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2-06-13 14:11唐隽菁 许越 李舟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

唐隽菁 许越 李舟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多次下文倡导馆校合作。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南京市紫竹苑小学、南京市天正小学、南京市海英小学等学校和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场馆紧密合作,梳理馆校特征,增进彼此了解;确立教育目标,提炼活动特质;构建合作模式,实现多元发展;设计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增值评价,关注全面发展。馆校合作,共同探寻科学、便捷、可行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馆校合作;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5A-0071-05

馆校合作是指场馆与学校为实现共同教育目标,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将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美术馆、海洋馆、动植物园等文化机构与学校共同纳入一个科学的系统协作网络,通过教育活动空间的扩大,课程资源的拓展,以及教育内涵的不断充盈,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意义[1]。传统的以偶然性馆内参观和随意性校内展览为主的馆校合作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也无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通过馆校合作开展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亟待寻得科学、便捷、可行的实施策略。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南京市海英小学、南京市天正小学、陈红名师工作室、唐隽菁名师工作室、南京博物院以及六朝博物館紧密合作,连续四年开展“馆校合作·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坊”活动。馆校合作中的“馆”,由最初的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等综合性、专题性博物馆,扩充到纪念馆、校史馆、名人故居等不同等级与类别的机构。馆校合作中的“校”,由最初的一所学校,拓展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学段,覆盖城市与乡村,并延展至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探索出了较为可行的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实施路径。

一、确立教育目标,提炼活动特质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南京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唐隽菁名师工作室、六朝博物馆联合成立的“六朝风物”小学博物馆课程研发团队,将“爱国”确定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即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建立国家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欣赏研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知道文物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通过欣赏、探究文物,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增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

(一)乐趣为源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最好的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乐趣是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根基。我们寻找文物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乐在其中,才能使他们主动投身活动之中。

(二)探究为径

探究是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归纳式学习过程。

(三)传承为要

传承是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博物馆馆藏文物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录着中国故事,体现着中国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开展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构建合作模式,实现多元发展

以往的馆校合作,基本上是“一所学校+一个博物馆”模式,以博物馆为主,学校配合为辅。四年来,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等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优势,与南京博物院等场馆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合作关系,按照活动场地划分,创新了多种合作模式[2]。

(一)学校主导型合作模式

此模式以学校或者教师个人为开发主体。学校开发的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以教师团队为开发主体,注重学科融合。例如南京市紫竹苑小学围绕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以不同主题分别开发了“遇见·青铜”“遇见·书画”“遇见·瓷器”“遇见·木器”等项目,将不同学科打通,开展探究性、社会性、调控性、审美性、技术性实践活动。

(二)博物馆主导型模式

此模式开发主体是博物馆教育专员,其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依据馆藏文物设计研学活动,邀请小学生进馆体验;第二种方式是博物馆将展览搬入校园,学生在校内就能与文物面对面;第三种方式是博物馆教育专员依据合作学校的校园文化,结合馆藏文物进行研学实践活动开发,直接送课上门。

(三)研究组织主导型合作模式

此模式的开发主体同样是教师团队,但是与学校主导型合作模式不同,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可以不受学校、地区的限制,汇聚更多优秀、热情、投入的骨干教师,具有引领性、前瞻性和开拓性的特质。

(四)学生需求牵引型模式

这一模式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整合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六朝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当他们发现身边的同学对文物也很感兴趣之后,围绕大家的兴趣点、疑惑点,利用自己所学,和老师一起先后开发出“文物是怎么命名的”“文物上为啥有数字”“青瓷之王为何是它”等活动,将自己守护的文物向同学做详细介绍,带领同学动手实践各种工艺流程。

(五)共建型合作模式

此模式打破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边界,研学实践活动由双方共同开发,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实施地点,可以分为“校—馆—校”和“馆—校—馆”两种方式。前一种方式是学生先在学校开展,再入馆学习,最后回到学校总结、创作。例如南京市海英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后,到南京博物院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秘解惑,再回到学校创作作品。后一种方式是先在场馆学习再回学校深入研讨,最后回到场馆验证、展示。例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联合周边场馆等开发长江路文化场馆系列课程,先在各个场馆开展实境化、生成化的教学活动,再回校交流探讨,研究成果在各场馆展示。

三、设计活动流程,创新教学方法

现有的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基本上是学校教学内容和博物馆文物介绍的简单叠加,并没有真正发挥馆藏文物的教育价值。于是,“六朝风物”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研发项目组依据道德与法治主动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了“链接生活—馆内参观—体验探究”的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3步教学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项目组成员接触到了美国圣保罗博物馆磁石学校总结的博物馆学习流程,这种基于博物馆专业人员研究和策展、以学习者主动学习为特点的学习模式,包含了四个主要步骤:探索、实验、解释和展示。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博物馆流程,团队又制定了活动流程的2.0版(见表1)。

现以南京市同仁小学蔡兰华老师开发的“六朝的信封什么样”活动为例,展现整个研学活动过程。活动伊始,蔡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信封和快递信封,并引发学生思考“在六朝博物馆,看到这个信封,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提出问题:“古人怎么寄信?”“古代的信封是什么样呢?”“博物馆里有古代信封吗?”无论是科学探究还是科学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必须让文物“活”起来,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

深度参观环节由博物馆志愿者带领学生们进馆参观,参观路线、讲解文物是由课程开发老师与博物馆志愿者联合确定、選择的。由于本次研学的核心文物是木封检,封检是竹木简时代的“信封”,博物馆志愿者告知学生,这是六朝时人们使用的信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仔细观察。

学生在实践探究环节开展实验、答疑解惑。蔡老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套木封检复制品、一张竹简、一段麻绳、一枚印、一盒印泥,请学生独立研究:木封检怎么用?学生们立刻开动脑筋,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捆扎。经过不懈努力,同学们最终恍然大悟:封检上有槽,捆扎竹木简的绳子可以从槽里穿过,封检上方形小槽放封泥,封泥上盖印章,如有人私拆信件,封泥则会损坏,相当于现在的封条。

博物馆首先得是一个让人发现世界之大之美、让历史穿越时空和我们说“你好”的乐园,而不是一个“施教场所”[3]。有了前3个环节的铺垫,到了思考总结环节,学生们知道古人如何使用木封检之后,纷纷赞叹祖先的聪明才智。古人在制作生活器具时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高超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当博物馆变得有趣,当文物变得可亲可近可感,学生就自然生发出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设计上,团队借鉴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等提出的认知学徒制。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立足不同的学习环节,确定了“示范、辅导、脚手架、表达、反思、探索”等基本的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角色的作用,明确了适合主讲人与志愿者使用的不同的活动教学方法[4]。此外,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还必须凸显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性、教学序列循序的渐进性。

四、注重增值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评价,既是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实施的“终点”,亦是持续发展的“起点”,而且伴随着研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进行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经验。

1.基线测评,重视起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发展的巨大差异,且他们发展中差异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因此,增值评价首先就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特征。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特点,馆校合作课程研发团队设计的调查表更加倾向直观化、趣味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实的表达,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感的水平(见表2)。

2.活动观察,关注过程

教育的价值孕育于教育过程之中,只有关注教育过程,才能获得相对理想的教育结果。增值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细微的变化。结合研学活动特点、儿童年龄特点,馆校合作课程研发团队设计了学生研学活动等级课堂观察量表(见表3)。

观察表也是行为的指针。通过对观察表的学习,学生们知晓在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中,应如何听讲、如何发言、如何参与。通过多次观察,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程度,进而学会在自我比较、自我教育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

3.终结测评,增值评价

每次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告一段落,馆校都会联合开展终结测评,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帮助老师提高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测评,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在博物馆研学活动中参与的态度、获得的体验、方法的习得、能力的发展这4个维度(见表4)。

活动开始之前,用“馆校合作小学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调查表”“馆校合作小学生研学活动等级课堂观察量表”对学生的研学活动进行测评。在活动结束前,还会再次使用上述两个表进行测评。通过增值测评,馆校合作团队关注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成功解决“重结果而忽视师生努力程度”的问题,让每一名师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乐,涂艳国.馆校协同教学:馆校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J].开放学习研究,2017(5):14.

[2]许越.合作·共享: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校合作的模式与活动策划[J].东南文化,2021(3):168.

[3]张晓扬. 博物馆儿童课程的目标与实施[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4):37

[4]唐隽菁.博物馆研学活动开发例谈——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六朝风物”研学实践思考[J].中小学德育,2021(5):47-48.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2-02-19

作者简介:唐隽菁,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许越,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主任;李舟,六朝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

猜你喜欢
馆校合作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合作的研究状况分析
新时期科技馆与学校合作模式浅析
浅谈福州科技馆差异化科普活动探索“馆校合作”思路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