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正骨疗法联合“项4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2022-06-14 00:25陈俊伟谭志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牵引针刀

陈俊伟 谭志

【关键词】龙氏正骨;牵引;针刀;项4 针;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疾病,对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探讨针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本课题组采用龙氏龙氏正骨疗法联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5 月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康复科的颈性眩晕患者90 例,按照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针刺组和药物组各30例。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是否住院、是否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诊断标准:参照《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0 年版)[3],拟定如下。

(1)以头晕或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视物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2)伴有颈部疲累疼痛不适,或颈肩部拉紧感,转颈试验阳性,颈枕部或肩背部、颈椎横突或关节突压痛;(3)颈部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错位或颈椎间盘退变突出等征象;(4)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贫血、中枢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等疾病引起的眩晕。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在18~80 岁;(3)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有肿瘤,或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或伴有造血系统疾病;(2)妊娠期、哺乳期妇女;(3)对于针刺、小针刀、颈椎手法恐惧者;(4)依从性差,不能完全配合临床试验者。

脱落与剔除标准:(1)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等不宜继续进行临床试验者;(2)患者不能坚持治疗,自己中途退出者;(3)治疗期间接受其它治疗,影响疗效判断者。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给予龙氏正骨手法及小针刀治疗。

龙氏颈椎牵引椅:KT-Ⅱ型[(湖北健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鄂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561133 号)]。

小针刀:汉章Ⅰ型4 号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冀械注准20162270054)。

操作方法:根据医生的触诊,结合影像学检查,判断患者颈椎小关节错位的类型。首先根据颈椎错位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手法正骨复位。寰枕、寰枢关节错位选择仰头摇正法,颈椎后关节错位选择旋转低头摇正法,颈椎钩椎关节错位选择侧头摇正法,颈椎侧弯侧摆错位选择侧向扳按法,颈椎2~4 后关节混合式错位选择挎角扳法。徒手正骨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坐在KT-Ⅱ型龙氏颈椎牵引椅上,根据患者的体重,选用12~20 kg 的牵引力(体重50 kg 以下给予12 kg 牵引力,体重50~59 kg给予14 kg牵引力,体重60~69 kg 给予16 kg牵引力,体重70~79 kg给予18 kg牵引力,体重80 kg 以上给予20 kg 牵引力),根据患者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选取摇正法、推正法、扳按法或牵拉法行牵引下正骨治疗,时间5 min。

针刀治疗:在“项 4 针(枕骨下项线上取后正中点及后正中点左右旁开2 cm 点、第二颈椎棘突共四个部位为进针点)”上进行针刀松解治疗。下项线三个进针点针刀口与后正中线垂直,与皮肤呈30 度,向头颅方向刺入,达到枕骨后左右方向松解3 下,第二颈椎棘突进针点针刀口与后正中线平行,采用直刺,达到骨面后在棘突左右缘各上下松解3 下。消毒棉签按压1 min 后给予输液贴外敷。嘱患者保持针口干洁24 h。

疗程:正骨手法每日进行一次,总共治疗10 次,期间可间隔1~2天。针刀治疗间隔5天1次,总共治疗2次。

1.2.2 针刺组

参考《针灸治疗学》[4] 第二版拟定如下。

针灸针:环球牌30 φ1 寸及1.5 寸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588)。

取穴:百会、大椎、双侧风池、颈百劳、太阳、悬钟。风阳上扰加行间、太冲、太溪,痰浊上蒙加内关、中脘、丰隆,气血不足加气海、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

操作:根据患者取穴的不同,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根据患者体型及穴位深度的不同,选取1 寸或1.5 寸的针灸针,快速进针,深度约0.5~1.2 寸,行手法使患者得气后,留针30 min。

疗程:针刺治疗每日进行一次,总共治疗10 次,期间可间隔1~2天。

1.2.3 药物组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g×20 粒/ 盒,国药准字H10930003)。

苯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规格6 mg×10 片,国药准字H20040130]。

服用方法:苯磺酸倍他司汀片12 mg/ 次,每天3 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 每天晚上1 次,口服。

疗程:连续治疗10 天。

1.3 观察指标

(1)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DHI 包括躯体(P)、情绪(E)、功能(F)3 个指数,分别为28 分、36 分、36 分,总分100 分。0~30 分为轻微障碍,31~60 分为中等障碍,61~100 分为严重障碍。眩晕障碍评定量表在国际上及国内均广泛应用于评定眩晕障碍程度,能较好地反映眩晕变化程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临床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眩晕的疗效判定标准[5],制定如下标准:临床治愈为眩晕、头昏、颈痛等症状消失,相关阳性体征消失,可恢复日常生活状态,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为眩晕、头昏、颈痛等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轻微眩晕或头昏、颈痛不适,遗留部分阳性体征,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为症状部分消失,陽性体征存在,影响日常生活;无效为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三组间对比采用t 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F 检验,若均不满足,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 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程完成情况及不良反应观察

所有患者均完成整个疗程,无脱落病例。观察组及针刺组患者治疗部位疼痛,可在24小时内自行消失。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严重并发症。

2.2 DHI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后DHI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见表2。

2.3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针刺组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骨质及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颈椎周围软组织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等颈源性因素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眩晕、颈部疼痛不适,可伴有恶心、呕吐、胸闷、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6-7]。Ryan 等[8]1955 年在柳叶刀杂志上首次提出颈性眩晕的概念。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牵引、物理因子、手术等治疗,但仍然没有一个被公认为金标准的方法。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项4 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龙氏正骨注重对错位颈椎的手法调整,其手法特点为“稳、准、轻、巧”。牵引下正骨为龙氏正骨手法的特色,龙氏牵引椅能够维持稳定的牵引力,保障手法的安全性。龙氏徒手正骨手法,主要纠正单个颈椎的错位。然而,颈椎为一个整体,一个颈椎的错位常伴有多个颈椎小关节的微小错位,所以,徒手正骨手法后,利用龙氏牵引椅在牵引下行正骨治疗,不局限于特定的颈椎节段,可对整个颈椎的所有节段进行微调复位。

牵引下正骨是对徒手正骨的有效补充,体现了对整个颈椎的整体治疗。有研究发现[9-10],颈部正骨手法治疗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调整颈部肌筋膜的张力和压力,降低颈部交感神经的刺激。

“项4 针”为课题组在治疗颈性眩晕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简便取穴方法。“项4 针”在颈枕部,为枕下肌群的主要附着部位。研究发现[11-12],枕下肌群在颈性眩晕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刺枕下肌群,可松解纤维化增生、粘连、机化瘢痕引起的血管神经卡压,改善软组织的循环和代谢障碍,改善颈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大脑供血。

本研究的指导老师余伯亮主任中医师,为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其自幼禀承家传,研习不辍,融家传心法与传统针灸为一体,在临床应用“通调任督”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显著疗效。颈部为任脉和督脉所过之处,为任脉督脉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所以颈部为任督二脉的要冲,对任督二脉乃至全身阴阳气血的运行至关重要。通过正骨手法整复错位的骨骼,使任督二脉行经部位的结构正常,通过针刀松解颈部的筋结,使任督二脉气血能够在颈部顺利通行,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黄帝内经》所描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状态。

现代医学认为[13-15],颈性眩晕因为颈部肌筋膜的劳损、颈椎小关节的错位、颈椎间盘的退化,导致颈部异常的张力和压力,神经、血管受刺激和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及脑部血供障碍,从而引起眩晕。本研究通过龙氏正骨手法,纠正颈椎小关节的错位,使颈部的生物力学恢复平衡,通过小针刀松解粘连的肌筋膜,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刺激和压迫,颈部血管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保证脑部正常的血供及神经功能。

本研究采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体现了筋骨并重、通调任督、重视整体的理念。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在DHI评分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针刺及药物组,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疗效。但其内在机理,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牵引针刀
小小针刀疗效大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针刀行业健康发展,规范适应证做“抓手”
针灸推拿联合牵引在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牵引配合电针治疗颈椎病68例临床观察
针灸、牵引、拔罐、直流电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
中药熏蒸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