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电影的跨区性优势研究

2022-06-15 11:46张几凡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

摘要:方言电影是中国本土电影中以语言为界定的特殊电影类型,不同的方言电影背后往往展现着不同地区间地理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华语电影的研究视域内,粤语电影因与香港电影发展息息相关,同其他地区方言电影相比有着显著的跨区域特点。文章以粤语电影的跨区域传播影响为代表,聚焦地域文化与方言电影之间的关联,对粤语电影的发展、粤语电影成功跨区域传播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粤语电影;香港电影;跨区性

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3

方言电影是指以地域方言作为全部或部分人物对白的电影,是中国本土电影中以语言为界定标准的特殊电影类型,此类电影在主题与叙事中通常蕴含着大量地域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粤语电影作为中国方言电影的重要分支,因与香港电影的发展息息相关,同其他地区方言电影相比,具有明显的跨区域性特征,更是借助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发展阶段,在内地掀起粤语电影的热潮,并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对整个东亚地区电影行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1 粤语电影发展概况

1.1 粤语方言分布现状

方言又被称为地方语言,是不同地区经过时间与历史积累沉淀后形成的独具区域性特色的语言习惯。粤语,广东地区称为广东话,广西地区称为白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方言。粤语之称起源于中国古代对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的称谓——“粤”或“越”,在用词上一部分保留了中国古词和语法,一部分因香港受英殖民影响形成了音译词。粤语拥有完整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汉字来表达。作为方言的一种,粤语被全球约1.2亿人使用,粤语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并在香港与澳门地区被划归为官方语言。作为除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语言,粤语在中国方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1.2 粤语电影发展历程

胡适在《海上花》中写道:“方言的文学所以可

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白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1]可见,作品要做到深入人心,必须深入大众,在语言表达上贴近生活,为大众接受,文学作品如此,电影创作亦然。

1933年,导演汤晓丹执导的中国第一部粤语电影《白金龙》在内地与香港地区公映,其是在香港上映的第一部完整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的上映打破了香港地区的电影票房纪录,进而掀起各大制作商拍摄粤语有声电影的热潮。然而,受国际战争与内地局势动荡的影響,粤语电影此时只在香港与大陆部分粤语方言地区产生小范围影响,并没有明显的跨区域特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大量电影人外逃到当时还属英殖民的香港地区,这些电影人在香港开展了一系列国防电影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粤语电影,虽然这一时期影片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与色情、暴力、神怪相关的题材比比皆是,但正是由于这些粤语电影的创作积累,为后续香港电影业迎来“黄金年代”奠定基础。

粤语电影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再次遭到重创。为抵制部分具有色情暴力元素的粤语电影在内地造成负面影响,我国于1950年颁布《外地电影输入暂行办法》,对粤语电影进行严格的管制与审查,甚至左派电影公司创作的电影也不能顺利在大陆上映播出。粤语电影的规模和产量在政策出台的几年间急剧萎缩,即使到60年代香港电影产业规模化和制片厂时代的到来,粤语电影始终没有走进内地,形成跨区域的传播与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地开始改革,在经济发展、大环境变化和香港电影制片日渐成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之下,粤语电影历经几次起伏,终于随着香港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走进内地,受到大众的喜爱,粤语也逐步成为港片制作中的主要语言,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走进国内电影市场,形成跨区域传播的优势。

2 粤语电影成功跨区域传播的内在因素

2.1 内容商业化

香港辖区面积小,人口尚不足千万,其电影产业却是中文电影的先驱者,与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尼日利亚瑙莱坞、日本东京齐名为全球五大电影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前文提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粤语已成为港片制作中的主要语言。在这一时期,粤语电影在香港电影工业发展的影响下,无论是在票房、产量还是影片艺术性上均有着惊人的成绩,商业化特征非常鲜明。

纵观这一时期的粤语电影,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叙事的表达,影片始终以观众的品位与喜好为轴心,如当时韩国观众对电影《英雄本色》中张国荣参与枪战的片段念念不忘,在张国荣出演的另一部贺岁电影《家有喜事》中,制片方竟然真的面向韩国观众特意制作了与“贺岁喜剧”基调格格不入的枪战结尾,以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面对观众不同需求“对症下药”,商业化的粤语电影使其在传播上拥有极大优势,打破了方言电影在地域上的限制,并利用粤语更具生活常态的先天优势,使观众更易接受,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

2.2 文化多元化

香港与大陆同根同源,因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在文化上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征,但又与西方文化不尽相同。由此,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既有资产阶级带来的国际时尚感与现代感,又兼具华夏文化的内敛与谦和,并且资本主义带来的阶级划分也使香港整个社会生活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精致的高楼大厦与电网老化的棚户区交错纵横。

张阿利教授在《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研究》中指出,地域文化是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2]。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香港人就是在这种缺乏主体文化身份的环境下成长,在东西方文化不断冲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香港特有的多元文化特征与文化包容性。香港作为一个移民的现代化城市,聚集了来自各地各行业的人才,这其中自然包括内地解放时从上海到香港谋生的电影人。多元性也就成为粤语电影最显著的特征。对这些电影人来说,相比英语,粤语与中国的汉字相通相连,词句排列顺序也更加符合华人的思维习惯,又与普通话有明显区别,更能凸显出香港的地域文化特色。粤语在英语与国语之间,成为恰到好处的香港文化表达的语言符号,粤语电影也成为香港面向大陆与全世界彰显地域电影特色的标志。

2.3 影片类型丰富

粤语电影跨区域传播成功的内在因素之一是粤语影片类型多样新颖。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传入内地的影片内容多样,类型丰富,其中以喜剧片、武侠片和警匪片这三种类型的影片为代表[3]。这三种类型的电影在内地不仅受到影迷观众的热烈欢迎,更对大陆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以粤语喜剧片为例,粤语喜剧电影中的“无厘头”与“港式恶搞”对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大陆观众来说无疑是超前和新颖的,观众乐于进入这种喜剧所提供的“精神休息站”。同时,粤语喜剧电影对内地电影美学模式影响深远,在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陈大明的《鸡犬不宁》等众多国产喜剧电影中都能看见与粤语喜剧电影中夸张的表演、无下限的台词、离奇的故事等相一致的元素。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粤语在粤语电影中具有不可取代性,它不像其他方言电影可以轻易地改成国语配音或者由大陆创作者任意模仿。相比国语来说,粤语音调更多,语言表达上的声调起伏更大,运用在喜剧电影的表演上就显得更加夸张而百无禁忌。而国语音调则更加柔和,强行将其用于“港式恶搞”的表演中,不仅不会给影片添彩,反而显得生硬尴尬,驴唇不对马嘴。这种不可取性与粤语电影的跨区性优势呈正相关。随着众多类型的粤语电影在大陆广泛传播,粤语电影逐渐与其他方言电影区分开来,形成带有独特地域文化与艺术审美的方言电影类型。

3 粤语电影成功跨区域传播的外在因素

3.1 同源文化的集体认同

20世纪80年代是粤语电影在香港发展的黄金年代,同时也是其在内地跨区传播最具影响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粤语电影的兴起与当时出现在香港的一个重要电影运动息息相关,这一运动就是“新浪潮运动”。1979年,香港电视台大批幕后工作者突然进入电影行业,其中以徐克、许鞍华、谭家明为代表人物。与香港上一代皆因战争或时局影响被迫从大陆迁移而来的导演不同,“新浪潮”导演普遍出生于香港,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们更加了解香港的本土文化社会,对社会生活的记录有着相比上一代导演来说更强的责任感,并在成长阶段恰逢香港经济发展繁荣时期,普遍接受过更优渥的教育。“新浪潮”导演的创作视野不同于老派导演沉迷于宫廷和武侠等题材,他们更加偏向港人的真实生活,表现真实情感与现代世界。

相比美国好莱坞电影,这一时期由“新浪潮”导演们拍摄的粤语电影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但因题材聚焦于香港本土生活状态,电影本质上仍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文化内核与大陆一脉相承,在体现香港是一个开放自由之城的同时,电影叙述中仍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讲求意象和隐喻,善用含蓄的台词探讨关于电影主题与哲学的思考。比如关锦鹏导演执导的电影《胭脂扣》,电影在“鬼神”的外壳下讲述了一个传统的中式爱情故事。如花与十二少内敛而厚重的爱意可以让二人在面对十二少家庭的阻碍时吞食鸦片殉情,最终如花死了,十二少却被救了。如花来到“阴间”后没有找到她心爱的人,竟帶着执念来到“人间”继续寻找。如花对十二少忠贞不贰的爱情观念更加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对爱情的认同,与火热的欧美爱情片相比,更多了几分中华文化特有的含蓄、内敛。因此,总的来看,粤语电影在具有西方现代感与时尚感的同时,兼具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在世界观与电影思想主题的塑造上对内地观众来说更具同源文化的集体认同感,更易被内地观众接受。

3.2 文化需求旺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国内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从上一个十年文化领域的故步自封到国门打开后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内地观众彼时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渴望与好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大陆电影,特别是样板戏电影,无论在叙事还是影片类型上都相对单一,而80年代开始逐渐传入大陆的粤语电影因受到香港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无论是影片类型还是叙事都极具现代意识。

通常认为,电影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文化娱乐功能,二是意识形态功能。对内地观众来说,这一时期的粤语电影既满足观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起到娱乐生活的作用,又通过电影使国人重新认识世界,对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粤语电影也借助自身与国内文化同根同源的优势,以其成熟的商业化模式和“娱乐至上”思想,在内地广泛传播,受到大陆观众的喜爱,形成方言电影中一种独特的跨区域性传播形态。

3.3 传播渠道多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大陆的粤语电影在内地市场的引进与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当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粤语电影有三种方式在大陆发行上映,第一种是以进口影片的方式引进;第二种是通过大陆发行机构的买断引进;第三种是由大陆和香港合拍的影片可以在内地享受国产片的发行待遇。大陆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粤语片的新政策,为粤语电影在内地的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

1982年,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拍摄的电影《少林寺》在内地上映,影片在当时创造了5亿观影人次的神话,也正式打开了粤语电影在内地跨区传播的大门。在这一时期,喜爱粤语电影的内地观众主要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对电影文化需求强烈,却受经济条件和生活状况限制,大多不具备花费相对高昂的票钱去影院看电影的能力。于是粤语电影的发行商因地制宜,以录像带的方式售卖,使大量粤语电影传入大陆,开启了内地的“录像厅”时代。一时之间,录像厅在全国各地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吸引大批青年人的光顾,粤语电影也通过这种方式将香港的本土文化带到内地,录像厅不仅会播放当时影院在映的热门影片,还会播放已经下映的经典粤语电影,这种观看方式在满足观众强烈观影需求的同时,更加促进了粤语电影在内地的跨区域传播与影响。

4 结语

粤语电影作为中国方言电影的一部分,其跨区域传播的独特性离不开香港电影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香港地区因受地理环境与历史因素影响,逐渐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中点,在文化上更具包容性与多元性。而粤语作为中国方言的一种,又是香港地区的官方语言,恰到好处地代表着香港文化的特殊性,它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与内地文化和而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粤语电影更是香港文化产业的代表,以其成熟的商业化制作模式和更开放包容的思想核心,在众多方言电影中形成独特的跨区域传播优势,受到国内外不同地区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白雪梅.《海上花列传》新论[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 张阿利.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23.

[3] 江素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的传播[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55-59.

作者简介:张几凡(2000—),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创作与批评。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黄秋生否认“打脸”成龙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香港影人内地捞金10年记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一代宗师》代表香港角逐奥斯卡外语片奖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