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城农民生计和福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022-06-15 23:18李金香牛远远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研究综述福利

李金香 牛远远

摘 要:基于国内外有关从农村到城镇务工农民福利变化研究的文献,对福利的概念、福利理论应用、进城农民的福利贫困、进城农民各种社会福利保障、与进城农民生计相关的福利包括的内容、农民工进城的具体福利保障措施,以及从土地角度作为进城农民的保障等问题进行研究综述。对进一步研究或指导脱贫决策提供了理论研究结果,即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的特殊性研究,要强调各种资本的作用赋予农民工的权利保障政策研究,要对贫困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生计转型、转型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等研究。

关键词:进城农民生计;福利;研究综述;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5-0019-03

引言

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镇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趋势。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到目前,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19年的60.6%。2019年,常住人口84 843万,比上年末增长了1 706万。乡村常住人口55 162万,减少了1 239万。遵照中国初步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更多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定居或到城镇就业。农村人口到城镇的迁移,伴随着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深刻变化。农村人口的诸多方面都将面临困境,如生计、就业、保障、地位等,而贫困地区则更为突出。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是从农村迁移到所在的县镇,在经济基础较差的贫困地区更为典型,即所谓的本地城镇化、半城镇化,在县镇靠打零工为生。即使部分农民离村不弃地,即住在城里,兼种少量地块,但是在目前需要规模和精细种养才有收益的情况下,所种养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也仅能满足自给,而城镇生活的较高成本需要农民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才能获取收入。进城农民生计在不同程度上遇到困难,尤其是失地农民、缺乏技能和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在贫困地区,进城农民工的生计问题尤为突出,进城后不适应的情况很多,加之农民工没有社会福利保障,因而生活的风险较大。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农民工享受不到,就业仍然在较低层次,子女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也与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他们的生计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福利问题值得关注,国内学者也有不少相关研究。本文将相关研究做出综合陈述,以期对该问题进一步研究及脱贫决策提供参考。

一、关于进城农民生计及福利重要性的研究

进城务工者是庞大农民工的一部分,有学者们提出了“该群体在我国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程名望等,2018),但是,该群体在社会中却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其所得与贡献不成比例,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自身素质等。对于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对其就业和生活保障采取了一定的货币补偿,但是农民最重要的土地保障失去了,很可能沦为“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养老无钱”的四无之人(袁方、史清华,2013)。

因此,大批进入县镇农民的生计适应性和改善需要引起关注。公共政策需要引导进城农民生计转型,这其中福利保障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福利制度在整体上需要重视,要“重新审视社会福利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在坚持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条件下,客观检视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缺陷,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道路”(郑功成,2013),对于进城农民更是如此。解决进城农民面临的问题,彻底改变他们面临的困境,采取适合的福利保障措施,促进生计转型,是公共政策的努力方向。

二、关于福利及进城农民福利内容的研究

对于福利,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英文中,“福利”(Welfare)一词由“Well”和“Fare”构成,其中“Well”是美好的意思,“Fare”则是生活的意思,将二者联合起来不难看出“福利”一词的基本含义。福利的含义有两种:“人类追求的一种幸福状态”和“帮助人们满足社会、经济、教育和医疗需要的项目、待遇或服务制度”。关于福利,以庇古(2007)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将“效用”作为测量福利和评价福利的工具。庇古、边沁、马歇尔认为效用就是福利,可以视作满足、快乐感或幸福感、心理满足感。客观主义福利理论以罗宾斯、费雪等人为代表,通过对物的数量的衡量来测量福利,比如罗宾斯采用收入财富或货币额,费雪、希克斯采用商品的持有量或消费支出多少,罗尔斯采用基本物品以及罗纳德·德沃采用个人拥有的资源量等方法来衡量福利。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过于主观化,而客观主义福利理论过分客观,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生活质量的缺陷。福利经济学家诺曼·巴里著有《福利》一书,指出福利存在很少的一致的共识,是一个无法解决的争议领域(巴里,2005)。阿马蒂亚·森,1998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提出“可行性能力”的分析框架,认为个人福利可以通过个人实际拥有的和可能拥有的某些必需的功能来进行描述(Sen,1993)。对福利的测量,通过对功能性活动评估来实现,不是由主观感觉衡量福利水平,也不只用收入或其他资源和条件来界定福利(史清华,2014)。森认为福利是一个人选择的能够自由生活的能力,即可行能力,也就是人有可能实现的所有功能性活动的集合,并提出了经济条件、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社会机会及政治自由五种衡量福利的功能性活动。福利是从生活质量上来考量。这里的“功能”,是与个体生活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的能力集。具体研究中功能的选取是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特征来进行(史清华,2014)。Brandolini and Dalessio考察了功能性活动如健康、教育、就业、住房、社交和经济条件,利用的是意大利的银行的家庭调查的数据。Alkire(2002)提出衡量功能性活動的七个方面,包括生活、知识、娱乐、审美、社交、理性和宗教等方面。而对于可行能力,Nussbaum(2003)则指出生活、身体健康、身体完整、大脑思维、心理情感、娱乐、控制环境和其他等功能性活动。DFF12E90-BAFF-4553-86BE-324E5B902534

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2002)从人权角度出发,认为福利是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使人类福利水平提高。经济学家澳籍华人黄有光(2005)认为福利就是福祉,是快乐,体现在感官上是一种愉悦和疼痛,在人的精神上体现为快乐和痛苦。

三、关于进城与农民贫困关系的研究

福利理论已经十分广泛,在很多群体之中已有应用,诸如农民、农民工、农村的老年人及儿童等群体。侯为民(2015)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贫困问题,指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有比较大的贡献,但自身却有贫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质、权利、精神、能力和福利几方面的贫困。分析原因,表现为生活费用的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教育培训缺失以及各方面的制度性的歧视。所以在户籍制度改革、增加工资待遇、增加经济及改善医疗保障等方面,需要尽快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多方面贫困难题。白志华(2012)研究了山西省贫困地区城镇化,提出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研究探索了全省57个贫困县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相应的对策。

四、关于福利理论应用的研究

福利理论的应用方面,研究很多。钱文荣等(2013)提到农民工群体的福利问题已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包括学者们的关注,旨在保护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从而提高该群体整体福利水平。一些学者如谢勇指出,1993年实施的最低工资制度,是最低标准满足农民工基本生活需要;2010年10月的实施,也体现了社会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五险一金”的缴纳更是体现了这种基本保障。许多学者提到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谷玉安,2012)、提高社保参保率(戴俊杰,2018)、提高农民工就业保障能力拓宽就业类型(陆万军,2018)、从城市接纳和个人心理两个维度提高农民工融入程度(赵建国,2018)等多角度研究,这些都是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福利水平的重要途径。黄文琳(2018)认为,提高农民工的教育福利是提升整体福利水平的必然要求,农民工群体由于教育福利的缺失,导致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就业技能相比较城镇职工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

五、关于进城农民社会福利保障的研究

(一)福利的內容

正如前文中阐述的,学者对于福利的含义莫衷一是,那么,关于福利的内容,也是看法不一。与农民工生计相关的、涉及福利制度和保障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以下观点。

学者刘彦随(2012)指出,生活便捷、子女受教育的环境、医疗和养老等是进城农民的福利。刘钧(2017)根据福利的内容,将福利分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所谓经济方面的福利是所拥有的商品和服务,包括数量和质量,可用货币进行度量。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各项社会措施,包括公共文化、教育、卫生设施、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弱势群体而提供的服务,如为儿童、老人、残疾人等提供的福利。生态方面的福利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樊雅丽(2009)认为,所谓生态福利乃是一种社会福利的补充,具有基础性的地位。邓禾、蒋杉秋(2014)研究认为,生态福利是政府向居民提供的一种具有生态效益的公共福利,目的是为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刘茜、黄锡生(2013)指出,生态福利就是指政府无偿提供给公民的大家都能享受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进城农民的保障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方面,学者们也有研究。刘纯彬(2005)提出了针对进城农民工的保障措施,肯定了改革开放后,国家所建立的劳动环境和劳动保护,在住房、养老保障、医疗、培训、子女教育、工资拖欠以及交通成本等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作为进城农民的保障,土地也被学者在研究中多次提到。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进入城市,作为农民工,并没有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许多农民,还是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当然,耕地可以作为原始的社会保障,但是土地收益有限,为了给进城农民生活提供保障,有必要建立健全进城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有学者研究宅基地流转对于进城农民福利的改善。关江华(201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宅基地流转对农户家庭福利的影响,对不同生计资产配置农民进行研究后发现,宅基地流转有助于被流转农户的家庭福利的改善。

关于土地的权属问题,学者们研究认为解决农民土地的权属问题是解决进城农民土地产权的关键,进城农民应根据农村土地制度,合理使用土地,让其成为自己的产权,成为重要的福利来源(郭晓鸣、张克俊,2013)。李飞、杜云素提出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农民“弃地”的弊端逐渐出现,在未来进城农民如何“带地”进城,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汪晓春、李江风(2016)等提出进城农民退出土地,涉及土地如何补偿、如何利用、退地农民如何市民化的问题,一方面鼓励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流转,转移给规模经营者;另一方面应制定退出标准,同时提供市民保障机制,使其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六、研究述评

第一,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非贫困地区进城农民的各种生计资本对于收入的影响,但是对于贫困地区进城农民工家庭的特殊性研究比较少。

第二,各种关于进城农民工生计资本的研究中,多强调各种资本的作用,但是对于脆弱性背景涉及不够,尤其是贫困的背景。而有关社会资本作用的研究,多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亲戚、朋友、人脉)方面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政策赋予农民工权利保障的研究。

第三,对贫困地区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生计转型、转型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基于生计持续性要求的福利保障研究较少。

第四,对于福利、农民的福利等概念,仍然有诸多观点,很难有统一的认识,研究虽多,但十分庞杂,争议太多。

参考文献:

[1]  程名望,贾晓佳,俞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2015年):模型与实证[J].管理世界,2018,(10):161-172.

[2]  袁方,史清华.不平等之再检验: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与农民工福利[J].管理世界,2013,(10):1-13.

[3]  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2-10.

[4]  庇古(A.C.Pigou).福利经济学:上[M].金镝,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9.

[5]  诺曼·巴里.福利[M].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

[6]  Sen A.Capability and well-being[J].The quality of life,1993,(30).

[7]  黄文琳.社会治理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7):14-19.DFF12E90-BAFF-4553-86BE-324E5B902534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研究综述福利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Take Away Piz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