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把关人理论发展研究综述

2022-06-15 12:27徐怡
艺术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学者聚类

摘要:把关人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较为经典的理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日益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国内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文章整合国内2000—2021年收录在中国知网的有关把关人理论的文章,使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以及聚类状况进行可视化的分析,根据以往学者研究的内容,梳理整合有关国内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分析。

关键词:把关人理论;发展;综述;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4-0-04

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的发展使得媒介世界发生了重大革命,最初的信息大门被凶猛的信息潮水冲破。开放的网络环境、易得的传播媒介、拥有主体性的用户促成了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同时也造成了网络空间中的众声喧哗,把关人的特权地位逐渐被消解。

2021年网信办重拳出击整治饭圈,央视网连发五篇“央视快评”,人民日报评论饭圈的畸形文化,网络乱象频出已然使用户纷纷呼吁把关人的到来。把关人理论的发展近年来获得了新闻传播领域学者的较多关注,主流媒体对互联网环境的整治进一步推动了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研究。基于各界对把关人理论的关注,文章梳理2000—2021年有关把关人理论的文章。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了解把关人理论的发展前沿、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以“把关人理论”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将知网的213篇文献进行转换并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生成该领域热点的关键词图,最后显示关键词的聚类。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2000—2021年中国知网发文趋势

通过数据整理,分析2000—2021年中国知网中有关把关人理论文章的发文趋势,将发文趋势分为两个阶段。首先,2000—2021年有关把关人理论的文章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16年至2017年呈急剧增长的态势。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社交用户行为研究报告》的调研结果,2016年重点即时通信应用整体使用率中微信高达92.6%,更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我国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为2.01亿,较2015年增长了526万人。因此在2016—2017年,社交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使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农村用户因自身教育背景受限会在互联网传播质量不高的信息。在此背景下,急需专业的把关人对互联网中如洪水版泛滥的信息进行筛选,治理网络环境。

3.2 关键词被引频次统计

关键词的被引频次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方向,文章筛选了出现频率超过5次的关键词。通过表1可以得到“把关人”出现频率最高,共83次,紧随其后的是“自媒体”“网络传播”“传播学”“把关”“新媒体”“博客”“意见领袖”“把关理论”“微博”“议程设置”。通过关键词出现年份可以发现,学者在2005年逐渐将把关人理论与网络传播相联系,并且排名前十的关键词中有一半的关键词是与网络传播相关的,可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学者纷纷将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运用到新的传播环境中进行研究。同时在高频次的关键词中出现了“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等其他传播学理论,而这些传统的传播学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传播主体的特权地位,可见国内学者纷纷关注到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遭到挑战并积极探寻解困之法。

3.3 关键词聚类视图

将2000—2021年有关把关人理论的文章进行转换,导入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网络节点选择“keyword”,以一年为节点进行切割,由此生成了把关人理论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并且生成了关键词聚类。如图1所示,关键词聚类可分为“微博”“网络新闻”“算法”“传播模式”“媒介环境”以及“新闻把关人”等。通过关键词聚类呈现,学者关注由于媒介环境的变化,信息往往还未得到核实就被扩散式传播,使得反转新闻、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因此原本具有共同意识的受众成为各抒己见的用户,舆论往往难以得到统一,使得网络巴尔干化分裂成大小不一的碎片,学者纷纷从把关人理论的视角提出自己的见解及应对措施。关键词聚类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学者的问题意识较为强烈。

3.4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将关键词聚类图以时间线视角呈现,得到图2。通过该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时间段学者对把关人理论的研究热点及研究方向。首先该图显示出有关把关人理论文章的11个关键词聚类,分别为“把关人”“微博”“把关”“网络新闻”“算法”“传播模式”“把关理论”“传播学”“科层制”“媒介环境”“新闻把关人”。通过时间线图可以发现,“把关人”这个关键词聚類最早出现的关键词是“网络条件的几点思考”,目前学者较多关注的是把关人与微信传播。第二个关键词聚类为“微博”,其出现使得网络中的传受关系发生改变,网络传播环境大不相同,因此在该聚类下出现的关键词是“新思考”“理论嬗变”“把关机制”“责任主体的思考”。第五个关键词是“算法”,近年来有更多非新闻专业的个人和平台担任把关人的角色,并且搜索引擎、聚合器或评分和策划平台算法在数字把关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第七个关键词聚类是“把关理论”,该聚类下主要有“危机传播”“角色转变”“发展”等关键词,可见学者意识到在传播环境改变之后把关人理论遭遇的困境,并积极探索其如何在当代媒介生态发挥其理论价值,较为关注该理论的自身发展与完善。第八个关键词聚类是“传播学”,把关人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中的经典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遭到挑战,引起了学者对其他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再思考。第九到第十一个聚类涉及新环境下学者将把关人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针对虚假新闻泛滥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媒介环境鱼龙混杂背景下用户的媒介素养及信息安全等问题。1FAB15F2-9EBA-480A-9E5E-ABB40618407E

4 总结与归纳

通过梳理2000—2022年有关把关人理论的文章,可以将学者的研究归为以下几类:

4.1 把关人理论自身的发展变迁研究

例如黄旦发表在《国际新闻界》的《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贾骏发表在《安徽师范学院学报》的《略论把关人研究》。黄旦的把关人研究以时间顺序梳理了把关人概念从提出到理论确立再到向社会控制模式扩展的发展过程,认为把关人模式向组织和社会体制的演化进一步带动了把关人研究的全面变化,无论是是研究重点、研究对象还是学科基础都使得把关人研究逐渐与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研究合流[1]。贾骏则从个体、组织及社会三个层面探究把关人在把关过程中考虑的种种因素,同时揭示了我国新闻生产过程中受到的宣传管理、媒介组织、消息来源等多方面的权力限制[2]。

这两篇理论发展研究文献各有千秋,黄旦以时间为线索,条理清晰地阐述把关人理论从无到有以及不断深化的过程,方便读者摸清该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贾骏则是按照赫斯克的归纳,将把关人理论研究划分成为个人、组织、社会三个维度进行探讨,有助于读者从微观到宏观深入了解把关人理论,其意在揭示把关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的不同层面的制约。但是在这两篇论文中,学者对把关人理论最初产生的时间有不同意见,黄旦认为该理论最初是在《心理生态学》一书中被提出,而贾骏则认为是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被提出。

4.2 把关人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嬗变研究

最初探讨把关人理论在网络时代面临危机的学者是钱季平,他在《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中发表的《信息特权的崩溃与权威的重建——析网络时代的“把关人”》一文中提到网络传播改变了把关人在传统媒介中的特权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传统把关人在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中可供转换的身份[3]。在新的网络语境中,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成为把关人面临下岗危机的关键因素。把关人不再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受众拥有选择信息的权力,但是面对信息狂潮席卷而来,受众怎样选择能为己所用的信息呢?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学者展开了有关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探索。学者杨桂荣提出由把关人向网络资讯人的转变,学者张甜也曾提出网络时代的新把关人应是新闻和信息的解读分析者、公共新闻的推动者。昔日的把关人犹如一面围墙阻挡着各方信源进入受众的视野,而如今面对围墙的坍塌,把关人可以充当信息的导读者、信息爆炸的汪洋大海的守望者。

随着2009年微博的出现,受众不再拘泥于寻找信息的阶段。由于长期以来处于被动的局面,微博让受众体会到了Web2.0时代的乐趣。点赞量与转发量进一步驱动着用户主动传播信息,蜂拥而至的公民新闻及用户生产内容,导致微博的把关者无法即刻回应,微博的把关呈现出滞后性和筛选性的特点,这使学者怀疑传统把关人理论能否在新媒体环境下生存。学者靖鸣和臧诚在《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一文中揭示了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同时把关方式、把关节点以及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都受到了冲击[4]。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日趋完善,人人都想手持麦克风,抢夺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网络语境中时常充斥着泥沙俱下的信息,使得人们再一次呼吁把关人的到来。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问世以来,学者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下把关人的新特点。学者丁骋和杨雪芳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再论“把关人”理论的变迁》一文中提到在新的传播语境中,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不仅不会退出传播渠道的舞台,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5]。同时对传播双方来说,新闻媒体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即用户和公民也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双管齐下,软硬把关皆施,才能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4.3 把关人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把关人理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之后,除了成为新闻学界的专业术语之一以外,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学者赵志安在《谈大众音乐传播中的把关人》中将把关人理论与培养大众音乐传播人才相结合,分析了大众音乐把关人类型、职能及素质特征[6]。他认为把关人不仅存在于传播学研究之中,还应该成为一个职业化的行业,将把关人引入音乐领域可以促进音乐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其之后,学者李嘉莉和马学思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一文中提出,随着网上与网下教育传播理念的发展,高校思政老师作为课堂中的意见领袖,要做到网络课堂主讲人和网络舆论把关人相结合的角色转换[7]。

除此之外,把关人理论也在医疗、交通、民生等众多领域延伸,把关人理论从最初日常生活领域发展为如今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一个职业化角色,有助于学者扩展视野,研究把关人理论中的把关目的、把关机制、把关时间、把关主体等具有规范性质的问题,促进各行各业与公众实现有效衔接。

5 结语

作为传统把关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者休梅克曾说:“21世纪假如把关理论要发展,还需要新的或修正的方法。”除了研究把关人理论的自身发展、嬗变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之外,更有学者曾对网络时代的把关人理论进行重新考察,发现学者普遍对传统把关人理论的把关人、把关过程、把关分析层次有较高的重视,缺乏对把关对象、把关机制、把关关系的研究,同时提出了未来网络把关人理论结构性研究的三大趋势,即动态化、透明度和复杂性。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使把关人理论与时代接轨,学者将现代把关人理论模式化,将个体、算法,平台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之中。虽然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仍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更多非新闻专业的个人和平台担任把关人的角色,并且搜索引擎、聚合器或评分和策划平台在数字把关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因此通过开发数字把关人模型,将新闻媒体、个人、算法纳入共享的新闻传播过程,不仅可以提高把关的效率,还可以有效地为大众筛选高质量的新闻。

从原先的渠道理论到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再到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可见把关人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被完善和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把关人在网络时代的理念变得日益模糊,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把关環节变得烦冗复杂,因此正如学者休梅克所说,为了使把关人理论适应当代媒介生态,还需修正与突破。

参考文献:

[1] 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

(4):27-31.

[2] 贾骏.略论“把关人”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139-142.

[3] 钱季平.信息特权的崩溃与权威的重建:析网络时代的“把关人”[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1):4-7.

[4] 靖鸣,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2):55-69,127.

[5] 丁骋,杨雪芳.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再论“把关人”理论的变迁[J].新闻知识,2015(6):14-16.

[6] 赵志安.谈大众音乐传播中的“把关人”[J].人民音乐,2003(8):38-40.

[7] 李嘉莉,马学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144-147.

作者简介:徐怡(1999—),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1FAB15F2-9EBA-480A-9E5E-ABB40618407E

猜你喜欢
传播学学者聚类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学者介绍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