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或借助影像资料,生动呈现春天柳树枝条垂蔓的情景,再配以乡土语言解说。学生边看边听边交流,增强了“现场感”,诗句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情感很容易被理解,学生对乡村的情感也会由此加深。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习作无话可写、生活常识匮乏等现象,都或多或少因为教学不能联系实际所致。教学时要将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土、乡、人内容与现实贯通,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互相观照,上下联通,向学生展示乡土文化唯真唯善唯美的“内核”,让语文教学充满地域特色。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学,看乡土风景学、读诗词对联学、参加劳动实践学,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维呈现乡土人情,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学得更透彻,由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9.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经济开发区中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B-a/2020/02/4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4-08

作者简介:陈佃红,无锡市江南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淮安市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立德树人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