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磁共振增强与CT增强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2022-06-14 00:20王富仓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磁共振

王富仓

【关键词】磁共振;CT增强;骨细胞瘤;中间性骨肿瘤;诊断符合率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常见骨肿瘤,以四肢长骨多见。该病的发病率高,且并且发展较快、复发率高。在疾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后期会感到局部疼痛或酸痛、四肢乏力、放射痛,确诊时往往都已处于严重的状态,严重时会有截瘫发生,治愈难度较大。尤其当病发部位为脊柱时,GCT没有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很难经过单一的临床检查即明确诊断,其漏诊与误诊的发生也比较多。且恶性肿瘤的患病人群年龄普遍偏大,局部症状较为严重,以成人发病居多,且呈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以往检查采用x线检查较多,但其平片影像具有重叠性,不能清晰显示破损区域。然而,CT检查能更清晰的显示软组织肿块的情况,CT增强扫描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但是有一定的辐射性。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具有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点。特别是MRI增强扫描能较好观察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但是检查时间比较长,且费用较高,部分医院还没有掌握MRI增强技术。本研究对比了30例GCT患者的CT及MRI影像表现特征,对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GCT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希望为早期鉴别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提供参考。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GCT患者接受检查,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

纳入标准:(1)均经病理或手术结果表明患有GCT者;(2)能收集到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年龄20-80岁;(4)对答切题、意识清醒;(5)均知晓此研究目的,并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不全者;(2)妊娠与哺乳期妇女;(3)合并其他肿瘤者;(4)合并严重心肝肾异常者;(5)入组前1个月接受过手术、放化疗等对症治疗者;(6)置人心脏起搏器者;(7)合并幽闭恐惧症等疾病者;(8)存在精神障碍者;(9)检查依从性差者;(10)中途转院、退出或者同期参与其他研究者。

1.2方法

CTt曾强扫描:采用联影uCT760 128层CT,对全病变及相邻椎体进行扫描。扫描参数:准直为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旋转时间0.5s,层厚5mm,层间隔5mm,距阵512×512。增强检查的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 I/mL,剂量1.0mL/kg),经肘静脉(3.0 mL/s)注射35 s后扫描。以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0-3.5 mL/s。

MRI增强扫描:采用联影uMR770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配有机体表面线圈,线圈随着扫描部位的不同选用的也不同,均作病变部位的扫描。扫描参数:矩阵256 x 256,层厚3,-4 mm,层间距0~1mm。矢状位FOV300mm,FSET2WI(TR4500Ⅱls,TE 120Ⅱls),SETl WI(TR550ms,TEl2ms);軸位FOV200~300mm,FSET2WI(TR4500 ms,TE 120 ms)。增强扫描采用Gd.DTPA,以0.2 mmol/kg肘静脉注射,经肘静脉(2.0 mL/s)注射20 s后行矢状位(TR 550 ms,TE 12 ms、)、抑脂轴位(TR650 ms,TE 12 ms、)、冠状位(TR 550 ms,TE 12 ms)成像,扫描范围、扫描层厚和层间距与常规平扫一致。

图像分析:所有影像资料由2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师(副主任医师)进行盲法阅片与分析,判定不一致时由主任医生综合各方意见做出评估,分析病灶的信号、边界、内部密度等特征。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骨肿瘤分类和标准,将GCT分为良性骨巨细胞瘤、中间性骨巨细胞瘤、恶性骨巨细胞瘤。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发病位置,记录其CT增强和MRIJ~曾强影像学特征;对比两诊检查诊断符合率。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此次研究的金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78(47.48±4.28)岁;临床分级为I级12例,Ⅱ级10例,Ⅲ级8例;肿瘤直径为13.20-78.24(56.20±6.21)mm;体重指数为(22.74±2.17)kg/m2;病程为(18.29±3.11)个月;临床表现(可合并):肌力下降5例,放射性疼痛10例,腰腿疼痛17例。

2.2发病位置对比

在3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骨肿瘤5例,恶性骨肿瘤17例,中间性骨肿瘤8例。发病位置在颈椎3例、胫骨12例、腰椎6例和大腿股骨9例。经分析,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中间性骨肿瘤在上述各发病位置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CT增强影像学特征

30例患者行CT增强诊断后期影像学结果显示,良性骨肿瘤:CT无显著膨胀性改变,均无压缩骨质,增强扫描非均匀信号,均无特异性征象。恶性骨肿瘤:CT可见斑块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伴砂砾样钙化。中间型骨肿瘤:CT可见胸椎呈楔形变化,密度上升,邻近椎间隙有改变,部分患者出现软组织肿块。

2.4 MRI增强影像学特征

30例患者行MRI增强诊断后期影像学结果显示,良性骨肿瘤:MRI可见椎管压迫,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见软组织肿块;恶性骨肿瘤,T1 WI序列见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 WI序列见非均匀稍高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中度强化信号影;中间性骨肿瘤,T1 WI扫描见低信号,T2 WI序列见中信号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见非均匀强化,椎间盘无受累。

2.5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Mlql影像学特征对比

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中间性骨肿瘤在软组织肿块、压迫椎管、瘤周水肿带等方面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6诊断符合率对比

在30例患者中,CT增强诊断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中间型骨肿瘤的符合率分别为40.00%、76.47%和50.00%;MRI增强诊断的符合率为10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的符合率明显优于CT,见表3。

3讨论

GCT由非成骨性间叶组织病变而来,其病变血运丰富,呈侵袭性生长。该病患者者的年龄较大,且女性多于男性,具体表现为截瘫、下肢麻木、病变部位疼痛等,且发现时临床分级为I级的占大多数。然而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没有明确的说法,有研究证实其与骶椎椎间盘退化后,导致椎体骨质部分融合,最终使得肿瘤向邻近椎体延伸有关系。GCT的临床及影像学多数缺乏特征性改变,为此加强早期鉴别诊断,对减少漏诊、误诊,乃至指导治疗与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病变部位其结构不一致,尤其脊柱结构复杂,x线平片诊断GCT不能提供太多诊断信息。CT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提供比x线平片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发现轻微的骨质破坏。CT扫描具有横断面成像、扫描速度快、软组織分辨率高等特点,可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GCT病变组织,增强扫描之后可以确定肿瘤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会随着血液的流动方向而流动,通过观察对比剂的流动情况,可获得病灶血流信息。但由于CT扫描对于邻近组织与GCT的关系识别能力较差,分界线不清晰,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显示,良性骨肿瘤病灶多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骨破坏区内可有粗细不一的骨嵴,骨破坏区内钙化罕见,增强扫描多表现为显著强化。而恶性骨肿瘤往往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中间性骨肿瘤也会突破骨质最终造成软组织肿块。GCT的生长较为活跃,有复发和转移倾向,侵袭破坏性较大。该病的诊断首先要遵循临床、影像学、病理学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与CT比较,具有无放射性、可多方位多层次成像、高软组织分辨率等特点,可以通过病变组织与GCT之间的信号差异,提高GCT检出率,能在组织病变的早期即发现异常信号。特别是MRI图像的优点在于清晰显示瘤体与周围组织器官、血管的关系及判断脊髓组织侵犯等。其中椎骨骨质破坏区T1 WI上,不同病理类型表患者其信号亦不同,因肿瘤组织的出现使得其而呈稍低信号,而T2 WI为稍高的混杂信号。骨皮质突破者以混杂信号为主;肿瘤累及周围软组织者可见非均匀斑片状强化征。中间性骨肿瘤在T2 WI上尽管也呈现高信号,但是可导致病变显示不清楚,有一定的误诊情况。本研究发现,CT和MRI检查显示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中间型骨肿瘤各有其影像学特征,对肿瘤的良恶性有区分作用。

虽然GCT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术前明确诊断依然比较困难。CT对病灶内骨性成分显示较MRI好,MRI对病灶内囊变、出血、坏死、肿瘤的侵犯范围及椎管内改变显示较CT敏感。本研究显示,CT增强诊断良性骨肿瘤、恶性骨肿瘤、中间型骨肿瘤的符合率分别为40.00%、76.47%和50,00%;MRI增强诊断的符合率为100.0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的符合率明显优于CT。从机制上分析,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对椎骨病灶、椎旁软组织肿块、椎管内侵犯等均有较好的诊断优点。另外,MRI对于诊断困难病灶、疑似小病灶的检查效能优于CT,可有效减少漏诊、误诊的出现,提高诊断准确率,以便患者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患者数量比较少,且没有明确再次细致分型GCT情况,可能存在诊断遗漏情况,因此,仍旧需临床扩大样本病例数、细化GCT分型,为评估MRI、CT增强扫描在GC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MRI增强与CT增强扫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GCT患者的病变信息,其中MRI的诊断符合率更高,有助于指导患者病理特征的的判断。

猜你喜欢
磁共振
做磁共振检查前需要注意哪些
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产前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对胎盘植入诊断的准确性评估
磁共振,3.0T比1.5T更高级吗?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种植牙后可以进行 磁共振检查吗?
磁共振提示癌症就一定是恶性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