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红年代》IP影视转换的成功经验及反思

2022-06-15 21:23阮若桐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摘要:近年来,网络文学热度持续不减,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产业光彩异常,相关IP影视改编也越来越受青睐,甚至掀起网剧热潮。而江苏网络文学创作发端较早,作家数量较多,其作品和IP转换成绩突出,在网文界已形成独特的“江苏现象”。文章立足江苏网络文学,基于网络文学IP改编的人气电视剧《橙红年代》,着重探究其IP转换的成功经验,指出不足之处,并思考其对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的启示,努力挖掘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的更多可能。

关键词:《橙红年代》;江苏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04

如今,网络文学蓬勃发展,逐渐成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思想开拓,主题丰富,充满活力,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纵观江苏网络文学,规模壮大、人数众多、作品优秀,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江苏现象”。而在IP转换方面,江苏网络文学不断创新、改编,出现了较多优秀的IP转换作品,建立了江苏网络文学谷,形成了网络文学IP完整产业链。不少作品更是凭借优质的IP转换获得大众青睐,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以江苏网络文学代表作《橙红年代》为例,其IP影视转换成果突出:依托原著巧妙改编,突出典型人物,延续独特视角,升华主题精神,传递主流价值观。但在总体上仍存在娱乐性强、缺乏现实性、改编出入大等不足,值得深思,文章进行深入研究,争取从中获得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的全新启示。

1 成功要素

在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潮下,影视佳作层出不穷,其中公安类题材更是佳作频现,掀起阵阵追剧热潮。电视剧《橙红年代》立足现实,聚焦缉毒题材,彰显英雄本色,自开播以来便备受好评,成为江苏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的代表之作,究其成功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1 依托人气网文原著,巧妙改编创作

优质、出众的网络文学精品不仅是IP转换的基础,也是IP转换成果成功的保障。依托人气网文原著,积累人气、热度,深挖作品内容、主题内涵,并对剧情进行巧妙改编,不断优化完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橙红年代》对网络文学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作为江苏网络文学代表作家骁骑校的人气作品,自2010年开始连载,收获了大量粉丝,点击量破亿,评分居高不下。相较于普遍流行的穿越、修仙等玄幻类主题网络文学,《橙红年代》基于现实主义题材,讲述了以刘子光为代表的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底层小人物和为保护老百姓安全的人民警察,共同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热血故事,引发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电视剧《橙红年代》正是改编自这部人气网络文学作品,运用网络小说所独有的表现力与戏剧性、丰富的人物背景和性格、细腻的心理变化与惊心动魄的行动场面,赋予IP影视转换剧独特的吸引力。

随着媒介的快速更迭和大众文化的崛起,粉丝在媒介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粉丝基数大、涵盖范围广、情节记忆深,《橙红年代》原著给无数书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粉丝发甚至起了“同人创作”。詹金斯最早提出了“参与式文化”,关注到了粉丝的积极行为、强大的生产力与创造力。他认为“粉丝是‘过度的读者,在参与性阅读中,相互联系的读者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讨论和阐释,从而扩展了文本经验并超越了初始消费”[2]。因此,作品IP影视转换的第一步是详细了解、分析作品原著粉丝的喜好与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让粉丝参与作品的IP影视转换,激发热情,满足需求。在IP影视转换的筹备阶段,负责人首先针对《橙红年代》原作品的用户属性进行调研,分析原著粉丝的喜好,并制订出从原著粉丝内部引爆,继而波及泛娱乐受众的总体战略规划,为后续的IP影视转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兼容性、开放性与自由性,往往使得网络文学在不知不觉中掺杂了大量网络用语与网络意识形态,并通过耽美、恶搞等形式表现,存在类型化、模式化、低俗化问题。而IP影视转换以网络文学作品为基础,又超越原作品本身,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这就要求IP影视转换剧在翻拍网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对原作品中不适宜影视化展现的内容、画面、价值观进行合理、巧妙的改编,既还原原作品的大致原貌,确保基本的故事线、转折点、人物关系不变,保证原著粉丝的认同感与观众基础,又能让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戏剧张力。以电视剧《橙红年代》为例,在同名小说中,有较多打斗场景的描写,如描写主人公刘子光与匪徒徒手搏斗、追摩托车等,较为血腥、尺度较大,不宜进行影视化展示。小说中也有许多“帮派”“黑道”题材的描写,“江湖气息”较重,不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此外,小说里的刘子光几乎无所不能,一路带有明显的主角光环,但在电视剧里被设定为坚持正义的“平民英雄”,聚焦于人物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很大的道德价值。

1.2 保留精神气质,突出典型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节因人物的不同活动而产生,人物的个性也因情节的发展而显现。骁骑校在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都有各自的背景、性格和结局,布局精巧,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在IP影視转换中,编剧以此为基础,立足原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并紧抓重点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命运感。《橙红年代》以刘子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为主线,以胡蓉为代表的人民警察为辅推进叙事,双线交织,不仅成功塑造了公安民警之勇和平民英雄之侠义的典型人物形象,也突出了“警民融合”的正义力量。刘子光作为平民英雄的代表,其人物塑造保留了原著中人物的精神气质,源于普通大众,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坚持正义,有人性之善,在落入贩毒集团后,选择逃离,后成为线人不断向警方传递有用信息,警民合力共同缉毒。在警察形象的塑造上,既描绘了以胡蓉、韩进为缩影的新一代公安民警,也描绘了以胡跃进为典型的老一代警察,他们忠于职守、坚持正义、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将真正的警察精神代代相传,人物形象饱满,戏剧冲突激烈。729B0DE7-DCDD-4219-8A32-ABED2DCB2662

《橙红年代》的IP影视转换也关注人物的个体成长和不同的成长轨迹,大多展示其逐渐成长,最终认识自我并直面黑暗的故事。在电视剧结局中,刘子光回忆起了往事,在最后关头勇敢地直面自我,认识到了自己应当和过去的黑暗历史告别,从而亲手终止聂万峰的阴谋,也中断了自己的宿命,在大战之后获得了新生,传奇中具有真实感。除此之外,编剧淡化了小说中时代变迁对人物命运的烙印,而突出人生变故和家庭背景对人物成长的重要影响:刘子光经历家庭变故,父亲离世后辍学离家出走;反之,胡蓉出生于警察家庭,从小受到家风熏陶,英姿飒爽、正义热忱,符合现实情况和主流认知。

1.3 延续独特视角,创新刑侦题材

小说《橙红年代》以底层人物刘子光为中心,讲述了一系列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热血逆袭故事。从小说到影视剧,其IP影视转换剧延续“小人物”视角,进而聚焦刑侦缉毒题材,加入“缉毒线”,将警察的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相结合,真正使警民融为一体,共同奋斗,携手击溃恶势力,进一步丰富了情节内容,深化了人物形象,传递了正能量[3]。

《橙红年代》有着独特的质朴感,它巧妙地聚焦于草根阶层,从平凡“小人物”的一举一动去审视普通群众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地位,突出打造平民英雄,并从平民英雄刘子光的塑造传递出“小人物”也能成就“大英雄”的真谛,不屈服于命运,更不畏与恶势力斗争,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也带来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鼓勵人们勇于探索,坚持正义与善良,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同时,电视剧从一个个小角色出发,让“小”人物与“新”民警携手共进,他们充满激情与热血,彼此支撑,为了共同的理想奋斗、奉献。通过对底层小人物和新时代年轻民警见义勇为、捍卫正义的描写,讲述他们的故事与信仰,让观众进一步理解人性与正义,理解警察的信念与血性,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善”“爱”“义”,为当下年轻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与以往的刑侦题材影视剧不同,《橙红年代》一反传统套路,将主人公刘子光的失忆作为核心情节,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交叉并行,叙事更加富有感染力。而在公安警察的刻画上也独具特色,本剧没有刻意放大警察高大伟岸的形象,并未强调警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界限,相反,选择朴实地记录警察的日常生活,还原细节,平凡之中见伟大,具有亲切感,拉近了警民间的距离。

1.4 树立价值引领,升华主题精神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尤其网络发表的低门槛和资本参与运作后的物欲调动,使名利思想极易膨胀,潜意识里存在去主流价值倾向,网络文学存在“主流价值观贫乏化”[4]。因此,故事性强、戏剧张力强、人物塑造成功、所表达的主题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网络文学作品,无疑是IP影视转换的关键因素。

IP转换是原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桥梁。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在选择优质作品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主题的传递,借助影视化媒介优势,深挖故事精神内核,进一步升华主题精神,传递主流价值观。从创作上看,《橙红年代》的编剧队伍集中了各方优势,不但在剧本创作中充分发挥作品的现实主义,去除原作品中带有“逆袭”“反主流”色彩的内容,还以更年轻、更热血的视角,呈现当代公安干警与普通人平凡而伟大的拼搏历程,在充满变化的故事背景下,通过更具时代感的语境,进一步挖掘并强调“橙红精神”有血性、有担当、有理想的内核,点燃内心力量。

在主题精神的表述上,不仅保留了原作品的精彩看点,也进行创新与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引领。一方面,《橙红年代》IP影视剧始终将传递正能量视作自己的目标,聚焦缉毒题材,赞美英雄形象,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对警民群像的描写,描绘出警民携手共同对抗黑恶势力,展现出正义底色与英雄精神,激发观众的认同,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振奋人心。另一方面,电视剧突出主干,集中表达主题精神,与时代现实相融合,关注现实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深入挖掘现实内核,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立足公安题材,震慑犯罪、讴歌英雄,传承英雄精神,坚守信仰;加入缉毒故事线,进行普法教育,传递正确价值观,以底层小人物和新时代年轻警察的正义热忱与奋斗奉献,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励志和奋斗的精神,为青年树立榜样。

2 不足之处

《橙红年代》作为江苏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的代表作,内容质量好、人物形象突出、视角独特、主题鲜明,体现了江苏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的较高审美水平。但是,在《橙红年代》IP转换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以致电视剧收视不理想,评分不高,观众评价褒贬不一,对其进行分析,能给江苏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带来思考与启示。

2.1 爽文幻想较娱乐性,缺乏现实生活真实性

小说《橙红年代》虽立足现实主义题材,但其“爽文”特性依旧十分突出,以性格独特、形象鲜明的大男主视角,表现刘子光的“主角光环”及逆袭故事,持续吸引无数读者。因此,较之原创现实的刑侦题材影视剧,网络文学作品IP改编剧,为保留原著风貌与特点,在讲述案件、推进故事情节的同时,注重人物个人的成长,以此展现原有人物形象的特点。而对于IP影视转换剧,观众也带有不同的期待:不仅想要看到类型多样的故事的影像化呈现,也希望看到主人公在同伴的帮助下惩奸除恶的情节,更渴望从这样的故事中实现自我欲望的满足和自身形象的投射。这样的观看诉求,必然会带来许多的局限,因为无论如何平衡娱乐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度,都很难较好地处理网络文学作品本身带有的“爽文”特质,从而使内容缺乏真实性。

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影视作品也是如此,把握、贴近现实生活,才能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在公安、刑侦题材的类型电视剧中,真实性和严肃的现实主义思考始终是作品的思想核心,真实的故事更加打动人心,写实案件中的紧张与悬念更加惊心动魄,现实的题材更具有反思性、时代性和教育性。而以《橙红年代》为例,在其IP影视转换中,为推进缉毒故事线的发展,编剧增添了聂万峰这一虚构的毒贩老大形象,但人物形象单薄,实际效果平平,甚至在和刘子光等人正面交锋时,也是短短几回合就被制服,失败得太简单,没有体现人物应有的狠辣和强悍,缺乏真实性,经不起推敲。同时,在刘子光的人物形象塑造上,IP影视转换保留了其在原作品中的“主角光环”:冷静镇定,内心强大,无论遇到怎样的状况,都能很快调整状态,投入战斗。虽然这是为了烘托刘子光的正义形象,但是,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观众最期待的主要是真实,其次才是超凡的英雄传奇,因而这样的“平民英雄”角色显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与合理性,较为“神化”,而并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偏离了人们对现实的常规认知,难以让人们产生共情。729B0DE7-DCDD-4219-8A32-ABED2DCB2662

由此可见,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不仅需要依托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也需要立足现实生活,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反复推敲故事情节,在作品的娱乐性与现实性之间做好权衡与取舍。

2.2 改编出入大,剧情代入感不强

人气网络文学作品进行IP影视转换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原著粉丝的支持,积累了观众,但是难免会遭到观众的批评。考虑到内容、选角、时长、制作、市场、经费等因素,IP影视转换剧必然会对原著中的场景、情节、人物有所取舍和改动[5]。而对于钟情网络文学原著的粉丝来说,看过原著后,脑海中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画面感,对人物、情节也有自己的想象与理解,而带着自己对原著的特殊情感与审美标准,再去观看影视作品,若是IP影视转换作品与小说差距大,改編效果不尽如人意,则必然会破坏其心中的刻板印象,观看代入感不够,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影视剧口碑。

对于《橙红年代》IP影视转化最终的呈现结果,不少原著粉丝表示与原著相差很大,甚至似乎毫无关系,感到非常失望。不同于小说中以刘子光时隔八年返回家乡开场,剧中以刘子光被逼加入贩毒集团的故事作为开篇,仅用前两集就将刘子光失踪八年的经历与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全盘托出,在故事发展脉络上,节奏较快,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仿佛处于“上帝视角”,难以接受消化,弱化了电视剧的可看性,也让剧情发展略失悬念。在剧情设计上,《橙红年代》创新尝试漫画化、喜剧化的剧情元素,描绘刘子光和胡蓉之间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剧情设计和刑侦剧所要求的严肃紧张的气氛本质上有所冲突,导致剧情叙事节奏时快时慢,并未很好地融合,代入感不强。

3 结语

《橙红年代》作为IP影视转换的典型,为江苏网络文学IP影视转换提供了可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而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对江苏网络文学IP转换有所启示。网络文学IP转换,最重要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原著、超越原著,尊重原作者的思想意见,广泛听取采纳观众意见,选择优质作品,巧妙改编,积极转换,塑造典型人物,突出主流价值,平衡好现实与艺术,精益求精,保持高品质、高内涵、高价值的理念追求,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IP影视转换作品,提升江苏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推动江苏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11.

[2] 汪金汉.从“文本盗猎”到“公民参与”:詹金斯的“参与性”媒介受众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91-197.

[3] 本刊记者.一曲警民共谱的英雄赞歌:电视剧《橙红年代》专家研讨会综述[J].中国电视,2019(4):6-9.

[4] 赵宜.从“文本盗猎”到“媒介雪球”:青年文化承诺下的IP进化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4):130-136.

[5] 张非凡.传播学视域下浅析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作品的传播策略与效果: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J].戏剧之家,2021(5):163-165.

作者简介:阮若桐(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韩模永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网络文学及其IP转换探究与思考”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0298032Z729B0DE7-DCDD-4219-8A32-ABED2DCB2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