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子关系构建

2022-06-13 14:11张林静王雯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亲子关系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

张林静 王雯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人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亲子关系的构建,能够增强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培育儿童的积极品质与力量,构建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A-0009-05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1]。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比如亲子依恋、教养方式、亲子冲突、夫妻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比如亲子关系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发展和问题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比如贫困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和流动家庭等;国内外亲子关系的比较分析;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这几个维度的研究结论具有共通之处,即亲子关系作为个体一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正向预测儿童日后的学业发展和社会能力[2]。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美国,它利用比较完善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其目标是发现使得个体和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 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和幸福, 促进社会的繁荣[3]。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介绍和理念应用等横向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机制和实践应用等纵向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扩展至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性较强的领域[4]。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在已有研究中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然而成人与儿童共同关注彼此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对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亲子关系领域,从提升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培育儿童的积极人格和创建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为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成人和儿童共同成长。

一、积极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的概念理解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成人和儿童的双向关系,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成人和儿童相互影响。以往研究常用的亲子关系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一是亲子依恋,指婴幼儿与他们的主要照顾者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较为深层的、稳固的、持久的情感联结。安全型亲子依恋是儿童良好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基础,拥有安全型亲子依恋的儿童积极社会能力发展更好、认知功能发展水平更高、身心健康水平更高[5]。二是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孩子由于双方在认知、情感、行为、态度上的不相容而产生的内隐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6]。大量研究显示,亲子冲突会对儿童在认知发展、情绪管理、人际适应、问题行为等不同层面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三是亲子亲合,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温暖的情感联结,既可以体现在双方积极的互动行为之中,也可以体现在双方对彼此的亲密情感中[7]。亲子亲合能直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拥有亲密、温暖的亲子关系的儿童主观幸福感更高[8]。

(二)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分别从主观、个体和群体层面研究人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三个方面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三大支柱[9]。积极体验又称作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是其核心,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10]。积极人格,也就是个体由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所组成的那部分人格结构,即“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11]。积极的组织系统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在怎样的运作方式下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积极人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积极情感体验不断获得的基础之上的,又反过来增加了个体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可能性,而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则为前两者的获得和形成提供了社会支持。因此,这三者之间发生着真实而复杂的互动关系,缺一不可。

二、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自身因素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第一,教育给家庭提供了获得更优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教育有利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行为,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的学业参与性更有效。第二,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更可能拥有现代和科学的教养观念。成人看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性,看重婚姻生活中个人的发展,用个人的努力和成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第三,教育直接影响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教育提供了正确理解配偶和孩子的能力,同时也提供了与配偶沟通和教养孩子的技能。因此,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拥有更和谐的婚姻和更有效的教养成果。

父母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验会影响家庭的教养观念和方式,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积极发展,使得亲子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亲密;专制型父母的亲子关系会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变得紧张;放任型父母的亲子关系体现出淡漠和疏离的特点;在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的情绪控制力低下,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导致亲子关系冷漠和紧张[12]。

(二)儿童气质类型

儿童的气质类型与积极的依恋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弱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13]。爱因斯沃斯提出儿童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14]。安全型的儿童将父母视作安全基地,调整自己在陌生环境中所遭遇的悲伤和焦虑;回避型的儿童不会主动向父母尋求支持,也不会让父母帮忙调节消极情感;矛盾型的儿童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矛盾的情感支持,对待父母既想接触,又会排斥。托马斯和切斯把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困难型、容易型和启动缓慢型。容易型的儿童更能与父母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在养育过程中,成人倾向于对容易型的儿童做出比较积极的回应,使儿童的生活得到照顾,并形成某种安全感,亲子关系和谐亲密。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的儿童容易引发父母不良的情绪反应或冷漠的回应行为,亲子之间容易形成回避型或矛盾型的依恋关系,亲子关系疏离和淡漠。因此,儿童的气质类型也是影响积极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是不平等的现代社会系统在受教育程度、职位声望、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对一个人地位的分类[15]。在现代工业社会,依照这三个特征,可以区分出两个显著的群体:中产家庭和工人家庭。这两类家庭在信念与价值观、家庭生活的环境和生态背景上有显著的差异。比如,来自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对家庭这一概念的感知不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较少依赖亲属,他们关于家庭的概念倾向于排除亲属关系;而社会地位低的家庭在家庭的概念上更可能包括延展家庭和非家庭关系。再比如,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一般会面对高风险的环境,然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则处在相对安全的邻居和社区环境下,这样就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质量。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有可能获得更优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有利于提升父母的教养效能感,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拥有积极体验——增强父母的主观幸福感

1.提升自我的发展适应性

自我提升是个体肯定自我的驱动力,维持自尊的途径,以及寻求自我评价的动机[16]。父母可以通过在生活中发展兴趣爱好和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等途径进行自我提升。自律、丰富的个人生活和能带来成就感和丰厚报酬的工作会提升父母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父母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也会在家庭生活中传递给子女,对亲子关系形成积极影响。

2.经营和谐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受到许多日常生活因素的影響,包括家庭收入、家务劳动、同居老人、子女状况等。美满的婚姻能有效提高主观幸福感已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证实[17]。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参考以下建议:父母通过努力不断争取更高的职位和报酬,提升家庭收入;将家务劳动“外包”,有益于整体夫妻关系的和谐;同老人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发挥老人对家庭的积极作用;重点培养子女的发展性成就和学业成就,注重培育儿童的共情能力和独立性;夫妻之间遵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原则,构建和谐恩爱的夫妻关系,为子女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

3.维持高水平的正性情感

主观幸福感是以一种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状态。如何拥有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提出三种方法:运用个人品质、内在动机和沉浸式体验。首先运用价值—行为特征量表测出自己独特的个人品质,并尝试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这些品质;其次进行一些自己喜爱的活动,这些活动并非为了得到夸赞和奖赏,而是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最后全身心地投入做自己想做的并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获得高峰体验和沉浸式体验。父母维持高水平的正性情感会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亲子互动,从而正向影响子女的主观幸福感。

(二)培育积极人格——培养儿童的积极品质与力量

1.相信儿童自身的力量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要培养孩子的积极人格,父母首先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孩子有发现自身优势和自我纠错的能力。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他们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他们事前准备好的解决方案,那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父母准备接受或者解决孩子的问题,并将寻找解决方案视为自己的责任时,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负担,更无法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问题负责,可以作为一个“协助者”,把责任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培养儿童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总结出人类六大普遍美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智慧是指知识的获得和运用,勇气是指个人面临内在和外在压力时誓达目标的愿望,仁爱是人与人交往间的积极力量,正义是一种文明的积极力量,节制是做事不过分的积极力量,卓越是使自己和全人类相联系的积极力量。父母可以在育儿过程中运用如下策略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保护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参与他们探索自然界的行为;与孩子共同观看社会新闻,同他们讨论对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带孩子参与家庭或朋友举办的聚会活动,增加他们与不同年龄和性格的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交流和观点碰撞的魅力;积极地向孩子表达爱,也向他们表达对被爱的向往和感激,让他们懂得爱与被爱;设计道德两难的事件,邀请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培养孩子正义、节制和敬畏等道德品质。

(三)构建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经营积极的家庭人际关系

1.采用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效能训练模式针对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两方面提出建议。第一,要构建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需遵循两大原则:不一致原则和问题归属原则[18]。父母真诚地对待孩子的所有行为,将其分为可接受的行为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并与孩子协商。根据“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就拥有问题”的原则将孩子的行为分为孩子拥有问题区、无问题区和父母拥有问题区。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问题负责,只需做一个“协助者”,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第二,父母需掌握亲子沟通的三个技巧:积极倾听、“我—信息”表达方式和“no lose”冲突解决办法[18]。积极倾听不是“假装倾听”,而是在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愿意真诚地花时间去倾听,放下情绪,只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完全接纳了,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信息”表达方式由行为、感受和影响构成,是指亲子沟通中,针对孩子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问题,父母只描述该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该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no lose”冲突解决有6个步骤:确认并界定冲突—找出备选解决方案—评估备选解决方案—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执行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2.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学校、家庭、社会等在怎样的运作方式下有利于一个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并产生积极情感。家校积极合作有利于帮助儿童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首先,家长需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比如,设计并参与学校多元化的亲子活动,就育儿和亲子冲突等问题采用一对一面谈的形式向教师请教,家长还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办主题讲座和设计特色课程。其次,家长需积极参加学校主办的家长培训。家长培训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等为专题进行学习并实践,增强家长的自我效能感。最后,家长需明确自己的“学习者”身份。在家校共育中,家长既是参与者,更是“学习者”。家长应在参与家校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和学习,学习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策略、解决亲子冲突的方法、提升自我、获得幸福感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0.

[2]吴旻,刘争光,梁丽婵.亲子关系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55.

[3]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106.

[4]詹丽玉,练勤,韩布新.国内外积极心理学领域近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2):212.

[5]RANSON K E, URICHUK L J.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on child biopsychosocial outcomes: a review[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2008,178(2):129.

[6]宋广文,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105.

[7]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7): 797.

[8]陈亮,张丽锦,沈杰.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 2009(3):10.

[9]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20-21.

[10]曾晓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 641.

[1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5.

[12]马洁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亲子关系构建探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5):79.

[13]翟欢.5-6岁不同气质类型幼儿学习品质特点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6.

[14]王美华.依恋理论在亲子关系服务中的行动过程框架及其适应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2.

[15]罗斯·埃什尔曼,理查德·布拉克罗夫特.心理学:关于家庭(第12版)[M].徐晶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33-136.

[16]刘肖岑,桑标,窦东徽.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1(6):884.

[17]郑振华,彭希哲.婚姻满意度、婚姻冲突与主观幸福感——上海市不同生育状况“80后”家庭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19(1):63.

[18]托马斯·戈登.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1-29.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2-03-12

作者简介:张林静,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亲子关系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